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6.0
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夏勒博士在中国西藏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野外考察后,用精美的文字和图片描绘了西藏的野生动物与当地牧民及生存环境的状况,充满了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人文关怀。
前言
1987年6月
1990年7-8月
1991年6-7月
专题:拉萨-西藏的中心
1991年11-12月
1992年6-7月
1992年7-8月
1993年10月
专题:农民今与昔
1994年6月
后记
1997-2006年重回羌塘
中英文人名对照
译后记
前言
中国青海省,穿过一个幽深峡谷的道路不断攀升,将近山顶,天空豁然开朗,山峦开始变得圆浑,在一场大雪后白光闪耀。我们在4800米高的昆仑山的山口稍作休息,然后就进入了羌塘(羌塘主体部分在西藏境内,但也有少部分在青海西部和新疆南部。这里是指位于青海省的羌塘的东部边缘译者注)。山野一望无际,向南延伸,直到视野的尽头。我让司机停车,在引擎盖上架起望远镜,住中同同伴们等待之时迅速扫描前方的地形。周围一片死寂,青藏公路像一条黑线切开白色雪原,似乎没有丝毫生命的痕迹。但透过望远镜,在远远的一个斜坡上我看到发藏野驴,藏语发音“Kiang”。移动望远镜,我共数到262只藏野驴,或形单影只,或成群结队。另外还有几群藏羚羊,正在雪地里刨着找食。虽然寒冷直透重衣,望远镜上的手指麻木失去知觉,但我狂喜不已。在1985年10月的这一天,我终于看到了羌塘,虽然仅仅是它的东部边缘。我对羌塘的想象终于和现实相遇在这片充满野性的荒凉土地上,人类罕有涉足,而动物恬静生活。
“羌塘”在藏语里意为“北部平原”。词语不仅表达意义,还传递感情。“羌塘”就是一个充满了威慑力与诱惑力的名字,它让人联系越辽阔的大地与号叫的天空。这种景观我从未见过,但在我少年时代阅读斯文.赫定(SvenHedin)的书时就似乎已然神会。赫定这样写道:“我们同未知世界越行越深,把一串又一串山脉抛在身后。每穿过一个山门,一片新的景观就会展现在我面前,展现出它的野性、荒芜的远景,直至那神秘的地平线。”斯文.赫定,伟大的瑞典探险家,三次来到青藏高原这个最偏僻的区域进行长时间探险,最后一次是在1906至1908年间。
后记
乔治.夏勒博士是我最崇敬的人之一。WCS办公室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夏伯伯,因为在生活中他非常地慈祥,对身边的人照顾有加。我在WCS工作非常幸运的一点就是,能与夏伯伯共事。2005年,我申请了WCS中国项目主任的职位,夏伯伯来中国对我进行面试,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之后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夏伯伯。
夏伯伯已是74岁的高龄,但他仍然对野外工作充满热情。2007年11月,他在西藏羌塘,也就是这本书描述的地方,野外工作了一个多月,而几天前我刚刚收到他的E-mail,在E-mail中他谦逊地希望我能够准许他(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向合作者表示尊重)利用来中国参加雪豹会议的机会,去青海开展2个星期的普氏原羚的野外工作,等到3月份他又要到羌塘开展野外工作。恐怕这个世界}二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这般高龄却仍然活跃在野外的艰苦环境中。每每想到这些,都让我对夏伯伯增加几分崇敬。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在一起,亲密的接触并没有使这种崇敬感降低,我看到与了解的始终是一位为了世界的野生动物贡献自己一生的人,这个人在艰苦的工作中始终自得其乐,从无抱怨。
夏伯伯对西藏情有独钟。20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开展了大熊猫的研究之后,就主要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开展工作,其中包括青海的可可西里和三江源,新疆的帕米尔和昆仑山,而他研究最多的地方则是西藏羌塘。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渗透着他对西藏羌塘这个神秘之所的热爱。也正是他的这种热情,推动了WCS中国项目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去申请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
2007年7月份,在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我终于有机会随夏伯伯来到书中介绍的那曲、双湖、尼玛、色林错等地,平生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见到众多的哺乳动物、纯朴的藏族牧民、辽阔的原野草地以及碧蓝的高原湖泊。这个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充满了自由的生命,我也越来越多地理解了夏伯伯对这里的眷念。WCS中国项目能够为保护这片宝贵而稀有的野生动物避难所作出努力,全靠夏伯伯的指引。
