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后半生

蒋介石的后半生

陈红民, 等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58.0

书籍简介:

本书介绍蒋介石在台湾统治数十年的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历史资料对蒋介石做出客观的评价,给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蒋介石。

书籍目录:

第一章重掌国民党政权

一涵碧楼的新年

二蒋、李“斗法”

三复任“总统”

四陈诚“组阁”

五军队大改组

第二章“保卫大台湾”

一神秘的“白团”

二政工改制,整饬军纪

三“防谍肃奸”与制台

四弃守海南、舟山岛

五“精神物质总动员”

第三章朝鲜战争与蒋介石政权之起死回生

一“出兵”受挫

二麦克阿瑟突访台湾

三阻挠停战谈判

四劫掠志愿军战俘

第四章改造国民党

一反省

二建立“革命实践研究院”

三改造经过

四国民党“七全大会”

第五章“反共抗俄总动员”

一“妇联会”

二“救国团”

三“反共抗俄总动员”运动

四发表《苏俄在中国》

五“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第六章“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一建设“模范省”的理论设计

二推行“地方自治”

三“耕者有其田”与“四年经建计划”

四“反共抗俄战士授田”

第七章“对日和约”与日台关系

一“旧金山和会”的门外客

二“对日和约”的曲折

三岸信介访台

第八章争取“美援”的种种努力

一台海“非中立化”与“放蒋出笼”

二宋美龄与蒋经国访美

三尼克松访台

四“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五拒绝“海峡停火案”

六大陈岛撤退

七“五二四”反美事件

第九章整肃内部稳固统治

一越洋起诉毛邦初

二“王世杰案”

三“吴国桢案”

四“孙立人兵变”

五连任“总统”

第十章“外交空间”的伸缩

一处理与日本的摩擦

二与外国领导人商讨“国际反共”

三迎接艾森豪威尔访台

四与法国断绝“外交关系”

五度过台日关系的危机

第十一章经受新的内外冲击

一平息“监察院”、“行政院”间政潮

二再次任命陈诚“组阁”

三“八二三”炮战

四为“西藏叛乱”事件推波助澜

五制定“八七”水灾的救灾措施

第十二章“雷震案”

一“宪政”难题

二第三次任“总统”

三《自由中国》的挑战

四“雷震案”

五接见参加“阳明山会谈”的学者专家

第十三章“反攻”新策略

一制定《光复大陆指导纲领》

二派遣武装游击队骚扰大陆

三策动“毋忘在莒”运动

第十四章政治新布局

一国民党“九全大会”上再任总裁

二推出严家淦任“行政院长”

三处理陈诚丧事

四第四次当选“总统”

五打击瓦解“台独”势力

六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持

第十五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二推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三“反共建国联盟”

四“讨毛阵线”

第十六章“外交”大溃败

一联合国席位保卫战

二被逐出联合国

三失去盟友

四台日关系的决裂

第十七章“革新保台”

一国民党“十全大会”

二“革新保台”

三第五次当选“总统”

四传子交权

第十八章蒋介石之死

一晚年生活

二病逝与治丧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前言

陈红民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民党史,以及民国史的研究工作,历有年所,卓有成就。发表的著作,质、量均丰。陈教授研究的途径,是从研究国民党人胡汉民着手,进而扩及更多的相关人物和史事。其所表现的成就,是精于资料考订和分析,来探求历史的真相。故其发表的著作,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肯定。在史学界中,陈教授属于年轻的一代,所负的任务,至为重大。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和浙大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可谓任重道远。

江浙文风至盛,历代皆然,于今亦然。当此中国国势蒸蒸日上,社会经济欣欣向荣之际,人文学科的研究发展,更显得重要而突出。本人两年前在奉化溪口参加民国史研讨会时,深有所感,曾应当地民国研究中心之嘱,留一题词:“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地大物博,民富国强。”意思是说,要使富强可大可久,人杰地灵至为必要。而要人杰地灵,就要重视人文学科的研究发展。陈教授以浙大人文学院教授之职,来推动这两大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工作,必可大展宏图。尤其是对蒋介石的研究,有地理、人文与资料之便。

