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本书通过对工业实验室成长的具体背景、环境的挖掘以及对于工业实验室运行机制的研究,丰富了STS研究的视阈。
理论篇
第一章工业实验室的定位
§1.1实验室的含义与类型
§1.2创新与创新源
§1.3工业实验室的社会定位
第二章“运动员裁判”公理
§2.1资源配置的差异
§2.2规制“三性”
§2.3“运动员裁判”公理
“运动员”定则;“教练”定则;“裁判”定则;“运动员裁判”公理及其意义
第三章科研组织与企业的整合
§3.1对企业的认识
职能视阈下的企业;交易视阈下的企业;契约视阈下的企业;组织运行视阈下的企业;动态视阈下的企业
§3.2企业性质与科研组织
§3.3科研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科研组织与企业的区别;科研组织与企业的联系;科研组织与企业的整合:研究与发展(R&D)公司
§3.4企业选择创建科研组织的一般因素
纵向一体化;完整的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企业;市场机制与竞争力;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
§3.5企业与科研组织整合的边际分析
历史篇
第四章科学研究的职业化
§4.1非职业化的科学研究活动
§4.2科学研究成为职业
城市化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自然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体制中的确立;社会对科学研究兴趣的转移
§4.3科学研究活动的职业化
科学交流体制的形成;国立科研组织的产生;科学研究活动职业化的展开;科学研究活动职业化的扩散;结论性评述
第五章企业科研活动的兴起
§5.1企业的起源:社会分工与专业化
§5.2早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5.3近代早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5.4企业科研活动兴起的环境
物质技术条件:大工业的激励;社会观念的变革:新教伦理与商业精神;人才准备:教育的资本化和科学家的民间化;规制的创新:专利制度和反垄断法
§5.5企业科研活动兴起的表现及其意义
第六章工业实验室的演进
§6.1分析工业实验室演进的基本判据
判据的初步筛选;基本判据
§6.2第一波工业实验室
大学实验室和独立实验室的出现;科技界的参与和科技型企业家的示范;企业内科技雇员的增长;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工业实验室;工业实验室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6.3第二波工业实验室
美国的工业实验室;日本科研资源的民间化和工业科研的诞生;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6.4第三波工业实验室
原有特征的巩固与加强;基本标志与基本特征;中小企业科研的兴起;工业实验室的国际化
§6.5第四波工业实验室
§6.6趋势:日本的经验及其启示
运行篇
第七章工业实验室的内部运行
§7.1因创新性“生产”而存在
§7.2实验室创新活动的案例分析
案例1:贝尔实验室与磁性录音器;案例2:AKZO公司实验室与α烯烃、端粒脂肪酸
§7.3实验室创新活动的一般过程
§7.4实验室创新活动的基本构成
研发主体;研发目标;研发内容;研发资源;文化环境
§7.5内部运行的结构与规范
§7.6内部运行的一般经验与教训
以项目为核心的研发运行;科研职业角色的定位、冲突和协调;对管理者、决策者的基本要求;结论性评述
第八章企业与工业实验室运作
§8.1生产体制与科研组织
§8.2基本结构及其职能
§8.3企业规模与科研组织
企业规模的一般决定;对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已有认识;经验检验及其初步分析;推论:企业规模与科研组织的关系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
§8.4企业运作与实验室组织
§8.5产业技术复杂程度对企业科研的影响
第九章社会互动中的工业实验室
§9.1科技型企业崛起的影响
§9.2国家创新系统中民间科研的作用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职能;国家创新系统中民间企业的基础地位
§9.3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区域创新联合体
区域创新联合体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区域创新联合体的基本结构;衡量区域创新联合体的原则和向度;区域创新联合体的生命周期与成功经验
§9.4区域环境下的实验室运行
实验室的业务运行;案例1:皮尔金顿财团;案例2:普列赛有限公司;区域创新联合体下的研发公司
结束语科技资源配置的民间化是强国之本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框架主要分为三大篇:第一篇是理论篇。对工业实验室在全部科研组织中的结构进行定位。第二篇是历史篇。重点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企业科研活动的兴起两个方面揭示工业实验室产生与运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三篇是运行篇对工业实验室社会运行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本研究,重点解决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合点,阐释和发掘推动工业实验室变迁的动力因素,探索富民强国之道。世界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世界创造了除理论自然科学发现之外的规制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来源! 本书从当今世界面临的基本问题出发,较全面地论述了工业实验室在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从内部、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工业实验室的运行机制,揭示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历史基础,阐述了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在富民强国中的作用。在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中,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是诸种关系的基础,工业实验室是从建制角度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至今依然是最重要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在内容上兼顾到了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管理学与经济学,是典型的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本书主要创新在于:总结并阐述了早年提出的“运动员裁判”公理与创新源理论;全面阐述了工业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发现了原创性技术创新成就的高峰分布;发现并挖掘了以工业实验室为核心的创新源区域转移的特点;纠正并发现了在20世纪5080年代企业规模对研发(R&D)产出递减现象;在国内率先使用了国际通用专业学术术语如“研发密度”概念,等等。本书适合文理科大学生、研究生以及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的管理和咨询决策人员阅读,尤其适合作为科技史、科技政策等专业的参考读物。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9061840 如需购买下载《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50 | 印数 | 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