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之后

朦胧诗之后

刘春, 著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8.0

书籍简介:

本书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对中国新诗句朦胧诗之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了作者对诗坛的独特关注和发出了自己公正的声音。

书籍目录:

直面“现场”的批评/程光炜/1

闲话刘春:或人或事的印象/梁平/1

上卷人与诗

柏桦: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3

于坚:苍山之光在群峰之上/10

西川: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17

王家新:巫婆的红筷子/24

陈东东:把灯点到石头里去/32

欧阳江河:在幻美与日常之间/38

梁晓明:存在之诗刚刚开篇/46

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52

孟浪:内心的琴房/59

张枣:那溢满又跪下的……/67

王寅:冬日清晨的朗诵/74

黄灿然:我要包容的事物岂止这么多/80

韩东:巨著总会完成/86

伊沙:藏在尖刻后的温柔/9l

余怒:我一生都在反对一个水泡/99

谭延桐:就这样,等待奇迹出现/105

梁平:向上生长的“礁石”/110

刘频:在百年的晨光中奔跑/116

张执浩:“美声”为什么是美的/124

浪子:途中的孤独者/131

非亚:骑一辆自制的自行车/136

杜涯:秋天的低音/141

蓝蓝:野花里的天堂/149

赵丽华:世事洞明后的简洁/156

鲁西西:磐石与山寨/16l

安琪: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167

李轻松:谁能够走进这间密室/172

阿翔:大地上的异乡人/177

朵渔:我关心的是河流的终点/182

李海洲:流逝是缓慢的/188

江非:从歌唱到沉思/194

谭克修:城市设计师的眼光/200

李亚伟等:我从他们中间走过,/206

李亚伟/车前子/朱零/臧棣/李元胜/大卫/叶舟/

刘洁岷/桑克/岩鹰/寒烟/徐江/巴音博罗和汗漫/安石榴/

黄芳/熊盛荣/阿斐/唐不遇

下卷词与物

命名:散漫者的扎堆情结/221

“命名”与文学史/命名的可行性分析/‘命名”的历程/

“命名”的方式/锅盖、蔬菜的质量、配料及火候

事件:记忆与印象/231

pass北岛/两报大展/海子自杀/顾城杀妻/阿橹伏

法/诗人上网/诗歌污染城市/柯岩“抄袭”/“赞助”

诗歌/春天送你一首诗/甲申风暴/北岛著作出版/

性丑闻、“恶搞”与裸体朗诵

流派:口号迭起的时代/245

第三代/下半身/70后/民间立场/知识分子写作

中间代/草根性写作/网络诗歌/小文人诗歌

风格:爱与游戏之间/258

爱/暧昧/激愤/戏谑

选本:它们立下了标杆/270

《朦胧诗选》《探索诗集》、《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中

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酚/《后朦胧诗全集》/

《灯心绒幸福的舞蹈》/其他“第三代”选本/《中国诗

选》/《(他们)十年诗歌选》/《岁月的遗照》/“知识分

子”选本/《70后诗人诗选》/《中间代诗全集》和《70

后诗集》/网络诗歌选本/《19672001自由诗篇》

年选:“百花齐放”的无奈/286

刊物:哪一个更正规/293

何为“民刊”/《诗刊》/《扬子江》、《诗歌月刊》、《诗歌

报》/《星星》、《诗神》及其他/《国际诗坛》、《中国诗

歌》/《诗歌现场》/其他民刊/民刊与官刊的关系/官

刊编辑与民刊编辑

诗会:喜剧,或者闹剧/309

盘峰诗会/青春诗会/衡山诗会/青年诗会/国际华

文诗会

影响:人群中浮现的脸庞/321

从河流开始/艾略特的相貌/琴房建造者/一种可怕

的美已经产生/不成功的学徒/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

手/那个清晨的乌鸣/夜晚的启示/两个博尔赫斯/

三个人

作品:一个人的经典/340

大解:《北风》/丁可:《母亲的专列》/刘立云:《向天堂

的蝴蝶》/李南:《小小炊烟》/王顺健:《小狗的痛流进

高速公路》/卢卫平:《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江一

郎:《老了》/雷平阳:《战栗》/盘妙彬:《青草被人踩来

踩去》/顾城:《新街口》/谢湘南:《吃甘蔗》

争议:永远的“懂”与“不懂”/367

一本书的出现/不需要“全懂”/为什么“不懂”/并非

多余的忧虑

本书主要论及的诗人简介/378

后记/388

前言

直面“现场”的批评◎程光炜马上临近期末,刘春在我最忙的时候寄来了诗学随笔集原稿。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对于写作者来说,文章是永远都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的限制的,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激情急切地传递给别人,让他们一起去分享诗的快乐。

