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水云间

遁迹水云间

周闻道, 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为散文集,分五辑:斯水若如若愚、天路与对岸、借我一个夜晚、天籁的回声、来路如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社会、文学、友情、山水等的所感所思,全书充满哲意的沉思,情趣盎然。

书籍目录:

第一辑斯水若愚

……后

一水间生命如花

稻田,生命的涅槃或者分娩

碎影

田野里的火焰

清晨的村庄是一个仙境

轻轻……

斯水若愚

那些风干了的树叶想要发芽

第二辑天路与对岸

底层

对一座城市的进入

在一条并不通幽的曲径行走

仿佛

天路

对岸

身边

前面

对一个黑夜的穿越

云是天堂跌落的忧郁

对视

今夜月归何处

一个城市的空间简史

太阳是否照常升起

第三辑借我一个夜晚

带一本书去江边

桃源,借我一个夜晚

贵阳,贵阳

黑竹沟的涛声是我走不出的梦幻

一半火焰,一半草原

第七牧场

遁迹水云间

黄龙溪是一段呓语

在一间带风景的房间想入非非

穿越,挪威森林

要醉就醉倒在府河边

第四辑天籁的回声

阳光在前面

天籁的回声

林子里飘来一缕天庭之云

这阳光砸碎了城市的忧郁

川南的菜花有多美

阳光是生命前世的眼神

阳光从原野穿过

痕迹

大雁来兮……

风起的时候

吹皱的阳光把我包裹

第五辑来路如烟

暗影

透过父亲的泪光回望如烟来路

在春风里等我

有一种滋养从口入

别向我提起窗外的秋

天涯,天涯,好一朵真情的花

亲爱的,我来晚了……

搂抱是生命最美丽的时尚

我想,或许是在等我

心存感恩陶醉于一种莫名的幸福里

面对灾难,生命该怎样命名

前言

我们倡导的在场主义散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汉语回归。回归哪里?就是汉语本我表达的极致之美。但是,散文写作中,却存在普遍的遮蔽。这种遮蔽主要表现在:写作的主体、客体和语言。汉语回归所指向的,就是语言去蔽,追求世界的本真表达问题。

用汉语写作是幸福的。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以象形、形声和表意为特点的文字。特别是汉语的象形,本身就携带了形象生动的语境信息。比如,当我们写下“人”的时候,一种挺立、傲视、行走便呈现在眼前;而“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耸立、起伏与深厚;写个“水”,便唤醒了一种波动。再看“家”字,一群老小,聚集在同一个屋檐下,相携相惜,其乐融融。这些,哪是那些以表音为特征的西方文字所能企及的。但是,现实中,我们正面临母语丢失的危险。我们发现,我们的许多语言使用,包括散文语言,离母语的本真越来越远了。

是什么导致了汉语散文的母语丧失?我认为,从主体看,也许是由于作家的语言态度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从客体看,则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元素对语言的侵袭有关,包括流行的现代网络语言、大量的翻译词汇、带着工业化色彩的用语,以及体制性语言等,都形成一种语言遮蔽,都是母语丧失的始作俑者。比如一些网络用语,把“东西”说成“东东”,把“版主”写成“斑竹”,把“大家”称作“大虾”;翻译语和外来语中的“巴士”、“粉丝”、“做秀”、“派对”;体制性用语中的“双指”、“双规”、“经动办”等,可以说比比皆是。过分的修辞、象征、比喻、夸张、拟人、对偶、顶针等,也是一种遮蔽。同样,那些看似华丽美妙的形容词,或似乎生动传神的成语典故,用俗用滥的陈词滥调,也让世界的美丽身体躲避进语言的陋衫里。在这里,语言的表意、表音和表形是背离的,美丽意韵丢失了,语言成了穿在散文身上的一件别扭外衣,而不是散文血肉之躯的组成部分。

问题的关键是:汉语回归,回归到哪里,怎样回归?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话题。其实,回归这个命题,本身就有明确的指向和构建意义。

无疑,母语丧失,导致了汉语的遮蔽;回归,是我们的使命。不是要回归到哪个时代,哪种文本模式,哪个成功的作家或作品,而是要从母语本身的特色和优势中去寻找答案。换句话说,就是要母语去蔽,回归到汉语表意、表音和表形的本原,回归到汉语的审美优势,回归到汉语对事物敞亮、本真显现的极致之美。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对语言的驱使有多大,对世界的掌握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语言不是工具,而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场,是回归的最高境界。从形而下说,语言的去蔽、敞亮和本真,或曰汉语回归,呼唤的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原始人第一声“吭哟吭哟”的劳动号子,是作家在对世界本真的独特体验和发现下,用本真的语言呈现的本真世界,是秋夜原始山谷里的明月清泉。

