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胡鞍钢,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9.0

书籍简介:

本书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探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初始起点、发展条件和各类动因;从政治与经济两条主线阐述了建国初期到向社会主义转变、“大跃进”到经济重建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联系,并对这段时期作了客观和历史的分析。

作者介绍:

胡鞍钢,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69—1976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团务农:1976—1978年在华北冶金地质勘探队务工。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进入河北矿冶学院(现唐山理工大学),1982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

第一节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引起当代中国巨变的合力

第三节 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

1.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

2.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

3.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情

第四节 毛泽东等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概括

第五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

第六节 小结:中国现代化是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趋异到趋同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记录及其评价

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

2.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U字形轨迹

3.中国的人均收人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变化:倒U字形轨迹

4.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

2.世界现代经济增长轨迹(1820-1992)

3.决定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四节 中围曾遥遥领先于西方上千年

第五节 中国经济衰落原因初探

1.中国经济衰落的已有解释

2.中国经济停滞的综合解释

3.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性努力

第六节 小结:中国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现代化的追赶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第一节 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基础

2.发动工业化的政治前提

3.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政治条件

4.国家现代化的后发优势

5.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

6.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现象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

1.中国发动工业化滞后于西方国家

2.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

3.中国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

1.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与劳动力过剩

2.巨大的二元经济社会

3.地区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

4.人力资本严重不足

5.中国人口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6.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匮乏

7.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要经济成分

1.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经济成分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种经济成分

第六节 小结: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来源

第四章 从建国初期到“一化、三改”(1949-1956)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面临三大初始选择

1.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关于经济体制的制度选择

3.关于对外关系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 毛泽东的建国构想与实践

1.毛泽东的建国构想:新民主主义社会

2.制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纲领:《共同纲领》

3.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

第三节 刘少奇与毛泽东建国路线的不同思路

1.刘少奇稳健性思路:“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

2.毛泽东进攻性新思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3.制定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节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选择

1.刘少奇提出“农、轻、重”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2.毛泽东与党外人士关于工业化的争论

3.毛泽东等人重新认识“农、轻、重”的关系

第五节 中国工业化的 第一个黄金时期:“一五”计划与成果

1.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一五”计划的基本目标:发动国家工业化

3.对“一五”计划的评估: 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一五”计划的历史局限性:“苏联模式”的翻版

第六节 经济体制选择:引进、模仿“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特点与“莫斯科共识”

2.中国是如何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

3.中国为何模仿“苏联模式”

4.“苏联模式”为何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七节 发动集体化与国有化运动

1.中国的农村集体化运动:改造个体经济

2.中国城市国有化运动:消灭私人经济

3.国有化和集体化的理由:让资本主义绝种

4.为何国有化和集体化运动不符合中国围情

第八节 建国后前七年的评价

1.中国领导人的自我评价

2.国外中国问题专家的评价

3.笔者评价: 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发展成功的政治原因

5.毛泽东的探索与失误.

第九节 小结:一个成功的发展时期

第五章 从“大跃进”到经济重建(1957-1965)

第一节 从党内整风到“反右派”斗争

1.国内外政治事件对毛泽东的震动

2.“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 第一次改革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模式

2.毛泽东挑战“苏联模式”

3.行政性分权的改革

4.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第三节 “大跃进”的发动与过程

1.中国的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

2.毛泽东关于“大跃进”的设想与政治发动

3.“大跃进”的过程:从“大起”到“大落”

4.陈云对“大跃进”的 第一次纠偏

5.彭德怀对“大跃进”的 第二次纠偏

6.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

第四节 “大跃进”的灾难与教训

1.对“大跃进”灾难的评估

2.“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第五节 “人民公社运动”

1.“人民公社运动”的发起

2.“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

第六节 毛泽东等人对“大跃进”的自我反省

第七节 国民经济与管理体制的全面调整

第八节 毛泽东为“文化大革命”做准备

第九节 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评价

第十节 小结: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第七章 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评价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政治运动一览表(1949-1976)

参考文献

后记:向历史学习

表目录

图目录

内容摘要:

本书分析和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发展水平落后、各地区差异甚大的独特的东方大国,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不断实现多重的社会转型,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
作者提出并回答了上百个令读者感兴趣的当代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运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或鲜为人知的丰富史料,对1949-1976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分析和评价。
作者力图从历史视角、国际视角来讨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观背景;从政治与经济发展两条主线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轨迹与动因;从大量历史事实出发,由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说明当代中国是如何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本书能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代中国提供较为清晰的历史向导和经验总结。

编辑推荐: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第2版1949-1976)》分析和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发展水平落后、各地区差异甚大的独特的东方大国,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不断实现多重的社会转型,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
编著胡鞍钢提出并回答了上百个令读者感兴趣的当代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集中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鲜为人知的丰富史料,对1949— 1976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分析和评价。
作者力图从历史视角、国际视角来讨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观背景;从政治与经济发展两条主线阐述建国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轨迹与动因;从大量历史事实出发,由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说明当代中国是如何发生历史性巨变的。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第2版1949-1976)》能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巨变,提供较为清晰的历史向导和经验总结。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政治经济史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2182405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政治经济史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版次2版印次1
定价(元)4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 ,D6 的主题关于 政治-研究-中国-1949~1976 ,经济-研究-中国-1949~1976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