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公斤的希望

35公斤的希望

(法) 嘉瓦尔达, 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极其感人的亲情与成长小说,仅在法国发行量就已达30万册,已售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拉丁美洲、葡萄牙、希腊、巴斯克、土耳其、丹麦、芬兰、斯洛伐克、俄罗斯、南韩、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版权。公司准备将其作为“少年成长系列”的一本与其他书配套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

“我恨学校。

我恨它胜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

甚至,更加严重……

因为学校毁了我的生活。”

这是这本法文小书的开头。

第一次阅读,是被冲击到了。相信很多人亦如是。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却如此真实。如此真实,而并不沉重。

你讨厌学校吗?

如果被问到,相信多数孩子会犹豫地摇摇头。

那么,你喜欢学校吗?

多数答案很可能仍是犹豫地摇摇头。

关于学校

不可否认的是,这其实是一个十分纠结人心的词汇。

提起它,就像前边的答案,相信至少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的情绪是微妙复杂的,无法用绝对的正面或者负面来言喻,喜欢?不喜欢?无奈?终究是绕不开的人生道路,而且贯穿了人生前段的整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学校。

喜欢不喜欢也好,多数孩子在还懵懂的时候,便已经习惯性地按家长的安排,背着书包、开始天天走在上学的路上。

可是,教育的矛盾与问题,许多年来,同样一直在持续着,被人探索着。

教育改革一变再变,应试也好,素质也好,从小学到大学,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怎样才能关注到每一个性格特点都不一样的孩子,如何教育才能培养出人才、才能最好地实现人性化、因材施教等等。

这样的矛盾与问题,现在看来,放之世界皆有,只不过因为我们身边亦有,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或者我们的兄弟姐妹,所以在阅读这本以“我”为代称的小书的时候,就会觉得格外地切身。

格雷古瓦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有着漏斗般的脑袋,仙女的手指,敏感的心灵”。他的手无比灵巧,可以凭着天才的本能做出很多东西,但是,哪怕让他背一首童谣都会是一场灾难:他不擅长正统的“学习”。

学校,永远是我们家的悲剧,您都可以想象……妈妈哭,爸爸骂我,或者倒过来,妈妈骂我,爸爸一声不吭,看到他们这个样子,我也很难受,可我又能做什么呢?我又能对他们说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啥都不能说。因为一旦我开了口,情况更会糟糕到极点。他们(我的父母),只会像鹦鹉一样,重复着同一句话:

“学习!”

“学习!”“学习!”“学习!”

“学习!”

多么熟悉的情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每一天这样的情景都在多少家庭里上演着?

有多少孩子是真正的“笨拙”,有多少孩子是“情况特殊”,还有多少孩子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方式与合适的人”?

我想到了一些人。

我想到在《指环王》里扮演精灵莱格拉斯以及在《力口勒比海盗》中扮演威尔、迷倒万千少女的奥兰多‘布鲁姆,他在少年时曾患过“阅读障碍症”,即无法正常阅读文字。他的母亲为了帮助他克服这个障碍,鼓励他阅读文字简短而又优美的诗歌,最后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奥兰多不仅逐渐克服了阅读障碍症,并且开始对阅读和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在艺术和戏剧表演中一展才华、进入国家青年剧院而走上了演艺之路。

我想到凯尔泰斯.伊姆雷,那一位匈牙利木材商的儿子,因为呆笨被人称做“木头”,反映迟钝、学习成绩勉勉强强,凭着一个梦和母亲的一句话开始码字,在二战的集中营里坚持活了下来,并继续写作,书籍开始出版……最终,获得了最高荣誉2002年瑞典文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

我还想到了《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被人当白痴的阿甘、感受着爱情与亲情的甘美却又忐忑怯懦的阿甘、遭遇了无数失败与荣誉的阿甘、跑过朝阳跑过海边的阿甘,最后智商只有75、曾经戴了那久久骨骼矫正架的他,安静地目送自己的儿子跨上校车,一如当年的自己,羽毛飞过天际。

有多少老师会给予一个看起来并不聪明的孩子“一定可以教育成材”这样的肯定?

有多少家长会给予一个特殊的孩子如“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以及“当上帝把一个美好的梦放到谁的心中,他就是真心想帮助谁的”这样的希翼?

又有多少孩子,终于能写下“我不是很胖,有35公斤的希望”这样的字句?

这部少年小说的文字朴实自然,几乎可以让人认为真的有“格雷古瓦’’这个孩孚,仿佛就是他的自传体一般。最真挚的感情就在那些男孩子自言自语般充满少年张力的文字中流露出来。这本书其实什么都没说,但它却微妙地探讨了很多问题:成绩能代表一个人的一切吗?学习好是否是成功的必须条件?“成绩”和“学习,,在家庭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如何对待那些所谓的“差”学生、“坏”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无怪乎它可以只在法国一个国家就发行三十万册、并畅销于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于是

那些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呢?家长,孩子,老师,又该做些什么?

相信阅读完这部小书之后,每一个人的心中自会有答案。

无论及于自己的过去,还是关于一些未来。

“你,讨厌学校吗?”