这是一本与诗歌有关的文集。出自于70年代出生的刘春之手,显得别有意义。据我所知,虽然“70年代出生”诗人创作这一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比较系统的评论和研究尚不多见。姜涛、胡续冬、冷霜和蒋浩曾经在杂志《偏移》上有过一个“对话”,内容涉及这一代诗人的思想、艺术和诗歌观,有些问题已经有所展开。北大中文系洪子诚教授主编的《在北大课堂读诗》一书对“90年代诗歌”有比较深入的反省和探讨,同时,对“70年代”诗人的创作追求、内在矛盾等等,也作了相当精彩的分析和研究。由于有臧棣、吴晓东、姜涛、胡续冬、冷霜、钱文亮、陈钧、周瓒等众多博士和诗人“加盟”,这次课堂讨论为今后的评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它的成绩是自不待言的。刘春此书对于这一点亦多有涉及,不仅介绍了诗坛的现象,还对其中的个体进行了评论。

自然,刘春的《朦胧诗以后》不属于严格意义上“学术研究”的范畴,也许作者是诗人的缘故,他甚至有意识地使用一种比较放纵的文体。大概是他相信,只有这种“言说”方式才能够真正抵达诗的世界,产生思想的对撞和审美的冲击吧。在讨论“网络诗歌”、“诗的暧昧”、“阅读”等问题时,作者不是采用惯常的那种设问、立论和辩驳的程序,不断地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插入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这样,问题就与诗人的创作体验、生命状态和读者的“接受”结合了起来。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影响:人群中浮现的脸庞》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某日,“我失魂落魄,无所事事,觉得要对这个世界表达些什么”。于是,他联想到艾略特、庞德等人的思想和艺术观,并且把对这些诗人的认识与自己隐秘的创作历程做了有意思的联系。另外,刘春对顾城、海子,对民刊、盘峰诗会、衡山诗会、“第三代”、“下半身”等现象,也都有所评论。这些评论,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睿智,精神的自由和指点江山的文字风格,它们每每都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阅读感觉。我想,也只有在诗歌的“现场”写作和思考的人,才会这么尽兴而为、随意发挥的吧。所以读这本书,我有一种非常放松的感觉,有如树下与人聊天,更有点像酒后与一堆朋友纵论天下这该是多么放肆、自由、畅快的写作经历!当然,这种文体也有它的“问题”:思考不够严密,思路过于跳跃、转向,有些现象本来已经有所深入,但作者往往却把它轻易地放过,等等。自然,我与作者也有同感,“学院”的批评虽然没有这类问题,但它有时却有点近于枯燥、乏味,读来缺乏美的享受,在交流上往往有某种障碍。因此,我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诗人执笔的思想鲜活、文字流畅的诗学随笔问世。

后记

尽管曾经侥幸出版过几本集子,但这一本是我目前来说最为满意的,它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阅着这一页页稿纸,我仿佛又回到写作时的那种巨大的兴奋之中。在那些日夜里,我通过阅读、电话、邮件与天南海北的诗人对话,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琢磨他们作品中暗藏的密码,手指敲打键盘的同时思想的齿轮不停地转动,每完成一篇文章,就兴奋得像中了大奖。2003年春节和2004年中秋,我都是在书房中度过的。一行行的文字让我开心充实,忘乎所以。现在,这些文字要结集成书了,就像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儿,让我心有些乱,有些疼,但更多的是甜蜜与幸福。

书中所介绍的,是近20年来涌现的优秀诗人和诗坛状况。在我看来,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朦胧诗”短短数年的热闹之后,诗人不再成为读者注目的焦点,但诗歌在前进,诗人们的激情像地火一样熊熊燃烧。可以说,1986年以后出现的诗歌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较此前的“朦胧诗”都有了飞跃。然而,教科书以及大多数当代文学史对于新时期诗歌只论述到“朦胧诗”部分,致使读者对诗人的了解仅限于北岛、顾城、舒婷这一拨而对此后涌现的优秀诗人和作品相当陌生。这一状况在有“诗之国”美誉的国度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希望本书能够给那些渴望了解诗歌状况、热爱诗歌阅读和写作的人们“补课”。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成为一部面面俱到的著作,它介绍的只是众多优秀诗人的一部分,所有来不及介绍的诗人和诗事也许会成为我下一部书的主要内容。

