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与给予

还原与给予

(法) 马里翁,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书籍简介:

马里翁以新的眼光重新审查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作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然而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

书籍目录:

前言

注释文献

引论:现象学本身

第一章突破与拓展

第1节两种解释与一项拓展

第2节直观的诸领域

第3节在场的完成

第4节对含义不了解?

第5节无直观的在场

第6节被给予的明见性

第7节作为问题的被给予性

第二章存在者与现象

第1节对存在论弃而不用

第2节存在论的方法

第3节“被还原”到当下客观性的“现象”

第4节从不显现的现象到“存在的现象”

第5节还原的两种含义

第6节双重还原“此在”

第7节双重还原虚无

第三章本我与此在

第1节笛卡尔在海德格尔道路上的形象

第2节原初交锋的现象学主旨

第3节第一个耽搁:未经规定的“我在”

第4节第二个耽搁:世内存在者的持留性

第5节“此在”作为对“本我”的“拆解”

第6节“此在”作为对“本我”的确证

第7节“本我”的重复性

第四章存在的问题或存在论差异

第1节突破与差异:“存在与时间”

第2节显现与延迟

第3节出现与按语

第4节最根本的不可思议之处

第5节“存在问题”无法还原到“存在论差异”

第6节存在问题作为发问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

第7节通过“存在论差异”无法认清存在论

差异

第五章存在与区域

第1节存在论的可能性

第2节作为“普遍的和真正的存在论”的现象学

第3节匿名的存在论概念

第4节对象性的形式特征

第5节第一个不足:根据普遍性

第6节第二个不足:根据还原

第7节在存在之外的“自我”

第六章虚无与要求

第1节通向“存在的现象”

第2节“此在”之情绪

第3节虚无作为存在之诠释学

第4节最后的呼声要求

第5节深度无聊

第6节第三个还原

第7节在存在之外的“此”

结束语:被给予的诸形象

内容摘要:

  马里翁是当代法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现象学运动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也是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主要推动者。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作者简介】  让-吕克.马里翁(Jean-LucMarion),1946年出生于法国,曾先后就学于巴黎第十大学和巴黎高师,现在索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  马里翁是当代法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现象学运动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也是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主要推动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还原与给予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9787532748112
如需购买下载《还原与给予》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40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还原与给予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9.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089 ,B516.54 ,B516.52 的主题关于 胡塞尔,E.(1859~1938)-现象学-研究 ,海德格尔,M.(1889~1976)-现象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