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活力论

城市形态活力论

蒋涤非,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对城市生命体特征以及“市”与市井生活的分析,通过对城市设计向度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营造的分析与归纳,构建起城市活力营造的整体框架和宏观视野,归纳出营造双尺度城市等营造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手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原则和手法以及当代中国城市活力营造之道。

书籍目录:

0引言

0.1问题的提出

0.2研究的目的

0.3研究的范畴与方法

0.4研究的框架

第一篇城市活力解析

1城市与活力

1.1城市本质

1.1.1人性理论

1.1.2城市.市

1.1.3城市.生命体

1.2城市活力概念

1.2.1活力释义

1.2.2“活力”概念的混沌性

1.2.3活力论与“活力”沦

1.2.4本书城市活力释义

1.2.5本书城市活力研究所涉城市区域

1.3城市活力沿革  纪念性与市民性的交织与更替

1.3.1西方古典城市

1.3.2中国古代城市

1.3.3当代城市与社会

1.3.4纪念性与市民性的交织与更替

1.4小结

2当代背离城市活力的趋向

2.1汽车之城  大尺度城市

2.1.1“大”之表征一:速度

2.1.2“大”之表征二:交通空间

2.1.3“大”之表征三:缺省细部

2.2布景之城  视觉化城市

2.2.1图形城市  满足眼睛

2.2.2城市的布景化

2.3自我之城  肢解的城市

2.3.1标志性建筑泛滥

2.3.2片断化城市空间

2.4趋同之城  同质化城市

2,4.1零识别城市

2.4.2非地方性

2.5小结

第二篇城市活力多维度思考

有关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理论

3.1相关城市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3.2城市触媒理论

3.2.1城市触媒的内涵

3.2.2城市触媒的作用

3.2.3城市触媒运作过程

3.3TEAM10有关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理论

3.4约翰.波特曼的“协调单元”与“城市编织”理论

3.4.1协调单元理论

3.4.2城市编织理论

3.5扬.盖尔的公共交往理论3.6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

3.6.1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3.6.2产生城市多样性的条件

3.6.3小规模功用与城市多样性的关系

3.7黑川纪章与活力相关的新陈代谢与共生理论

3.7.1新陈代谢学派哲学观点中与城市活力相关的内容

3.7.2从一元化社会到多元共存的社会

3.7.3反分离主义

3.7.4共生思想

3.8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城市理论

3.9C.亚历山大的城市自然生长理论

3.10新城市主义有关城市活力理论

3.1l小结

4城市活力的多维度思考

4.1心理学向度

4.1.1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4.1.2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

4.1.3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

4.2社会学向度

4.2.1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4.2.2中国社会的高密度反应

4.3视觉艺术向度

4.3.1视觉艺术形式与边界的泛化

4.3.2艺术的生活化

4.4哲学向度

4.4.1胡塞尔、诺伯格.舒尔茨的日常生活世界

4.4.2列斐伏尔的日常性建构理论

4.5小结

第三篇城市活力建构

5城市设计向度的城市活力营造框架

5.1城市活力的主要组成

5.1.1经济活力

5.1.2社会活力

5.1.3文化活力

5.1.4三大活力交织

5.2经济活力营造

5.2.1提高城市经济空间效益

5.2.2推进城市开发

5.2.3发展消费空间

5.3社会活力营造

5.3.1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

5.3.2推进城市公共性

5.3.3促进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性

5.3.4营造可及性

5.3.5激发边界效应

5.3.6让夜间城市“亮”起来

5.4文化活力营造

5.4.1发挥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

5.4.2城市元素作为信息媒介

5.4.3把“根”留住  形成“故事”的城市5.4.4让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话