后记

这是一个差得不能再差的学生,一闻到学校粉笔盒破球鞋的味道就头疼的男孩,自行创造发明剥香蕉皮机器图纸的梦幻骑士,两只脚只知道在面粉堆里踩脚踏车的傻小子,整天捉摸着怎么把藏在床底下的骨头给捡出来的瞌睡虫。

就是这么一个木鱼脑袋的法国小男孩,他唯一喜欢的老师是他幼儿园时期的玛丽安妮老师。每天,她都会从家里带一点新鲜的小玩意来课堂:一个碎纸做的刺猬,一个奶瓶做的猫,一个核桃壳里的老鼠,有会活动的,有拼贴的,有素描的,还有油画的……一千种为小手准备的手工活。期末,玛丽老师在评语手册上写下了:这个男孩有漏斗般的头脑,仙女的手指,敏感的心灵。一定可以教育成材。

格雷古瓦的求学生涯,反映了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厌学心理问题。过重的课业负担,过大的考试压力。一个孩子的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父辈所寄托的巨大希望。64岁的爷爷,39岁的爸爸,13岁的小格雷古瓦。三个人的生命里究竟蕴含着多少的能量?一个13岁的法国小男孩,他有着35公斤的体重。一个男孩的生命里,究竟寄托着多少父亲和爷爷的期望?或者是两者的合一。

一封动机信,决定了格雷古瓦的求学命运。他终于被位于瓦朗斯以北30公里的格朗向中学录取了。格雷古瓦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封动机信。格朗向中学的校长先生:我想被你们学校录取,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学习档案实在是太差了。我想生命里不仅有成绩。还有动机。我想来格朗向是因为我认为,那会是让我感觉最幸福的地方。我不是很胖,有35公斤的希望。通常意义上,分数代表了一切。格朗向中学校长却因为一个学生虔诚的动机而破格录取了格雷古瓦。马尔蒂诺校长让人看到了现代国家教育体制下人性化与柔情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孩子稚嫩心灵下的喘息与前进道路上的希望……

玛丽安妮老师,不放弃差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法,也是格雷古瓦求学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来自老师和家长方面的点点滴滴的关心鼓励,都能够化作一个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与源泉。信心教育与挫折教育一样,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定型、心智健康发展的砝码。

我们也看到了现代家庭生活对孩子心灵产生的某些不良影响。格雷古瓦的父母经常争吵,相互指责。小说并没有花过多笔画用在描写格雷古瓦的家庭生活上,甚至是用了一种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存在于格雷古瓦父母之间的矛盾。小说更多的从孩子的心理角度,阐述了父母争执责难对孩子稚嫩心灵的深深的伤害。父母将许多无法实现的希望与愿望全部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小格雷古瓦疲惫的心灵的喘息的声音。

爷爷老莱昂是整本小说的灵魂人物。小格雷古瓦最喜欢逛的是爷爷老莱昂的储藏室。他喜欢闻那些污油、润滑油、电热器、烙铁、木胶、烟草和其他一切的味道。他发誓有一天,他要把这种味道蒸馏分解,要造一款香水,取名“储藏室的水”。一旦遇到生命里不幸的事,他就要闻一下这味道。爷爷的储藏室,是格雷古瓦的精神避难所。那是他唯一感到自在舒坦的地方。某一天,爷爷的生命突然从小格雷古瓦的世界里消逝了。我们感受到了生命原来是那么的脆弱,老莱昂的生命在医院里一点点流逝。我们也感受到了生命原来是那么的顽强,小格雷古瓦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里其实负载着巨大的希望,那是爷爷的血液里流淌着的,那是爸爸的血液里流淌着的,那是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小格雷古瓦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学习方面的种种障碍与困难,终于战胜了第七节攀绳节。痛苦和快乐的泪水交织在了一起。莱昂,我在这里,看着!我给你我的力量。我给你我的意志。拿去!拿去!你需要它们。那一天,你给了我你的知识,那么我呢,我要给你我所有的一切:我的青春,我的勇气,我的气息,我可怜的小肌肉。拿去吧,老莱昂!把这一切都拿去……我求你了!这是一本读了以后令人感动得落泪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它写出了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弊端,它写出了孩子在一次次考试下扭曲痛苦的心理,它写出了浓浓的祖孙情。我们从玛丽安妮老师、校长那里看到了现代教育体制中人性化柔情的一面,我们从小格雷古瓦迎接挑战,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中,看到了生命那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力量。

内容摘要:

  “你,讨厌学校吗?”格雷古瓦厌恶上学,非常厌恶,以致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被留级两次了。然而他却有一双巧手。他喜欢在放学后黏在爷爷身边,敲敲打打,拆解修理机械。格雷古瓦里古瓦其实不笨,只是不喜欢上学,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原因。他的父母也想帮助这个儿子,结果却导致了家庭的矛盾和争吵不断。唯一会倾听格雷古瓦心声的人只有他的爷爷。他很疼爱这个孙子。然而,当爷爷得知格雷古瓦再次被留级的时候,却非常愤怒。他拒绝安慰格雷古瓦,也不再当孙子的避风港……  这是一部极其感人的少年成长小说,仅在法国发行就达三十万册,并畅销于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学校、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和自我成长中的种种矛盾,它微妙地探讨了很多问题。其自然流畅的语言与真实切身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人和孩子们。  至于那些问题的结论,相信阅读完这部小书之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自会有答案。  “我不是很胖,有35公斤的希望。”【作者简介】  安娜.嘉瓦尔达(AnnaGavalda),1970年生于巴黎,1994年任职于法国教育部,1999年以其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我知道有人在什麽地方等我》登上法国畅销排行榜,并获得读者与专业人士共同票选的GrandPrixRTL-Lire奖(此奖乃首度颁给短篇小说作者),当时书评讚誉她为「穿着裙子的桑贝」。之后所出版的每一本书至今仍在排行榜上,堪称法国文坛传奇。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在一起就好》,再度掀起风潮,跨越了壁垒分明的阅读分龄界线,缔造书市销售记录。戈华达被誉为说故事的天才,为当代法国最知名的畅销作家,现与两个孩子居住在巴黎南部郊区。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35公斤的希望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少年成长系列
9787806018880
如需购买下载《35公斤的希望》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沈阳出版单位万卷出版公司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35公斤的希望是万卷出版公司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84 的主题关于 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法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