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9.8
本书从文化、史学、民生等角度按学科为块诠释了中国医学文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配以大量图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医道的传统魅力。
总序
序
绪论中国医道,仁心仁术
第一节源远流长
第二节道术相依
第三节医乃仁术
第一章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第一节对于生命的独特认识
第二节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流派
第二章中医诊法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历史
第三节奥妙
第四节四诊
第三章中药炮制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药物的产生与炮制的起源
第三节原理
第四节方法
第五节流派
第四章中医制剂
第一节历史
第二节与方的关系
第三节起源与传承
第四节剂型与疗效
第五节方剂配伍
第五章中医针灸
第一节历史
第二节经络腧穴
第三节治病
第四节择时与取穴
第六章正骨疗法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历史
第三节医家
第四节发展
第五节手法
第七章藏医
第一节历史
第二节理论体系
第三节藏医与宗教
第四节擅治的病症
后记
附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章学诚先生尝谓:“所谓学者,果何物哉?学于道也。道混沌而难分,故须义理以析之;道恍惚而难凭,故须名数以质之;道隐晦而难宣,故须文辞以达之,三者不可有偏废也。”王凤兰博士《中国医道》一书,其意在表彰古圣先贤之道,其事则亦缘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书中各论,原本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不能尽医道之全部,然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一项,乃医道之纲领;其余所论,亦究事之所以然而明道者也。 试问还有什么医学动作比一名中医搭于病人手腕处凝神诊脉更表达了对人的关爱?西医让看病变成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流水线,医学从交谈的艺术变为沉默的技术。然而事实上环境、气候、籍贯、民族、经历、性格等都和疾病不无关联,医道是中国人认识生命与疾病的一种智慧,医道与医术相辅相成,医术依附于医道。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作者简介】 王凤兰女,1964年生人。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字:所副研究员,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职从事医史文献研究与临床工作近20余年。作为著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师从余瀛鳌教授。擅长于魏晋南北朝医学著作的辑佚、考释,并对该时期医学史研究多有造诣。在文献研究方法上主张结舍计算机信息技术,倡导“读古籍,勤临证”。 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医古籍知识的计算机表示方法研究和知识挖掘研究。独立负责或参与的研究课题有近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撰著作7种。分别获得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2005年始,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文本起草专家,开展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申报与研究工作,主要就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容和存续的状态以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大量调研。在研究中提出“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等7项,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本身的提出既是对中医知识的学术分类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展示,同时也蕴含着学术创新。2007年获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医道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藏典丛书 | ||
9787807333807 《中国医道》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苏州 | 出版单位 | 古吴轩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8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28 | 印数 | 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