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鸦片的硝烟

穿过鸦片的硝烟

(哥伦) 阿尔梅洛, 著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19世纪哥伦比亚人唐可经欧洲到中国再由中国回欧洲的游记,其在华的经历中,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书籍目录:

>>> 《今日美国》2006年度好书 :不存在的女儿第一部自格拉纳达前往中国

第一章逃亡之路

第二章富足的古巴

第三章美利坚的崛起

第四章现代英格兰

第六章地中海怀古

第七章灯塔圆柱方尖碑

第八章埃及的古往今来

第九章印度洋锡兰岛

第二部中国见闻录

第一章中国门户的洞开

第二章慈善会毒祸船

第三章儒释道和中国盛宴

第四章官法与民约

第五章艰辛的传教使命

第六章中国概念

第七章香港两面观

第八章澳门

第九章内地冒险记

第十章中国与英国第二次对决

第十一章战事告一段落

第十二章中国学术

第十三章红茶绿茶

第十四章欧洲列强与天朝上国再战

第三部经巴勒斯坦的归途

第一章返乡的路途

第二章途中的磨难

第三章重蹈受难路

第四章圣墓与信徒

第五章伯利恒之星

第六章访古探幽

前言

外国人来华,大致始于两汉,继之于唐,盛之于元,明清之际出现了大举涌入的先兆,到晚清时期才形成一股巨大潮流。国外发展至今的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海外汉学,其发祥时代的第一阶段,便是“游记汉学”,亦可称之为“记实汉学”(游记、航海记、出使报告、经商报告、日记、札记、书简、考古报告);其后发展为“宏观汉学”,即译注中文基本经典和全面笼统地介绍中国;最后才发展成经院式的汉学研究,将汉学纳入到了全人类整体的学术研究范畴中。中国人很早就曾出西域、东渡日本或下南洋。外国人也不断来华,与中国社会各界接触。这就是中国人走向世界和了解世界之肇始,同时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交往之源缘。不过,两汉时期的外国人入华,主要还是为了朝拜天朝上国、入贡和从事贸易等,尚谈不到科学和学术方面的探讨。

外国人的来华游记,除了日本遣唐使的历次报告之外,就是元代入华的方济各会士们了。如柏朗嘉宾(JeandePlanCarpin,11821252年),他于12451247年出使蒙古并参加贵由汗的登极大典,回国后向教廷提交了《蒙古史》的出使报告。他的使命是游说蒙古人与西方基督教国家结盟以联合对抗撒拉逊人,同时也充当了刺探蒙古人实力的“间谍”角色。他的外交使命彻底失败了,却提供了西方有关亚洲人类学、宗教学和史地学的第一部真正的科学论著。继此之后,又有鲁布鲁克(GullaumedeRoubrouck,12151270年)于12531255年出使蒙古,鄂多立克(0doricdePordenone,12861331年)于13181328年出使中国,马可.波罗于12711295年出使中国,孟德高维诺(JeandeHontCorvin,12471328年)于12891328年任北京大主教等。其中最有影响者,非马可.波罗及其传世名著《寰宇记》(1298年)莫属。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说法:“马可.波罗活着的时候发现了中国,死后发现了美洲。”因为哥伦布正是由于在阅读马可.波罗著作时受到启发,为寻找“契丹”和“日本国”,才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时期的外国来华人士,必须受中国政府的严格节制。这既是朝贡体制的产物,又具有外交特色,企图与中国结盟而反对其他的政治和经济的潜在对手。南洋与中亚的来华人员,大都是为在朝贡名义的掩饰下经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来华人士当属后者。

外国人大量来华并留下记述者,还是等到明末才开始。这基本与西方史学界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是同时代的,也就是自16世纪之后。这期间的西方来华人士的代表是利玛窦(HatteoRiccl,15521610年)。他自1582年入华,直到1610年逝世于中国。他留下的那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是由金尼阁整理翻译后才出版的(1615年)。在这个时代,来华的外国人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身份也复杂起来了,身负形形色色的使命。有外交官、传教士、旅行家、探险家、商人等,甚至还有海盗和难民。他们所属的地区,已经不仅限于亚洲和欧洲了,而且还涉及到了非洲和美洲。中国已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履。此时来华的外国人,除了为“朝贡”贸易之外,已经出现了殖民主义者蠢蠢欲动的倾向了。但中国的主权还是完整的,外国来华人士无法将他们那一整套目的强加于中国。中国依然为“天朝上国”,既想派人出洋巡视天下,也希望天下诸邦来朝。

到了清朝后期,特别是继鸦片战争和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后,中国国门洞开,外国来华人员更多,甚至还形成了外国的“租借地”和“割让地”一类的“国中之国”。中国的边关就如同不设防一般,任人出入。这一方面与西方殖民列强的崛起,疯狂地掠夺和瓜分海外殖民地、西方资本主义也在贪婪地争夺海外市场有关,同时也是中国清政府的国运日衰、腐败无能造成的灾难性局面。在这个时期的外国来华人士中,大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和以不同方式与殖民主义的活动相联系。最新奇的是,在大批外国来华人士之中,除了那些传统职业者之外,又多了一批学者式人物:考古学家、史地学家、人类学家、矿业学家、气象学家、动植物学家、建筑师、教育家、艺术家。这个时代的中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弱国无外交。清政府不但不能有效地节制这些外国人,甚至还要受制于他们。这与明末和清朝前期的形势相比,已经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些来华的外国人士回国后,或者就在中国(特别是在香港和澳门),大都要写成许多著作:出使报告、信件、游记、考察记、考古报告。他们的这些著作,无论当时是出于什么动机,至今已成了难得的历史资料,成了当时中国的写真。