值得指出的是,语言的去蔽、敞亮和本真呈现是多维的。作为存在显现的基本路径,语言一方面给不确定者以确定(规范着),一方面给确定者以不确定(生成着)。这是由语言呈现客体世界敞亮和本真的多维性、发展性决定的。因而,散文语言在显现世界时,既是遮蔽的,也是敞亮、本真的。汉语回归的过程,就是由去蔽到敞亮、本真,由新的去蔽,到新的敞亮、本真,并由此不断接近绝对本真的过程。存在的全部晦暗和光明,从语言开始,到语言结束。觉悟到这点,语言的全部隐秘性便洞开了:作为存在的显现和显现的存在,散文的在场写作,便是在语言中,对语言的遮蔽性、晦暗性的斗争,是追求语言的敞开、澄明与对本真抵达的一种努力,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持久战。我们可以不断抵达相对本真,却永远无法抵达绝对本真。这决定了抵达本真的持久性和无限可能性,也是散文语言表现本真的魅力所在。

从形而上的角度讲,本真语言,即根性语言,它是“在场性”敞亮的显示言说,是对存在的领悟和自语,一经说出便是照亮,是对混沌之物的第一次命名。当语言进入本真领域,回归于元度,便实现了语言对存在的敞亮呈现。此时,世界的敞亮之美,真实之美,丰富之美,都通过语言,在我们的面前显现出来。它的言说总是具有生命意义的生成,而不是对既有意义的简单复制,并由此构成了语言显现世界的纯真之域。非本真语言正好相反,它是与存在之根相脱离的悬浮之词;作为一种劣根语词,它不是对生动的世界生成的元度显现,不是新意义的呈现,而是对旧意义的重复:重复性领会,重复性言说,从遮蔽到遮蔽的黑暗!所有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概念化词语、习惯性语词、抽象说教,一切语言的病理成分皆是它的表现。

在散文写作中,“在场性”的“在场”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只能通过本真语言显现。非本真语言作为对存在的遮蔽,总不肯移开它的阴影,并且,所有那些被本真语言带出的崭新意义一经确定,并被庸手(或散文作家自己)多次重复后,又会成为新的遮蔽。在场主义散文主张的汉语回归,对语境的澄明即自由的敞开之境的趋近表现为:在语言中对非本真语词遮蔽的克服和自我克服。但是,正因为非本真是寄生于语言的一种固有的语词劣根现象,所以,不管散文作家怎样努力,非本真语词的遮蔽,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伴随本真语言进入散文作品中,成为具体作品中的遮蔽性存在。因此,在场主义散文在语言中,对非本真语词的“去蔽”之战是没有止境的。

当然,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也不是守旧主义者,我们是发展的回归论者。我们不拒绝语言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也相信网络语言、翻译语和外来语,包括体制性语言和习惯用语中,可能都有一部分精华会沉淀下来,成为我们母语的新鲜血肉;我们拒绝的只是与母语基本特征与优势相悖的破坏性侵袭。回归是追求本真世界与语言的同一,人与语言的同一,思维与语言的同一,完美的语言与完美散文的同一。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跋涉是艰难的,路途会有风雨和荆棘。但唯其艰难,才更富有挑战和意义。这是散文写作不可回避的道路,也是在场主义追求的目标。

周闻道

2009年3月13日于三苏故里

内容摘要:

  周闻道,男,文学硕士,四川省作协委员,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现供职于四川眉山市发改委。坚守散文性的基本立场,着意于散文写作的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在身体在场、灵魂在场和语言在场的水乳交融中,追求世界本真的呈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散文.海外版》《散文》《美文》《十月》《都市美文》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作品被选入多种选本,出版文学专著10部,经济学专著3部。本书收入了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68篇。  本书20万字,16开条形本,收入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代表作家周闻道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散文68篇。周闻道的散文,坚守散文性的基本立场,致力于追求散文写作的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力求在身体在场、灵魂在场和语言在场的水乳交融中,传达出世界的本真呈现。在创作方法上,周闻道追求散文在场、思想、诗意、发现的统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作者简介】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男,丙申之夏生于思蒙河畔,现供职于四川眉山市发改委。文学硕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钟情缪斯.散文、杂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均有涉及。在《散文.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川文学》《香港文学》、香港《文汇报》《新晚报》筹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600余篇;常在“汉语文学”“新散文”“天涯社区.散文天下”和外围文学论坛发表作品;在“椰树下”有闻道创作室,点击率颇寓。出版《夏天的感觉》《悲剧,本可以避免》《主权回归前的香港》《点击心灵》筹专著七部,200余万字。作者散文集《对岸》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与本书同时出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遁迹水云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0648988
《遁迹水云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天津出版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遁迹水云间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