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5.0
本书第一部分,裘利亚·西萨发掘希腊众神的日常生活,他们既是理想中无限享乐的典型,也是投身世界的范例。本书第二部分,马塞尔·德蒂安展现了公民每天和神的联系,居住在城邦的人类组织中的奥林波斯神的变化。众神依然占据仪式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祭祀、进餐、政治大会、战争、爱情等。
前言
第一部分人类学家荷马
第一章文学?人类学?
《伊利亚特》的世界
细节时光
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创造
皮肤擦伤:世界面貌
第二章众神,一个种族,一个社会
永生血及其背景
赫拉和阿佛洛狄忒的腰带
阿佛洛狄忒和欲望
神圣者和凡人女子
受制的神
第三章打发时光
时光的力量
欢乐和忧愁
行动中的宙斯和赫拉
担心和危险
第四章做神:生活方式
神的反应
变形和苦刑
第五章品尝生活的甜蜜
美味的香火
祭祀关系
神的份额
神食和仙露
幸福的滋味
哲学家的批评
生活的甜蜜
喜剧生活
公务宴会
第六章神的干预
对凡人的控制
理智的众神
第七章王权的景象
宙斯的承诺
赫拉的目光
宙斯的谎言
和阿伽门农的谎言
赫拉和波塞冬
要描述的权力
第八章众神和日子
创世:每日的工作?
创世:与神相称的工作?
神的生活,人的生活
第二部分享受城邦乐趣的众神
第九章当奥林帕斯神穿起公民的衣服
选择城邦
圈地,为每个城邦创造神
形式,知识和权力
第十章多神教的花园
采摘结构
神的形成,权力的等级
第十一章神的交往
社会实践:“相信神”
政治权利,肉和祭祀
神的出席
第十二章从祭坛到地上,神灵的居住条件
从祭坛到城邦
希腊寺庙的独特
土地的问题
第十三章神的事务,人的事务
政治中心的众神
凡人控制下的众神
第十四章妇女的力量,赫拉、雅典娜及其随从
厌恶女性的雅典娜
普拉克西特阿,反一克吕泰涅斯特拉
奠基者和祖国母亲
领导男青年的妇女
神庙巡游
第十五章献给狄俄尼索斯的生殖器
生殖器的降临
性爱之外:雄性的心和肢体
译后记
译名对照表
前言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闲暇时翻看翻看,也用不着特别认真地去读。隔了岁月的封尘,以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
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剑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了。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私人”相对于“公共”,趋于日常,富于偶然。这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蔽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社交场合必备的面具和防卫,可以放松警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身着“宽松的便袍”,脱去在外面闯荡时穿戴的坚硬铠甲。拿米兰.昆德拉的话说,私人的空间,虽然是日常的、不完美的、不定的,有时甚至是虚无和邪恶的,但这是一个有可能导向“欢乐之完满,自由之完满,存在之完满”的世界。然而,因为私人生活总发生在深墙内院,关着门,上着锁,自然也就有其封闭性。乔治.杜比指出,19世纪的资产阶级竭尽全力想捍卫这堵“墙”的完整性,遮蔽墙里的一切。但这堵墙内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里有最真实的自我,有不见刀光的争斗,有不可言喻的离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和需要交错成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如何穿透这堵有形又无形的高墙,真正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并勾勒出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在其变化中确定岁月所覆盖的现实?如何既准确无误地抓住主题,同时又不迷失方向,避免陷入纯粹个人的私密生活迷宫,而失去对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呢?面对这一个个疑问和难题,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忠实描述,致力于还历史一个原样。我们给读者推荐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便是这一领域最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不久前,葛兆光先生在谈文史研究学术规范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编的各种历史书,至少经过了“意识形态”、“精英意识”、“道德伦理”、“历史编纂原则”四道筛子的筛选过滤,诸如“日常生活、业余娱乐、私人空间”等重要内容在书写的历史中被省却;经过层层染过的修饰,历史的底色隐而不见了。他认为,要透过“这一层被层层染过的修饰”,看到历史的底色,找回那些被省略的、被删减的东西,尽可能接近历史原来的面貌。这不仅需要史学严谨的考据,还需要对生活必要的体验和想像。葛兆光先生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推出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的主旨不谋而合。在我们看来,以往我们所阅读的西方历史,确实如乔治.杜比所说,大都是“公共舞台”的历史,也如葛兆光先生所说,是经过层层修饰过的难见历史原貌底色的历史。而深入“私人生活空间”,着眼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想像和感觉的史料和文献非常少见。通过对这套丛书的译介,我们至少多了一份可能性,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被“大写的历史”或遮蔽、或过滤、或忽略、或排斥的“小写的历史”的某些真实侧面。
法国阿歇特(Hachette)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丛书”,是一套开放性的大型丛书,可谓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加之作者们近乎散文化的笔调,在为广大读者剥去“大写的历史’’的装饰、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常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发现的愉悦。在阿歇特出版社已经推出的这一系列百余种图书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其中的30种以飨中国读者。神游历史,穿越时空,让我们一起去结识古希腊的妇女、最早的基督教徒、乌托邦的追求者,去看一看国王的卧房、艺术家的斗室、士兵的营帐、百姓的平常日子,去体验一下宫墙内的沉重、美丽下的丑陋、炮火后的悲怆、辉煌中的黑暗。