他们中的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学问深奥而又在中国逗留时间较长的人,广泛地与中国各界人士交往,甚至与中国各级官府关系甚笃,直至进入皇宫为朝廷和皇帝本人效力。他们观察问题比较仔细,在各种考察中又动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他们特别注意搜集口碑传说。他们记录下的许多内容,是中国官修史不屑于记载或不敢记载的(如宫廷斗争等)。这些论述,完全可以补中国史书之阙,起到补史和证史的作用。

在清代,这些来华的外国人,除了殖民主义的政治因素之外,还有文化与文明上的不同、文化价值上的差异、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的悬殊,从而造成了他们在有关中国的著述中,既有真实仔细的一面,又有于其有色眼镜之下变形的一面。但这些人中确有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怀着崇仰的心情,不远万里,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地来到中国,站在一种不同的立场上,用一种异域人的目光,来审视中国文明者。心怀恶意者,确有其人;疑惑不解者,不乏其例;更多的人则是在对中国文明误解的基础上,建构了西方人的中国形象和中国观念。

这些外国来华人士,所代表的利益阶级不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鉴别和洞察事物的能力也各有所别。许多人来华之前,便听惯那些有关中国的老生常谈,难免有先入为主之嫌。他们有些人在华停留时间不长,有的甚至仅仅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他们的记述是否会带有成见、歪曲和不实之词呢?这恐怕是我们面对任何历史资料时,都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官修正史时,不是也存在大量为适应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各取所需地作取舍的做法吗?任何历史资料,只要经过人工整理编纂,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整理者的立场、观点、愿望的遗痕与色彩,从而给后人带来了大量辨伪的工作。这也是历史研究中的普遍现象。更何况那些洋人呢?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已有20多年了,中国的读者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群体了,完全能够辨别正确与错误,可以通过现象而看到本质。他们可以区别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也善于区别历史与当代。我们对此不必杞人忧天,过分担心。

学术界许多有识之士,在10年前就曾预言过,中国学术界继文化热之后,必然会出现一股旅游研究和著述热潮。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似乎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当代中国人写的游记和考察记、古人游记著作的研究与再版、外国人入华旅行记的翻译出版,已经热热闹闹地哄动了一段时间,目前依然是方兴未艾,大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与前途。这种倾向与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注重口传史学、口述史学之类“活史学”的潮流,也基本上是互相吻合的。

外国来华人士的亲历记述,种类繁杂、语种颇多、数量庞大,特别是难以觅寻。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学问,他也不可能找到所有这些书,更不可能读懂所有这些语言文字的著作。我国过去曾陆续翻译出版过其中的一些,但毕竟是沧海一粟,实难满足广大读者、科研教学工作者的需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果断决策,推出了一套《亲历中国》翻译丛书。这实在是一个有远见和有气魄的正确决策,必然会获得圆满成功。这也是出版家为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发展而做出的一项贡献。

《亲历中国》只收入来华外国人的亲历记实性著作,包括探险记、笔记、考察报告、出使报告、书简等。内容力求客观、公允、真实,并兼顾其科学性和可读性。在允许的范围内,力求满足中国学术界的需要,填补空白和弥补不足之处。

本丛书的译文力争达到高水平的信达雅,尽量保持原貌而不作删节。

在《亲历中国》丛书出版之际,笔者应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郭又陵先生、本套丛书的责任编辑周玉玲先生之邀,草书本序言,以表心意。衷心祝愿这套丛书对于国内学术界理解和认识国外的中国研究,进而借他山之石攻玉,促进本国学术发展,能有裨益,做出贡献。

耿异2004年4月20日于京西陋室

内容摘要:

  《亲历中国丛书》之一,是来华外国人的亲历记实性著作。本书作者唐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完全全地展示给读者看,直白二清晰。他在中国亲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将历史过程做了实况写真,使得本书具有了史料的价值。他的记叙、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也可以让中国读者明白中华文化映射在西方文化背景里师什么样子,从而从两方面产生反应: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以及反思。  当时叶名琛派出的人员满城游荡,谁能阻止他们引诱仆人群体,趁人不备制造投毒事件、纵火或者集体屠杀?我们算是把自己彻底地交给了对手,任由敌人摆布。那时真是度日如年,活过一天就是奇迹。此时此刻中国人就是占领香港,把所有欧洲居民送上祭坛,也是易如反掌的事隋。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穿过鸦片的硝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亲历中国
7501328005
如需购买下载《穿过鸦片的硝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穿过鸦片的硝烟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5.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75.64 的主题关于 游记-作品集-哥伦比亚-近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