程光炜老师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说得很准确。对于理论,我不是科班出身,无法高屋建瓴。当然,那些用来吓唬外行人的术语和西化的句式我倒是稍懂一些,只是不屑为之。在写作之初,我一再告诉自己:我是在写一本随笔集,至多是一本“半学术”著作,尽管字里行间偶尔会呈现出一些貌似“理论”的东西。我把本书定位为随笔集,是出于我对自己的文化功底的清醒认识,更因为我想将理论性与可读性这对冤家融合起来,使他们在一篇文章里和平共处。在写作态度上,我要求笔下的文字不违背内心,忠实于平时的所思所想,即使里面存在因为功力不逮而“绕道而行”的成分,也决不虚饰和藏拙。作家的观点是否坦诚,是他内心是否真诚的表现。正直的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他宁愿原谅作家文学素养的欠缺,也无法容忍作家的虚伪和矫揉造作。所以,对这本书中那些言不及义甚至指鹿为马之处以及可能招致的后果,应该完全由作者个人负责,不敢企望得到读者和被论述者的理解。

本书的初稿凌乱不堪,后经多次调整,直到2007年6月才统一成目前这副模样。程光炜老师的序言是按照初稿写就的,由于后来内容和体例的变化没有再告知程老师,而且最后定稿也没有再麻烦程老师审阅,所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程老师的序言只涉及本书某一方面文章的内容,所列举的个别篇目也与本书所收文章稍有出入。但作为中国诗歌权威研究者的程光炜老师,眼光无疑是敏锐的,即便是新增添的部分也具有他所指出的特点。

即将定稿时,我又把诗人梁平搬出来“压阵”。梁平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其诗歌创作成就已有目共睹;梁平也是一个优秀的刊物主编,本书的部分文章能够在他主编的《星星》诗刊上开设专栏,也得力于他的扶助。最重要的是,由于工作和本身的爱好等原因,梁平对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了如指掌,他的批评和鼓励必定能对我有所启发。有这位兄长“撑腰”。我心里安定了许多。

在结集出版之前,本书的作品曾在《北京文学》、《诗刊》、《南方文坛》、《阅读》、《星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江汉大学学报》、《布老虎散文》、《出版广角》等刊物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诗选》、《诗选刊》等刊物转载,其中两篇文章获得了广西文艺评论奖和北京市文艺评论奖。在此向有关编辑表示感谢!2007年7月18日

内容摘要: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随笔形式系统地梳理1986年至2007年中国先锋诗歌状况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人与诗”,论述或点评了柏桦、于坚、西川、王家新、陈东东、欧阳江河、梁晓明、海子、孟浪、李亚伟、张枣、王寅、黄灿然、韩东、伊沙、余怒、张执浩、臧棣、车前子、李元胜、杜涯、蓝蓝、赵丽华、鲁西西、李轻松、叶舟、谭延桐、非亚、刘频、安琪、桑克、岩鹰、徐江、刘洁岷、大卫、朵渔、江非、谭克修、阿翔、李海洲、阿斐、唐不遇等50余位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下卷“词与物”,分别从命名、事件、流派、风格、选本、刊物、诗会、影响中国诗人的外国诗人盘点等角度对20年来的现代诗状况进行展示,并详细分析了顾城、大解、刘立云、李南、雷平阳、江一郎、卢卫平、盘妙彬、谢湘南等人的代表作。从本书中还可阅读到近百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书前有著名学者程光炜和著名诗人梁平的序言,书末附录《本书主要论及的诗人简介》。  经历了“朦胧诗”短短数年的热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诗歌“跌入低谷”,不再引起更多的世俗关注的目光。但诗人并未停下脚步,他们的激情像地火一样在幽暗的心底熊熊燃烧。1986年以后“第三代诗人”的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较“朦胧诗”都有了飞跃,然而,教科书以及大多数当代文学史对于新诗歌只论述到1986年以前的“朦胧诗”部分。  致使读者对诗人的了解也仅限于北岛、顾城、舒婷这一拨,对此后涌现的优秀诗人相当陌生。因此,对“朦胧诗”以后诗坛状况和代表性诗人、诗作进行梳理和介绍,无疑是一件迫切而有意义的工作。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补课”性质又有前瞻性的随笔集。作者是近年十分活跃的诗人,诗人文章不拘章法,弃绝俗套,时有新见,使本书具有极强的资料性和现场性。【作者简介】  刘春,曾用笔名西岩、刘项等。20世纪70年代初期生于广西荔浦县歧路村。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青年文学》、《星星》等海内外文学刊物发表大量作品,入选数十种选刊和选本。著有随笔集《博尔赫斯的夜晚》、《或明或暗的关系》、《让时间说话》,诗集《忧伤的月亮》、《运草车穿过城市》、《幸福像花儿开放》、《刘春卷》等;编有《70后诗歌档案》(上、下册)。2000年创办“扬子鳄”网络诗歌论坛,2002年参加第18届“青春诗会”。获得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广西人民政府“铜鼓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广西文艺评论奖、广西金嗓子青年文学奖等奖项。现居桂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朦胧诗之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0408946
《朦胧诗之后》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昆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朦胧诗之后是昆仑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09 的主题关于 诗歌史-研究-中国-1986~2007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