陈教授在南京大学时期,曾经参与《蒋介石全传》和《台湾30年(19491979)》,以及《80年代的台湾》、《蒋家王朝2台湾风雨》等撰著工作,对蒋在台湾26年的经过,至为熟悉。现在出版《蒋介石的后半生》,论述蒋介石在台湾统治时期的史事,加以评论。这是陈教授的“拿手好戏”。现在,陈教授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借近年新资料的出现,特别是蒋氏档案与日记分别在台湾与美国对学者开放的有利时机,对蒋氏历史地位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陈教授在书中所记述和评论蒋介石统治台湾26年(1950一1975)这期间,正是我在台湾充当国民党的“小卒”,对这段史事,虽然身历其境,只是身在庐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读了陈教授这本著作以后,恍然有悟。但也觉得蒋对台湾和中国文化,有相当的贡献。例如随蒋和国民党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一批专家和知识分子,使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走上近代化,实在功不可没。尤其台湾回归中国,正是蒋氏领导对日抗战的结果。过去由于政治的原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两极化,即如我十年前在陈教授《蒋家王朝2台湾风雨》的序中所言:

就近年来个人的感受所及,两岸对蒋氏的历史评价,似有逆转的趋势,台湾方面过去的著作,对蒋氏能褒而不能贬,近年则以贬蒋为时尚。影响所及,毁其铜像者此起彼落,大有“文革”的批斗意味。大陆方面过去对蒋则是能贬而不能褒,近年已渐趋理性,虽不免毁多于誉,但亦不乏实事求是较为客观的评价。这是对近代人物研究的态度一大进步,是忠于近代史研究的可喜现象。

因为政治的变迁,台湾方面曾有很长“神化”蒋氏的历史,2000年之,主政的民进党对蒋氏进行了近十年的“文革”式批斗,最近因政治环境改变,势将告一段落。复以蒋氏档案资料的公开,今后两岸对蒋氏的研究评价,必将趋于客观。陈教授这一著作正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表现。

2008年10月于台北

后记

时下书店里各种关于蒋介石的著作已有不少,因此有必要将这本书的特点写出来,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一、蒋介石88年的生涯可谓曲折复杂,大致可分为大陆时期62年(18871949)和台湾时期26年(19501975)。蒋介石的“台湾时期”,可称为他的“后半生”。若从蒋介石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较大影响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算起,他的大陆时期(30年左右)和台湾时期(26年)时间相差不多,两个时期应该在他的历史中占有基本相同的比重。依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历史,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台湾时期的比重似乎还应大一点。可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类传记中,两个时期所占的比例差别很大,大陆时期特别详尽,而台湾时期过分单薄。如刘红著《蒋介石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上、中、下三册,150万字,1000余页,台湾时期只有150页,不足六分之一。如果说大陆学者的著作有此类缺憾与资料的匮乏有关的话,则难以解释为何台湾与海外学者的书中也有同样的问题。我手边有部旅美学者汪荣祖教授和台湾李敖先生合著的《蒋介石评传)),由台湾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出版,这部书上下两册884页,其中大陆时期为772页,台湾时期仅占102页,不足八分之一。我与汪荣祖教授曾在海外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相见,曾当面请教。汪教授的意见是,台湾时期的蒋介石没什么可写的。我对汪教授的学问钦佩已久,但对此一观点不敢苟同。由于时间、空间环境的巨变,台湾时期的蒋介石与大陆时期有了很大差别,应该是有写头的。我们的这部书就较详细地揭示了蒋介石在台湾26年的作为。书中内容虽不能说完全是鲜为人知,至少也是以往同类著作中所忽视的。

