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如一面镜子

欧洲如一面镜子

郭莹, 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文化差异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困扰我们,但也常常给我们带来快乐。对于文化差异,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知识,不仅是有关异国文化的新知识,且还包含着关于我们自身的新知识。作者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巴尔干、芬兰、波兰以及波罗地海诸国没有去过,这样她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异同。

书籍目录:

序言1

第一辑

欧洲如一面镜子3

超越GDP主义的和谐社会3

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4

联合的欧洲,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6

欧洲,挽救环保危机的先锋8

非典型欧洲人11

林语堂的民族个性公式11

乱针刺绣欧洲人12

八卦欧洲众生相14

“丑陋”的邻居16

欧洲人南亲北疏的做派19

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视19

“高视带”与“低视带”20

“肘带”、“腕带”与“指带”21

“距离美”的不同解读23

心理门槛的南北之别24

接触型社会的柠檬树风格26

保持警惕的非接触型社会27

时间紧迫症与时间散漫症29

轻重缓急的约会时刻表29

剪不断、理还乱的南北时间定律30

比利牛斯山这一面被认为是对的,山的另一面却不以为然31

“世俗时间”与“神圣时间”泾渭分明32

人际关系是否应接受时间制约33

英、德、俄,时间定向概念的差异35

第二辑

英国本身自成一个世界39

英人性格,归咎于不测风云的气候39

高瞻远瞩式的墨守成规40

英国绅士,全是广告打得响42

无阶级斗争的阶级社会44

无章法就是“章法”45

幽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47

墓碑文学:阴阳互侃48

希斯罗机场风云录51

炸机惊魂下的“苦旅”51

笑里藏刀的登机手续台51

超级“飞人”升级专家53

航空港尽显穷富风景线54

享受玻璃马桶的人体毒犯54

机长与空姐的罗曼史56

空中归西的待遇57

飞机餐要点,乘客不会当场晕倒58

伦敦五星级酒店:就像老鼠爱大米60

效益利器,一间房热卖两次60

浴缸当屠宰场的阿拉伯大亨61

英式管家好在哪里62

水至清则无鱼63

春情荡漾的“备用枕头”64

明星们的天价65

消费天王大闹天空的特权67

女王赞酒店是“第二个家”69

闻香识恋人71

“气味相投”原来是费洛蒙作祟71

情妇的费洛蒙迷倒欧洲帝王73

香水是你的另一费洛蒙74

伦敦“黑的”的新古典主义76

亦古亦今的“黑的”76

伦敦“祥子”需苦读三年77

“黑的”是伦敦的光荣门脸79

第三辑

追古抚今金发女郎83

古代,褐发曾独领风骚83

芭比娃娃与好莱坞金发艳星84

恶搞金发女郎87

与国王同眠欧洲皇室情妇秘闻90

将高贵的子宫贬入冷宫90

首位载人史册的皇家情妇91

皇家情妇被描绘成圣母玛利亚92

鸿雁八卦皇宫淫荡史93

法国国王首创“官方皇家情妇”桂冠93

“官方皇家情妇”的东施效颦95

革命摧毁了“官方皇家情妇”体制95

下场凄凉的红颜祸水97

现代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98

与国王鱼水之欢99

篡夺后冠的皇家情妇101

篡位情妇下场悲惨101

小卒捞过界,上天摧毁棋盘以示严惩103

情妇攀上枝头,大英帝国宪政危机104

笑到最后的情妇卡美拉107

平民王妃方兴未艾111

女权:不等于选票加波霸今日土耳其妇女114

“风雨衣”与“迷你裙”共一色114

国父凯末尔颁令妇女解放116

集体约会行动团117

性命攸关的“纳慕思”118

“女强人”与“贤妻良母”一肩挑119

第四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导致苏联衰亡的双刃剑123

极权体制、计划经济是苏联的死穴124

无官不贪的腐败125

排队,苏联时代的国语126

苏维埃的“历史”绝不可以“预测”127

勃列日涅夫的愚人节时代129

检讨文化,作家的慢性自杀130

叶利钦时代的“震荡疗法”,将西瓜全震碎132

