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5.0
本书以中国矿业城市为背景研究了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的系统对策。在提出了工业废弃地概念,剖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工业废弃地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通过建立工业废弃地系统模型,依据协同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协同再生”的观点,构建了由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体系与运行机制,土地更新利用的框架、模式与程序以及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方法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
绪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1.1矿业城市面临衰退的困境1
1.1.2工业废弃地作为矿业城市危机和复兴的双重载体2
1.2相关研究综述5
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0
1.3.1研究的内容10
1.3.2研究的方法11
1.4研究框架11
2背景解读中国矿业城市概况13
2.1矿业城市的界定与分类14
2.1.1矿业城市的界定14
2.1.2矿业城市的分类16
2.2矿业城市的地区分布17
2.3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19
2.3.1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特征19
2.3.2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类型20
2.4矿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22
2.4.1矿业城市的形成22
2.4.2矿业城市的发展演化26
2.5矿业城市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28
2.5.1存在问题28
2.5.2发展对策30
3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基本问题34
3.1工业废弃地的概念34
3.1.1工业废弃地定义34
3.1.2与相近概念比较34
3.2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原因37
3.2.1主导产业衰退37
3.2.2工业企业区位转移40
3.2.3沿用资源生产技术方法44
3.3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分类与特征47
3.3.1煤炭型工业废弃地48
3.3.2油气型工业废弃地56
3.3.3金属与非金属型工业废弃地58
3.4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64
3.4.1利益偏好与冲突64
3.4.2法规政策滞后与缺位68
3.4.3发展模式单调趋同71
4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理论框架75
4.1工业废弃地系统及特征75
4.1.1工业废弃地系统75
4.1.2工业废弃地系统特征80
4.2协同再生理论观点的提出82
4.3协同再生的基础理论协同学83
4.3.1协同学理论的起源83
4.3.2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84
4.3.3协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88
4.4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90
5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目标与机制92
5.1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92
5.1.1子系统发展进化目标92
5.1.2子系统协同目标93
5.2系统协同再生的运行机制95
5.2.1土地更新利用主导机制95
5.2.2土地复垦经营管理机制101
5.2.3土地更新利用经济运行机制104
5.2.4人员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机制107
6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框架、模式与程序111
6.1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框架111
6.1.1环境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生态系统进化111
6.1.2经济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产业结构优化112
6.1.3社会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社会利益维系114
6.1.4系统整体进化的隐喻序参量发展循环经济115
6.2“生态系统进化”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118
6.2.1生态恢复模式118
6.2.2次生湿地维护模式122
6.3“产业结构优化”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126
6.3.1接续替代型工业模式126
6.3.2都市型工业模式129
6.3.3都市农业模式131
6.3.4文化产业模式134
6.3.5房地产开发模式137
6.3.6复合型旅游业开发模式138
6.4“社会利益维系”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145
6.4.1城市公共设施模式145
6.4.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模式147
6.5“发展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生态产业园150
6.6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实施程序155
7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方法159
7.1大地艺术创作159
7.1.1大地艺术的发展历程159
7.1.2大地艺术应用于工业废弃地改造161
7.2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162
7.2.1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回顾162
7.2.2工业遗产的构成167
7.2.3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层级及模式169
7.2.4我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遗产资源175
7.2.5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的认定和分级177
7.3景观重构后工业景观设计179
7.3.1后工业景观的概念179
7.3.2后工业景观的设计思想与方法179
7.4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186
7.4.1刚性模式186
7.4.2内部重构模式187
7.4.3外向拓展模式189
7.4.4组合模式191
7.5污染场地清理193
8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案例研究196
8.1案例研究程序与方法196
8.2案例研究1唐山市古冶区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198
8.2.1唐山市古冶区城区概况分析198
8.2.2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系统分析203
8.2.3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模式选择206
8.2.4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经济对策210
8.2.5林西矿区人员安置对策建议211
8.3案例研究2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212
8.3.1徐州市九里区城区概况212
8.3.2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系统分析214
8.3.3九里湖周边地区土地适宜性分析220
8.3.4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对策227
结语234
参考文献236
附录A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考察报告248
附录B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调研资料清单259
后记261
作者简介263
本书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部分,包括第1~3章。阐述作为研究背景的我国矿业城市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界定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概念,探讨其产生原因、分类与特征以及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为理论方法构建部分,包括第4~7章。首先,基于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特征分析,应用协同学原理提出系统协同再生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结构。其次,探讨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与机制。再次,通过描述和辨识各子系统及系统整体进化的“隐喻序参量”,推演出土地更新利用框架,论述土地更新利用的模式和程序。最后,归纳总结了大地艺术创作、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重构、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及污染场地清理等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方法。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部分,为第8章。在系统分析基础上,探索“唐山市古冶区林西矿区”和“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的实施对策。 本书以中国矿业城市为背景研究了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的系统对策。在提出了工业废弃地概念,剖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工业废弃地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通过建立工业废弃地系统模型并对系统特征进行分析,依据协同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协同再生”的观点,构建了由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体系与运行机制,土地更新利用的框架、模式与程序以及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方法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 本书图文并茂,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师生和研究人员以及城市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工业废弃地再生的设计、研究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简介】 刘抚英,辽宁省辽阳市人,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1969年出生于辽-7省营口市,1987年9月保送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1991本科毕业后保送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1994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8年1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大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主持完成建筑设计项目150余项,并获省、市级优秀设计奖5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7项,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住区》、《南方建筑》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4116231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是东南大学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705 的主题关于 矿业城镇-工业废物-废物综合利用-研究-中国 的书籍。
卢福财, 朱文兴, 著
李东光, 主编
解强, 主编
朱文兴, 卢福财, 著
唐浩, 著
(美) 斯密斯 (Smith,L.) , (美) 米兹, (美) 包斯, 著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 组织编写
邢静, 陈东菊, 主编
岑可法, 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