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

2016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

阳光考研命题研究中心, 编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针对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编写,适用于考试复习考研政治理论课,全书根据考试大纲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个部分,以1000道客观题的形式帮助考生突破考研政治中的200个核心考点。

书籍目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六、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七、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八、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九、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十、发展的实质

十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十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十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六、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七、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八、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九、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十、发展的实质

十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十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十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十五、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十六、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十七、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十八、必然性和偶然性

十九、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十、现象和本质

二十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十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二十三、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十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十五、认识的本质与结构

二十六、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二十七、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十八、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十九、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三十、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三十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三十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三十三、真理的具体性

三十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三十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十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三十七、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三十八、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三十九、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四十、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四十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四十二、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四十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四十四、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四十五、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四十六、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四十七、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十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四十九、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五十、人的本质

五十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五十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五十三、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五十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五十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五十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主要作用

五十七、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十八、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五十九、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六十、剩余价值率

六十一、超额剩余价值

六十二、资本积累

六十三、资本有机构成

六十四、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六十五、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六十六、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六十七、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六十八、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六十九、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七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七十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七十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质和作用

七十三、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七十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七十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七十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七十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七、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八、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九、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十、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十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十三、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十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十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十六、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十七、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十八、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十九、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二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二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二十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二十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二十四、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二十五、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二十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二十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十八、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二十九、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三十、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三十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三十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三十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三十四、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三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三十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三十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十八、“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十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

四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四十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十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四十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十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十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十六、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四十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四十八、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四十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五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五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五十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五十三、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五十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

五十五、确立劳动、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五十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十七、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五十八、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五十九、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六十、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意义

六十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六十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六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六十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十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六十六、发展教育和科学

六十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六十八、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六十九、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七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七十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七十二、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七十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七十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七十五、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七十六、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七十七、党的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民族意识的觉醒

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七、戊戌维新运动

八、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九、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十、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十二、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十三、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十五、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十六、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十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十八、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十九、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二十、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二十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十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十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二十四、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二十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十六、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十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二十八、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二十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十、“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十一、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十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十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三十四、中共十八大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三十五、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三十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四、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五、世界观与人生观

六、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七、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八、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九、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十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十三、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十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十五、我国的国家制度

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七、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十八、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十九、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二十、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二十一、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十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二十三、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内容摘要:

阳光考研命题研究中心编著的《2016年考研政治 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针对参加研究生入学 考试的考生编写,适用于考试复习考研政治理论课, 全书根据考试大纲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个部分,以 1000道客观题的形式帮助考生突破考研政治中的200 个核心考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2016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0208176
如需购买下载《2016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2016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5.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0 的主题关于 政治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