俄罗斯:“做客婚姻”方兴未艾134

“啃老族”的婚礼账单134

忠诚的宽容度135

出轨全攻略137

自杀婚姻的N个方程式139

生死契约,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39

夫妻间的败笔140

丈夫的败笔141

太太的败笔144

法式情色147

法式隐喻情色147

妓院广告非法,隐喻撩心扉149

裸女有本事令道德沦丧吗150

与裸女广告开战152

第五辑

卫生间的革命历程157

从便盆到抽水马桶157

两个并排厕池之谜158

缤纷的厕所俚语160

洗澡,从性爱前戏到“香精干洗”161

工业化快餐是一介杀手164

重归西方的文化休克164

鬼东西溜进了民众餐盘165

花哨新食品,温柔地杀你167

快餐令儿童一夜“成人”167

垃圾快餐是美国输出的噩梦168

巴黎:不散的筵席171

肉店,法国人的一方圣地172

法国店铺具“欲望教育”功能173

法国人通过美食艺术,对自己塑造、再塑造174

主厨意志为中心的料理文化175

民族命运,取决于吃的方式176

15世纪,食谱已成为大厨的宝典178

“利刃”那不勒斯180

“利刃”风情180

眼球战术,杀出一条生路181

比萨饼的故乡182

发票,意大利人情有独钟183

那不勒斯,一生中值得一游之地185

前言

我们曾经认识的地方,不只属于这个空间世界,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才把它们标记于其中。它们,只是当时构成我们生命的连续诸印象中的一个小薄片;某个特别影像的记忆,只是对特别时刻的遗憾之情;房屋,道路,大街,转瞬即逝;唉,正如流年一般。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一位BBC记者时常外出旅行,乐此不疲。一次,他在中国西北邂逅了一位农民,这位中国人对于他只身旅行,甚感惊讶。于是询问英国人是否结婚了。英国人很西方地回答:“我太太有她自己的生活。”中国农民更惊讶了,末了,他询问了一个问题:“你一人旅行,那谁给你照相啊?”

以下的几位人物我们不陌生吧?某个风景名胜前,女孩子摆出娇媚的姿态;半大小子竭力装出令整个世界都羡慕他们的玩世和懒散;老奶奶笑眯眯地撑着阳伞;职员身着办公室的鞋袜与其休闲的短裤不相协调;妻子为了拍照正忙着扑脂粉……典型的游客。

我们为什么需要照片呢?是为了证明我们曾到此一游?还是因为记忆太短暂,太容易出错?经历可以这样得以传递吗?比如,我正置身于亚马孙河雨林正午的宁静,聆听微风细语,嗅着多得难以置信的或腐烂、或芬芳的气味,这样的感觉,照相机怎能面面俱到地捕捉到。或者说,我想拍多少照片留念,都可以尽情地去拍。但是,我享用的一餐,你要是没有吃过的话,我无法向你传达出它的滋味。我有次去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那里吃的色拉包含六种柑橘类水果,这在欧洲无缘享受,味道绝美,无法忘怀,至今难以表述。

以往没有便携式相机的时代,旅行者用笔来记录信件,日记,游记。这是因为,在所有艺术中,写作最能表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种陌生的食物,最有本事绘声绘色雪花的喃喃私语或瀑布的咆哮。写作,能描绘、刻画出摄影无法传递的诸多内涵。

郭莹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巴尔干、芬兰、波兰,以及波罗的海诸国没有去过(试想,那会是怎样精彩的旅行从摩尔曼斯克乘慢速火车去马其顿)。她常常只身旅行,这样就更容易跟当地人接触,与他们有更直接的交流,更便于近距离地观察,可以在一个角落静静地做纪录,更好地理解她所到之处的文化。她的“品味欧洲”提到欧洲的社会形态、欧洲人特有的做派,尤其是调侃“非典型欧洲人”时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另外,她还“窥探”了欧洲皇室的“官方皇家情妇”体制以及酒店、餐馆甚至卫生间。但郭莹绝不是在写旅游指南或海外亲历。她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欧洲人的所思所想,他们赖以生存并传承给子孙的文化怎样体现在其日常生活当中。

我是欧洲人,常常为郭莹提供信息,但这样的功劳往往不被提及(不管哪里的作家朋友们,对此都会发出一声短促而优雅的叹息)。我不得不说郭莹很擅长提出问题,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来说,提出问题是找寻真理的唯一途径,这是所有文化的一个根基,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这个宇宙所有知识的源头,也是了解宇宙的根源。孔夫子提出的“格物”,就是要我们提出问题,探究事物。