5.4.5促进生活文化的复合并置

5.5小结

6城市活力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

6.1交混原则

6.1.1“交混”的前提科学理论的发展

6.1.2“交混”的涵义

6.1.3城市空间的混合使用

6.1.4形态风格交混

6.1.5混合使用中的行为特征

6.2公共生活原则

6.2.1公共性城市活力的源泉

6.2.2人  公共生活的主体

6.2.3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的容器

6.3自组织原则

6.3.1城市的自组织特征

6.3.2自组织机制激发城市活力

6.4小结

7营造活力的城市设计手法

7.1城市综合体

7.1.1城市综合体概念

7.1.2城市综合体激发城市活力

7.1.3城市综合体形式

7.2人车交融的街道

7.2.1人车交融促进街道繁荣

7.2.2不同层级街道的人车交融

7.2.3人车交融街道的设计方法

7.3步行区

7.3.1步行区概念

7.3.2步行区促进城市活力

7.3.3步行区完善的手段

7.4城市中庭

7.4.1城市中庭概念

7.4.2城市中庭促进城市活力

7.5新与旧的结合

7.5.1旧建筑对城市活力的社会经济意义

7.5.2新旧结合是保持城市文化活力的关键

7.5.3新旧结合的三种情况

7.6联合开发

7.6.1联合开发概念

7.6.2不同功能组合的联合开发

7.6.3不同投资渠道的联合开发

7.6.4我国联合开发状况

7.7组织多种活动与事件的广场

7.7.1促进社会活力的广场

7.7.2公共活动与广场空间

7.7.3混合使用促进活动发生

7.7.4广场吸引人的因素

7.7.5促进活动与事件发生的广场形式

7.8组织城市生活的街区7.8.1促进城市活力的街区功能与形式

7.8.2促进城市活力的街区规模

7.8.3催化公共生活的街道设计

7.9营造双尺度城市

7.9.1城市形态研究新视角  尺度

7.9.2双尺度城市涵义

7.9.3双尺度促进城市社会活力

7.9.4双尺度城市营造的五个向度

7.10城市中介空间

7.10.1城市中介空间概念

7.10.2城市中介空间促进城市活力

7.10.3促进城市活力的城市中介空间形态

7.11小结

8促进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8.1拉斯维加斯市弗里芒特街城市设计  营造城市游戏场

8.1.1都市剧场

8.1.2活跃的夜环境

8.1.3旧城复兴的媒介

8.2纽约市花旗中心  营造独特活力公共空间

8.2.1城市.建筑互渗

8.2.2活动多样的广场

8.3香港金钟地区人行步道城市设计  营造双尺度城市

8.4临安市中心城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体系

8.4.1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化

8.4.2公共空间形成体系

8.5南京市中心鼓楼广场城市设计  营造高效的城市

8.5.1组织立体网络化交通

8.5.2组织步行活动

8.6长沙市天英城  营造全时性城市综合体

8.6.1功能的综合配置  形成24小时连续的城市生活

8.6.2室外空间室内化一营造全天候购物生活

8.7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组织活动与事件的广场

8.7.1虚(环境)与实(建筑)的互动

8.7.2斜坡广场一一蕴涵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8.8株洲建宁购物公园  城市消费生活形态化

8.8.1购物公园模式

8.8.2商业活力营造

8.9湖南长沙HC新城社区  激发边界效应

8.9.1设置具“双层性”的边缘建筑

8.9.2激发边缘活力效应

8.10湖南省广播电视中心  营造城市中介空间

8.10.1作为媒介的媒介

8.10.2创造交往场所  厅、庭、院

第四篇结论

9活力城市的特征

9.1高效的城市

9.2网络化城市

9.3游戏的城市

9.4生活的城市

9.5步行的城市9.6交混的城市

9.7全时性城市

10当代中国城市活力营造之道

10.1破除“围墙”,走向公共生活空间

10.2摆脱效率至上,寻求高效与人性的共融

10.3摆脱唯视觉化,寻求活力与景观的结合

10.4倡导功能交混,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

10.5运用城市设计手段,激发城市触媒

10.6走出乌托邦,营造城市情场、磁场、游戏场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图片目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提出营造有活力的城市形态.在于形成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这正是当代城市设计所忽视的重要目标。本书针对城市活力概念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混沌性特征,构建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城市的生命体特征以及“市”与市井生活的分析,确立城市应具有活力这一前提;通过对城市设计向度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营造的分析与归纳,构建城市活力营造的宏观视野;通过提出交混原则、公共生活原则、自组织原则,确立城市活力营造的指针。本书还立足于当代城市形态,归纳出营造“双尺度”城市十项营造城市活力的城市没计手法,并特别指出当代中国城市活力营造之道。
  本书提出营造有活力的城市形态.在于形成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这正是当代城市设计所忽视的重要目标。  本书针对城市活力概念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混沌性特征,构建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城市的生命体特征以及“市”与市井生活的分析,确立城市应具有活力这一前提;通过对城市设计向度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营造的分析与归纳,构建城市活力营造的宏观视野;通过提出交混原则、公共生活原则、自组织原则,确立城市活力营造的指针。  本书还立足于当代城市形态,归纳出营造“双尺度”城市十项营造城市活力的城市没计手法,并特别指出当代中国城市活力营造之道。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者及相关专业人上研究参考,电可怍为建筑规划院校师生的学习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蒋涤非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同济大学城市设计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先后任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主任建筑师、湖南省建工集团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现任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中南大学勘测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主持国内外工程设计逾百项,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城市形态活力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4106270
《城市形态活力论》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东南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城市形态活力论是东南大学出版社于2007.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984.1 的主题关于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