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

银平均,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详尽分析了社会排斥理论,总结中国农村贫困模型,提出贫困是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以及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三节研究框架、创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一、研究框架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第二章社会排斥理论与贫困理论文献回顾

第一节社会排斥理论及其研究

一、国外社会排斥理论研究回顾

二、国内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

三、本研究关于社会排斥的界定

第二节贫困理论及其研究

一、国外关于贫困的认识与研究

二、国内关于贫困的认识与研究

三、国内外反贫困行动政策体系的简要回顾

四、以往研究的贡献与局限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第三章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特点与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

第一节湘赣丘陵山区农村样本概况

一、江西丘陵山区的农村调查样本概况

二、湖南丘陵山区的农村调查样本概况

第二节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

一、湖南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

二、江西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

三、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共同特点

第三节湘赣丘陵山区及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成就与不足

一、农村反贫困的成就

二、农村反贫困的不足

第四节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分析

一、我国农村贫困因果模型建立的基础分析

二、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

第四章我国农村贫困成因及社会排斥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第一节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及农民个体因素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贫困形成的历史性因素

二、自然条件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农民个体因素与农村贫困的形成

第二节社会排斥的经济维度与我国农村贫困的形成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政策体制性排斥对农村的影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利润及效率原则对贫困农村的排斥

第三节社会排斥的福利制度维度与农村贫困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与农村贫困的加剧

二、农村低保制度的缺失与农民抗击风险及反贫困能力的削弱

第四节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排斥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一、农业税取消前,严重不均的城乡居民税负

二、国家对农村投入的不足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差异的加剧

三、农村在医疗、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方面遭遇的社会排斥

四、农民负担与农村贫困程度的加剧

五、强势群体对贫困农民的排斥

第五节社会排斥的政治维度

一、农民应有的话语权丧失与公民权利实现不足

二、地方政府部门自利性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三、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及贫困

四、地方反贫困行动当中决策机制对贫困农民的排斥

第六节社会排斥的文化教育及文化观念维度表现及其与农村贫困的关系

一、义务教育上的巨大差异和社会排斥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偏低

二、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和社会排斥与城乡间人力资本存量的迥异

三、高昂的高等教育收费与农民的选择性贫困

四、观念上的排斥与农村居民社会支持网络的丧失

五、社会排斥与农村居民贫困亚文化的再生产

第七节我国农村社会排斥的特点分析

一、我国农村社会排斥具有多维度性

二、农村社会排斥的广泛性与长期性

三、农村社会排斥的系统性

四、农村社会排斥的累积性与代际传递性

第五章消除社会排斥与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深化政策体制改革,消除农村社会排斥,缩减社会代价,增促社会进步

一、改革向工业与城市倾斜的经济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政策

二、改革户籍制度,剥离户籍制度所承载的社会福利功能

三、加大对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投入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努力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收费制度,加大违纪违法惩处力度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五、加强财富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升贫困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第二节制定反贫困法律,确保农村反贫困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制定反贫困法律,明确反贫困的社会责任

二、依法规范反贫困工作

三、建立第三方贫困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

第三节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加强贫困农民资产建设,提升农民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投入与促进农民增能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入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三、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帮助贫困农民进行资产建设

第四节发挥社会工作者及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反贫困优势

二、切实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反贫困功能

第五节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和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完善反贫困参与、服务、监督与考核机制

一、树立“农村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的观念和执政理念

二、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三、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权责观念和社会公共服务意识

四、改革干部人事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完善社会参与、建立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机制,保障农民的公民权

六、树立效率与公平同等重要的意识

七、加大反贫困意义宣传,树立集体主义贫困观,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八、适当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六节完善国际反贫困合作机制

一、充分发挥和利用专业社会工作者和NG0组织的作用进行反贫困

二、学习别国的反贫困理念和成功经验,调整反贫困战略和经济增长战略

第六章讨论与结语

第一节不该发生的故事与结局:贫困的副产品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

二、贫困代际传递与向上社会流动率低

三、农民负担与基层政治合法性危机

第二节和谐社会、消除社会排斥与农村贫困

一、和谐社会的要义

二、社会排斥与农村贫困

三、教育与反贫困

四、增强农业基础与反贫困

五、制度创新与反贫困

第三节结语:不是结束的结束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问提纲和调查问卷

附录二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基本情况

附录三调查地人均收入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度与系数表及其他表格

内容摘要:

  本书在详尽分析社会排斥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的因果模型,提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困是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以及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可供相关领域学习者、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开始了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经济格局被打破,长期被忽视的农村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和理论界的关注,也引起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反贫困努力,我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农村贫困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反贫困行动收效甚微。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有所缩小的城乡差距迅速拉大,这种扩大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形成了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为制定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从社会排斥角度来研究农村贫困问题,通过对社会排斥与贫困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总结出了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的因果模型,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农村贫困的成因分析上,提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困是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以及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二元化”社会政策和体制对农村社会造成的排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行为,增强了农村原有的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力量,加剧了农村的贫困。中国农村贫困是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以及并未消失的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将导致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化,并可能固化农村贫困,催生新的农村贫困与相对贫困。通过上述分析,本书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应该从减少农村的社会排斥和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提升农民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农村反贫困的政策设计。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以及文章的基本框架、创新点、不足与研究中存在的困难。  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社会排斥与贫困理论研究的文献梳理,分析前期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对社会排斥及贫困概念作出自己的界定,介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第三章以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为例,通过对湘赣丘陵山区农村居民贫困状况调查资料的分析,归纳出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以及农村反贫困的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  第四章主要通过对湘赣丘陵山区贫困农村的微观数据以及宏观数据分析,阐述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我国政策体制性因素在经济、福利制度、社会生活、政治及文化教育等五个方面对农村社会造成的排斥,揭示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继续存在的“二元化”政策体制对农村造成的社会排斥,是农村社会落后的深层次根源,并分析农村社会排斥的特点。  第五章从消除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和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提升农民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农村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讨论与结语,分析贫困对农村社会的巨大影响,指出消除社会排斥给农村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以及在农村进行制度创新、保障农村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还农村社会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是彻底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与必由之路。【作者简介】  银平均,男,1970年10月生,汉族,湖南邵阳人。2000年考入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该校,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该校,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贫困以及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银平均博士先后在《思想战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等各类学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完成云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课题一项,主持完成日本东京川基金国际横向课题一项,参与完成关信平教授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项目下的子课题一项以及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课题一项,参与完成江西省省级课题一项。出版专著一部,参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一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三农”问题研究书系
9787801988454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知识产权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318 印数 2500

书籍信息归属: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是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323.8 的主题关于 农村-贫困-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