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2.0
本书从传播、审美、题材、艺术、人物形象、语言六个方面探讨了元杂剧与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
绪论
第一章 传播篇--元杂剧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一节 元杂剧在元代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二节 元杂剧在明代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二章 审美篇--元杂剧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元杂剧的酣畅美和元代少数民族史诗
第二节 元杂剧的本色美和元代平民的审美观
第三节 元杂剧的“蒜酪味”和“蛤蜊味”
第三章 题材篇--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的节日文化
第二节 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
第三节 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和元人的家庭观念
第四章 艺术篇--元杂剧的艺术和元代其他通俗文学
第一节 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 元院本与元杂剧
第三节 元杂剧与元代民间说唱文学
第四节 元杂剧的程式化语言与《江格尔》等民间文学
第五节 元杂剧艺术对章 回小说的影响--以元杂剧三国戏和《三国演义》为例
第五章 人物篇--元杂剧的主要人物类型和元代的市井文化
第一节 从两个韩翃形象看市井文化对元杂剧书生形象的影响
第二节 在闰阁文学和青楼文学的交叉坐标上--元杂剧妇女形象新论
第三节 元代商业文化和儒家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元杂剧商人形象新解
第四节 元代平民眼中的清官清吏--元杂剧清官形象对元代现实的切合与背离
第六章 语言篇--元杂剧语言的俗文学、口传文学特色
第一节 元杂剧的市民话语体系
第二节 元杂剧的语言和元代的市井语言技艺
第三节 元杂剧中汉语和蒙古语结合运用的特点及其方式
第四节 元杂剧中的南北方言及其结合运用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根据以上的原则,《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分为六章,从六个方面论述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第一章从传播的角度,论述元杂剧在元代和明代的传播,为下文的论述张本。元杂剧既通过作家创作的文本传播,又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口头传播;元杂剧的作家大部分为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因此,元杂剧既有传统雅文学的特征,又有民间文学、口传文学的特征。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有重要关系:从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谈元杂剧独特的酣畅美;从元代平民的审美观谈元杂剧的本色美;从元代的南北饮食文化谈元杂剧的“蒜酪味”和“蛤蜊味”。第三章从民俗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从元代的节日文化谈元杂剧各种题材的产生和大团圆结局的原因;从元杂剧的鬼魂戏谈元人的祭祀习俗及其文化心理;从元人的家庭观念谈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等。第四章从文体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艺术与元代其他通俗文学、民间文艺的关系:元杂剧从元代散曲、小说、院本、唱货郎儿、莲花落、道情、少数民族史诗等通俗文艺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形成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并从互动关系的角度,谈元杂剧艺术对元代小说的影响。第五章从市井文化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主要人物类型和元代市井文化的关系:元杂剧的书生、小姐、歌妓、商人、清官等形象多为传统儒家文化和元代市井文化交叉坐标上的产物,使元杂剧创造出异于前代文学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第六章从语言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语言受市民思想、民俗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市民的语言体系;元杂剧的语言技巧吸取了元代的市井语言技巧;并论述元杂剧和元代少数民族语言、南北方言的关系等。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方法,故对元杂剧中大量的关于元代饮食、服饰、游戏等文化遗存予以略谈;对元杂剧与宋元话本的关系、与民间传说的关系也作略谈处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广东中华王季思学术基金丛书·黄天骥学术基金丛书 | ||
9787536140424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广州 | 出版单位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2版 | 印次 | 2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4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92 ,I207.37 的主题关于 杂剧-文学研究-中国-元代 ,风俗习惯-研究-中国-元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