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18.0
本书从史学角度拓展《诗经》研究的视野, 对“风雅正变”诗篇进行了比较。
引言 文学的《诗》与史学的《诗》 一、《诗经》的史料价值 二、诗与史的关系 1.《生民》与周族的源起 2.《公刘》、《绵》与周民族大迁徙 3.周朝的建立——《皇矣》、《大明》 4.诗与史的距离 三、以《诗》说史的历史 (一)传统的以《诗》说史的历史 1.孟子的《诗》学观念 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与《诗经》 3.古文《毛诗》解《诗》的历史化倾向 4.清人的《诗经》史学研究成果 (二)近人以《诗》说史的贡献 1.“古史辨”派对《诗经》的历史考察
引言 文学的《诗》与史学的《诗》 一、《诗经》的史料价值 二、诗与史的关系 1.《生民》与周族的源起 2.《公刘》、《绵》与周民族大迁徙 3.周朝的建立——《皇矣》、《大明》 4.诗与史的距离 三、以《诗》说史的历史 (一)传统的以《诗》说史的历史 1.孟子的《诗》学观念 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与《诗经》 3.古文《毛诗》解《诗》的历史化倾向 4.清人的《诗经》史学研究成果 (二)近人以《诗》说史的贡献 1.“古史辨”派对《诗经》的历史考察 2.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以《诗》说史”的影响 (三)1949年以后以《诗》说史的成果 第一章 “正变”说:毛《序》的释《诗》方式 一、“正变”说的提出 二、“变风变雅”诗篇断代考 1.变《大雅》的创作年代 2.变《小雅》的创作年代 3.变《风》的创作年代 三、“正变”说辨正 1.“正变”说的贡献 2.“正变”说的缺陷 第二章 从出土文献看“正变”说的历史渊源 一、先秦的用《诗》风气与孔子的解《诗》方式 1.《诗》的音乐性的消失 2.用《诗》风气之盛 3.孔子与《诗》的关系 二、《孔子论诗》与《毛诗序》解诗 1.汉儒的解《诗》方式 2.“诗可以怨”与“美刺”言诗 3.《毛诗序》历史地位的再评价第三章 “风雅正变”与礼乐文明 一、“变风变雅”与“礼崩乐坏” 二、雅诗“正变”与天命观念的嬗变 1.“正雅”中的天、帝 2.“变雅”中“天命”观念的变化 三、“风雅正变’’与音乐观念的变化 1.“正”诗与“雅乐” 2.“变风变雅”与新乐流行 四、“风雅正变”的精神实质 1.“安以乐”的“正风正雅”传统 2.“怨以怒”的“变风变雅”风貌第四章 《风》诗“正变”的地域特征 一、“二南” 二、通论十三《国风》 (一)卫地与卫诗 (二)平王东迁与《王风》 (三)郑地与《郑风》 (四)齐地与《齐风》 (五)魏、唐之舌 1.唐地与 2.《魏风》与魏国 (六)陈、桧、曹三风 1.陈地风俗与 2.桧地与《桧风》 3.曹国与《曹风》 (七)豳、秦之风 1.豳地与《豳风≯ 2.秦地与《秦风》第五章 “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 一、城市的繁荣与《诗》的繁荣 1.《诗》中所见的城市历史 2.城市的繁荣与《诗》 二、“变风变雅”诗篇对春秋城市生活的还原 1.《诗》中之“国” 2.说“国人” 3.衣饰风度 三、“君子”、“淑女”与《国风》作者身份辨参考书目后记
本书选择“变风变雅”作为研究课题。全书开篇提出了“以诗说史”这一命题,以区别《毛诗序》的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以诗证史”之弊,以历史意识,尽量从《诗经》中发现“史”的元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参照其他历史文献和出土资料,用实证的方法,考实风雅“正变”产生的历史土壤,及其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乃至当时人们的心态和情绪。然后对《毛诗序》在中国经学史中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对其风雅“正变”说在诗学理论上的贡献及其缺陷做了具体分析,还对“变大雅”和“变小雅”的若干篇章作了断代研究。此外,本书还用了三章篇幅来论述“变风变雅”与西周末、春秋社会的关系,尽量体现“史”的研究内涵,并发掘《诗经》的史学价值。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诗经》“变风变雅”考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55929 如需购买下载《《诗经》“变风变雅”考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