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2.0
本书研究以教育学的视角,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等;对影响和制约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包括其本质、目的、主体、内容等;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从政府决策、学校教育与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探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方法、模式,为政府、学校、社会提供决策参考。
人文社科文库(第二辑)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大陆媒介形态、功能的多元化
二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的扩展
三 新媒介技术的
人文社科文库(第二辑)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大陆媒介形态、功能的多元化
二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的扩展
三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
四 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的界定
一 媒介与媒体
二 素养与素质
三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四 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概念
第二章 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及西方国家的实践
第一节 教育学相关理论
一 批判教育学理论
二 建构主义教育学理论
三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第二节 传播学相关理论
一 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理论
二 符号学理论
三 使用与满足理论
四 知沟扩大假设
五 媒介环境理论
六 涵化理论
第三节 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经验
一 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
二 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 双刃剑:媒介的社会功能
二 媒介文化全球化趋势的需要
三 中国公民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偏低
第二节 影响和制约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因素
一 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
二 东中西部差异
三 应试教育的现实存在
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
二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及原则
三 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培养主动的阅听人
四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与对象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
二 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一 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述
二 关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具体内容的构想
第四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手段:体验式与分析式教学
一 体验式
二 分析式
三 整合媒介素养教学
第五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 国外标准的借鉴
二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框架构建
第五章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途径
二 建立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三 自上而下和大学教育先入为主
第二节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
一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二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第三节 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辅渠道
一 媒介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 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两代人共同成长
第四节 媒介组织——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
一 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
二 大众媒介参与的具体途径
第五节 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社会环境
二 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
三 努力构筑媒介素养教育的社区平台
四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净化媒介环境
结论
附录新世纪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介素养是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荣建华编著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以教育学的视角,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影响和制约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因素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目的、主体、内容、对象等;针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从政府决策、学校教育与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探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方法、模式。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0152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06-05 的主题关于 传播学:教育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