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本书是对一些新闻作品“点评”汇合而成的新闻作品评论集。
第一辑怎样练就记者的基本功
“案头功”与“采访功”
新闻报道的表层和里层
注意选取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报道的“味道”从哪里来
报道最忌“全”和“偏”
研究型记者与研究型报道
“矿工”的“位置”
慎用“第一”和“最大”
注意新闻写作中用语用词的准确
从记者到名记者的路有多远
提倡“较真”,夯实“根基”
第二辑怎样写人物通讯
自然清新朴实
“这一天”,就像打开一扇窗
展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刻画细腻,真实感人
巧用细节,感人至深
别具匠心巧构思
用心采访,用心写作
为“写人”而“写事”
散文式的人物通讯怎么写
生命,原本是绚丽多彩的
文风朴实,语言精练
惜墨如金,生动自然
要善于抓住“瞬间的精彩”
一组精致的人物素描
以小见大,轻灵简洁
引人人胜,真实感人
面对“凡人小事”怎么下笔
第三辑怎样写体验式新闻
“角度”与“亮点”
从“感动自己”到“感动读者”
脚板底下出新闻
景事交融,见物见人
说说这篇“上班记”
“片段”里的“深度”
小处入手,大处收笔
眼见耳听脑思
小中见大,细中见深
“气象局”为什么成了重要的
“经济部门”
生动的报道,耐读的散文
“扎下去”的收获
敞亮一个“窗口”看一个“大主题”
第四辑怎样写工作通讯
见人见事,生动可读
笔墨未到心先至
“深入”后的“收获”
怎样写回访式报道
节奏明快,主题突出
点面结合,生动活泼
拙中见巧,简洁明快
层次分明,简洁生动
围绕“亮点”,彰显“特色”
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
主题开掘要“深”,角度选取讲“新”
“红娘”与“桥梁”
第五辑怎样写经济观察式新闻
专题调查新闻有何特征
比较新闻的分量
就地取“材”的独特视角
“看到了”,还要“看得深远”
经济新闻的视角
“后发”如何“成大器”
“跳跃”与“升华”
如何做到“一字值千金”
记者的“发现力”从哪里来
发现“熟悉”中的“陌生”
从“小题材”中发现“大亮点”
从“苹果”到“汽车”
善用“素材”巧握“节点”
怎样写活调查报道
采访要“访”记者要“记”
记者要“追”着新闻跑
“细节”里的“含金量”
第六辑怎样写组合报道和系列报道
选准大题材,做活大文章
体育报道中的“经济眼”与“经济味”
近些,再近些
“点”有深度,“面”有影响
在“深”字上下功夫
一滴雨水的“大”与“小”
深度报道的“广度”和“厚度”
善于总结,珍惜共同财富
选好新角度,拓展新领域
探索用事实说话的新路径
使读者拥有“完整”的收获
“深入”与“深度”
第七辑怎样写经济“小言论”
“小处”着笔,“大处”着眼
“漫笔”的最佳境界在哪里
竹子里的经济话题
从“大”中之“小”里见“小”中之“大”
精彩的片断,闪光的灵感
讲道理与讲故事
后记
前言
“采”与“写”的功夫
记者要“记”,采访要“访”,这种“笨功夫”丢不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记者只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记者要在新闻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我认为,靠“天赋”不如靠努力,靠“捷径”不如靠勤奋。不管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如何改善,新闻传输手段如何先进,真正的好稿子还是“跑”出来的,“挖”出来的,“访”出来的,“写”出来的。深度报道是容易体现出特色的报道,怎样才能“深下去”,需要新闻工作者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一句话,得来全要“费功夫”。
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新闻无处不存,当记者的,如何抓到最重要、最引入注目、最让人有兴趣了解的新闻,这里面学问很大。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记者须像“矿工”一样具备两条:一是不怕苦和累,深入下去,沉下去;二是要掌握采掘技术,把“矿石”取出来。
在新闻实践中,在社会上,人们对新闻作品,站在读者、听众、观众的角度,会作出种种评价。比如,对新闻报道中讲的某一社会现象,人们“知道了”和“明白了”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报道只是让人们“知道了”。其实,这还不是新闻功能的全部。既让人们“知道”,又让人们“明白”,这里就涉及新闻报道的“深浅”、“厚薄”问题。
“平凡”与“不凡”,“小”与“大”,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平常人身上,“凡”的地方很多,而对“不凡”的东西,用平常的眼光往往看不见,或看不清楚。新闻记者,用敏锐的目光,往往可以像淘金者一样,能够发现闪光的“金子”。正所谓从“平凡”中找到“不凡”,从“小”中发现“大”。
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是经济新闻的“富矿”。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该是发现、采掘经济新闻的“优秀矿工”。“矿工”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力”,有了“发现力”,才能找到有价值的“矿藏”。面对“矿藏”,善于“发现”,会屡有收获;不善于“发现”,常常“空手而归”。
深度报道,一要有“广度”,二要有“厚度”。所谓“广度”,指的是要由“点”及“面”,由一而二、三、四、五……,由“此领域”到“彼领域”;所谓“厚度”,就是指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从“习以为常”中看到“非常之观”的眼界。
就经济报道而言,做到既说“内行话”,又有“可读性”,很不容易。“一般化”泛泛去做,与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论宏观、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需要解疑释惑的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的天地很大。
后记
新闻是有学问的,新闻采访有学问,新闻写作亦有学问。新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新闻的学问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那么,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其传承和发展的路径究竟有哪些?
每一门学问,都有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都需要找寻传承和发展路径。世上所有的路都是人们一步步“踩踏”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大量的新闻实践,是继承的基础,也是创新的起点。人们昨日实践中的体会,能够服务、启发今日的实践,今日实践中的收获,也会成为对明天有益的财富。
新闻采写,重在实践。新闻采写实践中,前人的实践,前人走过的路径,可以成为后人的参考,后人的借鉴。站在新的起点上,后人更会开拓创新。我认为,虚心地面对他人的优秀新闻作品,看到其中可参考学习、可借鉴启发的价值,自会有所受益。
《怎样采写新闻》一书,是一本由对一些新闻作品“点评”汇合而成的新闻作品评论集子,逻辑性、专业性、完整性都不够强,书中研究和分析的新闻作品,大都刊发在近年来的《经济日报》等报刊上,不少是我平时随手写的一些读报感想。我个人看,这些新闻作品在采写方面,确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过人之处”,能够在某些方面给新闻工作者参考和启发。尽管个人水平、眼界、学识有限,解析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评点的文字表达粗浅,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认识这些新闻作品,确实是件应该做的事情。
庹震
2008年7月6日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怎样采写新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2342590 《怎样采写新闻》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00 | 印数 | 6000 |
怎样采写新闻是中国发展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106.5-53 的主题关于 新闻-作品-文学评论-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