从卢瓦尔河的城堡到蒙马特高地的广场,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到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从古希腊诸神的游戏到爵士乐手叛逆的鼓点……走进文字书写的历史,市井街巷、深闺内帏、宫廷豪宅、寻常人家,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发现,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许钧2003年4月16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今年注定是希腊年,是所有希腊众神的节日。从恢弘的大片《特洛伊》席卷全球,到欧洲杯上希腊黑马演绎的神话,再到奥运会重回雅典发源地,整整一年,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希腊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而熟悉的希腊众神的名字也一次又一次被追忆。
“希腊神话是不需要广告的”,这是周作人在《神话全书》译后记中的开篇语。
“希腊”本身就如一段神话。当我们轻吐这两个字时,一股氤氲的诗的气息,已暗暗生于舌尖。美丽的爱琴海万古扬波,每一个浪花都呢喃着古代的神的话语。
希腊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开端,更是历史的奇迹,它的辉煌与成就,达到了后世无法比肩的高峰。正如中国五千年历史,只有唐朝能够当之无愧地冠以“盛”字,后世朝代只能怀着“高山安可仰,徒以掬清芬”的心情,来怀念,来尝试复兴。“希腊”已经超越了历史的范畴,它不只是一个时期、一块疆域、几个城邦,而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整个西方历史中最灿烂的一环。
在我看来,暂时撇开希腊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超凡成就,它的民主就是历史的奇迹。同样是奴隶制的文明古国,东方走上了君主独裁的制度,希腊却赋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力,这些在许多国家,现在还只是理想,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可是公元前的古希腊就已经给出了完美的典型。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创造了亚特兰蒂斯,可是希腊本身就是中国老庄哲学的至高理想,小国寡民,财富均分。
在古希腊,人被放到了世界中心。从没有一个朝代拥有这样的人文主义、人本精神。所以希腊众神才会这样充满活力,拥有千般感情,因为他们是人的复本。只有希腊有这样一个单词:神人同形同性。神并不超然,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得不到完美的爱情,婚姻女神赫拉只有不幸的婚姻。
所有人类的感情,不论善恶,都可以在众神处找到对应。
虽然赫西奥德在《工作与时日》中絮絮叨叨人应该如何注意去供奉众神,虽然荷马在史诗中一次次描写冒犯神而引起的惨剧,可是他们也会写,赫拉克勒斯如何打败众神,阿佛洛狄忒怎样在战场上被凡人所伤。人和神处于平等地位,并肩站在世界中心。
很多古代神话,都说神按照自己的模板创造人。可是在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似乎更多地向人靠拢。健美的阿波罗和充满力量的掷铁饼运动员都是希腊美的最高典范,最美的是人本身:健壮的肉体,健全的心灵。
有人说,一神教取代多神教是历史的进步。可是,当神的形象渐渐抽象成了虚无,人的形象也简化成了思想、符号,其他的一切都被一笔抹杀。当以法莲的人因为一个单词的发音不准,而成百成千地死去时,杀人的人和被杀的人之间,惟一的区别只剩下了这个模糊的单词。人本身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和宗教的意义,夫复何存?这真是一种进步吗?这种进步是值得欣喜还是悲哀?在众多书目中,我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古希腊众神的生活》,而最终也能够开始尝试翻译、了解它,不亦幸乎?不亦缘乎?本书分两个部分,其实可以是两本不同的书。不只是因为作者不同,更不是男女性别的差异,而是因为前后两部分,根本描绘的是两个时代、两个领域。
第一部分中,作者开篇明义,以荷马史诗为基础,而荷马史诗描写的迈锡尼年代,还是以阿伽门农为代表的君权神授、王权中心的时代。而第二部全部描写的是希腊城邦时代,实际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是全体公民共享民权的时代,是希腊的鼎盛之期。在赫西奥德的笔下,它们分别是第四代和第五代(黑铁时代)。
除此之外,两位作者在行文叙述上,也有截然的不同,前者偏向文学,笔调细腻;后者侧重历史,叙述平实。至于优劣高下,各位读者自能按不同的口味给予确切的点评。
可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前后两部分都是对希腊文化的不同角度的解构,而不是对希腊神话的基础性普及。普及则是德国著作《希腊神话和传说》的任务。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哈姆雷特》本身却超越一切解构,穿透所有时空,这就叫永恒的经典。希腊神话也是如此。
这样令后人无比追思、无限仰慕的史诗,竟然终结于一个小小的苹果:特洛伊陷落了,古希腊众神的光辉也开始日薄西山了。为什么西方世界最悲痛、最沉重的堕落,都开始于一个小小的苹果?郑元华2004年8月14日奥运会开幕次日
本书以荷马史诗为基础,通过对古希腊众神在奥林帕斯山和人类社会中的诸多日常生活细节的挖掘,复活了古希腊以王权为中心的迈锡尼时代和全体公民共享民权的城邦时代。作者借文学评历史,以神世喻尘世,不仅仅是对古希腊神话知识的普及,更是对古希腊文化多角度的解构。 希腊众神在地上诞生。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于得洛斯城出世,赫尔墨斯在岩穴中度过童年,阿佛洛狄忒从爱琴海中浮现,这些回忆伴随着不断关注异教神学的人。有一种希腊神学思想叫anthropologenls,即关于和人类相似的神的知识。 众神住在奥林帕斯山上,高高地生活在空中。那里四季不更替,时光不流转。但无论山顶多高,都没有和地面斩断联系。众神生活在上界,却依然属于大地。他们不死、不灭,是永生的。但阿瑞斯依然恐惧死亡,而宙斯拥有陵墓。他们的躯体易受伤,还会疼。他们食用神食、仙露、吞火、没有血液,但其他体液充斥其肉体,隐藏于其美丽朋肤下……本书以荷马史诗为基础,通过对古希腊众神在奥林帕斯山和人类社会中的诸多日常生活细节的挖掘,复活了古希腊以王权为中心的迈锡尼时代和全体公民共享民权的城邦时代。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古希腊众神的生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日常生活译丛 | ||
9787208068605 如需购买下载《古希腊众神的生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