回想一九八○年,我首次去中国,常常对所见所闻感到困惑。常常感到,相信所有语言学习者都有这样的感触,那就是:“我知道他在说什么,可是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郭莹和我成长于两个非常不同的世界她生长在北京一所大学的校园,而我兼有爱尔兰与苏格兰血统,成长于西非和苏格兰。我的外祖父曾是铁匠、汽车修理工,后来当了歌剧演员;祖父是工程师和高级船员,任职于利物浦及格拉斯哥驶往香港、广州、上海及横滨的大客轮。困扰我和郭莹的不只是语言,我们中有一个常常会这样想,甚至这样说:“那还用说,这不是众所周知的吗……”之后才意识到,她的“众所周知”与我的“众所周知”差别十万八千里。文化差异虽能困扰我们,但更多的是常常给我们带来快乐,理应如此,对吧?对于文化差异,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知识,不仅是有关异国文化的新知识,且还包含着关于我们自身的新知识,这不就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探寻我们是谁的一个理由?

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晚期才发现茶叶,欧洲的茶叶来自中国,咖啡来自非洲,巧克力来自墨西哥,在此之前,欧洲人喝什么呢?刀和又是在什么确切的时间出现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使用毛巾为什么方式不同(欧洲人喜欢干燥、粗糙的毛巾,这样的毛巾可以擦去死皮)?意大利人从墨西哥引进西红柿之前,以及意大利面条问世之前,他们吃什么?为什么比萨饼会应运而生?为什么欧洲人不惜重金“呷葡萄美醋”?为什么法国总统戴高乐感叹“如何治理好拥有360种奶酪的国家,是个难题”?跟一个女人同行,男人为什么要走在人行道的外侧?欧洲人为何反感嘴里塞满食物,还硬撑着侃侃而谈的人?为什么电梯间里的广告会成为英国人救命的稻草?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郭莹不会给出所有的答案,当然她会论述欧洲人的一些行为特质。但是,你可以从她或其他作家“意犹未尽”之处,探索更好的东西。掩卷后,可以开始提出你自己超越作家想象力的绝妙问题,借此更好地认识你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抓紧提问吧,趁着眼前的事物尚未被时光隧道所吞没,岁月转瞬即逝,我们也会转瞬即逝。

二○○七年七月二十九日于香港

(英国)布莱恩.霍顿.汉英翻译家,本书作者郭莹的丈夫白立平教授译

内容摘要:

  触摸欧洲文明,从碎石窄巷、小桥流水人家;到咖啡馆、面包房;再到爱琴海和葡萄园;直至博物馆和教堂;城堡和王室;还有歌剧院和大学;还有绿色和平;还有从出生包到坟墓的终身福利体制……美丽、富饶、祥和的欧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园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过,再动人的景观亦有审美疲劳的一天。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其民众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风范、文明底蕴及文化内涵,堪称超越自然风景的一道绚丽人文彩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件件欧洲细节琐事;才是最能体现深厚欧洲文明的骄傲。欧洲如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  知识性、深刻性、趣味性兼备的“解读欧洲”佳作。  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恐怕没有比对不同国家作比较更有趣的了。  欧洲有些事,大概早已融入她特有的生活趣味里了。  对于凝视不同的嗜好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两个迥然的凝视带“高视带”和“低视带”。  对于“距离美”不同的承受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三带“肘带”、“腕带”和“指带”。  在西班牙,从一顿饭到一场战争,没有一件事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发生的。  英国人的特质就是“毫无章法”,也许,外人可将其变化莫测当作“英式章法”。  作秀,人生如戏,意大利人终生都在出神入化地演戏。  欧洲“官方皇家情妇”体制:当女人闺房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密室,客厅即为历史学家的最佳所在。  法国浴室两个并肩的厕池,推波助澜外人对法国女人放荡的想象。【作者简介】  郭莹,英籍华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国际问题评论员。郭莹作为专栏作家,为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和新加坡、欧洲等地的数十家媒体报道西方世界。著有环球行纪实作品《相识西风》,及国内外首部群体老外在中国纪实作品《老外侃中国》(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教授,读后表示“很着迷”)。两本书均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郭莹曾荣获“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亚军,上海《新民晚报》“我的第一本书征文奖”季军,台北《中央日报》副刊征文奖优秀奖,香港“深情篇”征文比赛冠军;曾作为时事评论员,参与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及《锵锵三人行》节目。郭莹的英国丈夫老布(霍布恩,BrianHolton)是著名汉英翻译家,现在香港任教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欧洲如一面镜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137122
《欧洲如一面镜子》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济南出版单位山东画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欧洲如一面镜子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8.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04 的主题关于 东西文化-比较文化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