虽然羌塘占据了西藏几乎一半的土地,但它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完全陌生的。这里空气稀薄,光照强烈,植被单一,却是成千上万的大型哺乳动物的家园,最知名的有藏羚羊、雪豹和野牦牛,还有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盘羊、狼、棕熊和西藏沙狐等等。20世纪90年代,夏伯伯第一个揭露了藏羚羊数量大量下降达80%以上的原因,促使国家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为保护藏羚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得现在我国的藏羚羊数量处于稳定上升的状况。但是目前这个中国最后一片受人类干扰极少的大面积荒野,也面临着草场过度放牧、人口和牲畜增加、矿产开发、环境破坏、偷猎等问题。同时,由于野生动物受到保护,数量得到了增加,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特别是棕熊吃羊、伤人毀房,以及藏野驴和家畜竞争草场等等。这些都意味着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不断变化,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WCS的羌塘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正是为迎接这些新的挑战而设立的,实现并维持羌塘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这本书将带着读者随夏伯伯走进羌塘,了解他在异国他乡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书中介绍了许多科学保护原理,又不乏浓浓人情与精彩的故事,因此这也是一奉普及宣传野生动物保护,介绍神秘羌塘的佳作。相信它能激发更多的人热爱羌塘、热爱野生动物,并身体力行投身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夏伯伯在书中反复提到了合作者的重要性,WCS中国项目于2007年7月在拉萨建立了办公室,开展了羌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真正体会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因此我很高兴有机会借出版这本《西藏生灵》中文版的机会,代表wCS中国项目以及夏伯伯本人表达对各合作单位的衷心感谢,其中有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西藏自治区林业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wwF西藏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环保局、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感谢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解焱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
中国项目主任
2008年1月11日
这本书将带着读者随作者走进羌塘,了解他在异国他乡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书中介绍了许多科学保护原理,又不乏浓浓人情与精彩的故事,因此这也是一奉普及宣传野生动物保护,介绍神秘羌塘的佳作。相信它能激发更多的人热爱羌塘、热爱野生动物,并身体力行投身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一片广袤的僻壤,狂风激荡的原野,贫瘠的荒地上冰峰高耸,这就是藏北羌塘。尽管其南部边境是游牧民族的园,但这里的大部分地域属于那些成群结队、却已非常稀有的野生动物,如野牦牛与藏羚羊。没有多少人看到过它们,更罕有人研究过这些生灵。 多年以来,有一位全球知名的生物学家夏勒(GeorgeB.Schaller)一直渴望来到羌塘,但西藏一直大门紧闭;直到1988年,他终于得到中国政府许可,成了建国后第一个进入这片无人区做自然研究的西方人。他孜孜以求,探寻着这些无人研究过的生物的基本线索。“一个物种越是遥远与难懂,记录其生命轨迹的挑战就越大”,他这样写道。 “往往是生物遭到残杀、栖患地被吞噬之后,或者物种已经无法挽救、成为梦影的时候,针对危机,保护工作才得以开始。”夏勒继续写道,“因此羌塘提供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机会,来研究、保护及管理一个尚未遭受破坏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正是夏勒及其中国同事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府,将这片20多万平方千米的高原区域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保护区。 夏勒用精彩、生动的文字和图片描绘出了世界上最偏僻与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区域。这份独特的记录把我们带到羌塘,带到那些神奇地貌、野生生物及传统游牧社会之中。他还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远景。这本书值得任何一个对世界上最后的荒野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珍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西藏生灵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5554475 如需购买下载《西藏生灵》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长沙 | 出版单位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西藏生灵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08.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321.275 ,Q958.527.5 的主题关于 野生动物-简介-西藏 ,生态环境-概况-西藏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