二、蒋介石的特殊地位,使他在很长时间影响甚至主宰着国民党、国民党政权的政策与行为。目前不少关于蒋介石的传记没能真正区分什么是政党行为,什么是政府行为,什么是个人行为,常常把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及其政权行为混同于蒋的个人行为。一本他的传记,与一部国民党史没有多大差别。难免会令那些已经熟知国民党历史而希望更多地了解蒋个人的读者失望。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要完全以蒋介石个人的思想、行为与生活为主线,其他的即使很重要也只能作为写蒋的背景,而不能喧宾夺主。如此,或许可以更容易地为蒋在历史上定位。

以上两个特点:以台湾为主,以蒋介石个人为主,就决定了我们所呈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关于台湾时期蒋介石的著作,而不是通常所见到的那种政权行为与个人行为混淆不清,名为写蒋介石而实际上写的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台湾历史的著作。

一部成功的历史著作有赖于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写作过程中,我们尽力所能及,广为搜集两岸出版的各类重要史料,尤其是认真披阅了此一时期的台湾报刊,逐日查找蒋介石言论与活动的线索。在蒋介石个人档案完全开放之前,报刊是能提供研究其言行信息量最大的资料。终日查阅旧报刊,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况且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台湾报刊是缩印本,须借助放大镜方能阅读。细心的读者或许能以此来区分出本书与同类著作在资料方面的差别。可以不夸张地说,正因为在资料方面下的死功夫,才使我们有自信写出此书,“丑媳妇见公婆”。纵使读者不同意我们的某些论点,也能通过书中史料来感受那段历史,体会这个人物。近年来,“蒋介石日记”的开放,为蒋介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我去年底曾专程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查抄,因此,关于蒋介石20世纪50年代在台情况,均是依据最新资料写成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长期处于分裂敌对状态,对同一客观存在的实体与事物会有不同、甚至完全敌对的理解与称呼。本书在遇到此类情况时,适当做了符合大陆读者阅读习惯的处理。但在整段引用蒋介石文章或谈话(包括引用一些资料或书名)时,则保持了原貌,这是反映历史真实面貌所必需的。读者或许可以通过这些原文,更真切地分析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本书是集体合作的产物,由我确定写作主旨、风格和提纲。初稿写作的分工为:赵兴胜第一章至第九章;陈红民第十章至第十四章、第十七章一节、后记;韩文宁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第十四章一节;我对全书做了大量的内容修改补充和文字统一润色工作。为了让读者通过“读图”来近距离地感受时代气息,直观地了解蒋介石,我们选配了大量珍稀图片。两岸研究民国史与蒋介石的著名学者蒋永敬教授、杨天石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为本书增色;写作过程中,曾参阅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与资料,书后所列“参考文献”只是最直接的部分;南京大学图书馆港台阅览室、港台报刊阅览室的几位老师在查阅资料方面给了不少的便利;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潘平先生、常婷女士提供了宝贵建议。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对修订工作予以了支持,将本书列入“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黄宝忠、陈丽霞博士,葛玉丹编辑等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在此,谨向他们和所有关心帮助本书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书所涉及的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长期存在着尖锐对立的两极,由于我们学识有限和搜集资料方面的困难,书中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陈红民2009年2月9日于南京仿秋斋

内容摘要:

  作者陈红民是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蒋介石研究的权威学者。本书是陈教授在广为搜集两岸出版的各类重要史料,尤其是认真披阅了此一时期的台湾报刊,并逐日查找蒋介石言论与活动的线索,继而又专程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查抄最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的基础上,长期专研,累年经营之成果,受到了海峡两岸蒋介石研究的泰斗杨天石与蒋永敬的好评与推荐,实为关于蒋介石生平的不可多得之佳作。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蒋介石(18871975),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蒋介石,特别是研究较为薄弱的蒋介石的后半生,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议。书稿专写台湾时期的蒋介石,以信史的角度,为我们完整而准确地勾绘出蒋介石在台湾26年的面貌。【作者简介】  陈红民,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蒋介石研究的权威学者,著有《胡汉民评传》、《台湾政坛风云》、《蒋介石全传》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蒋介石的后半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8074414
《蒋介石的后半生》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杭州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蒋介石的后半生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7 的主题关于 蒋介石(1887~1975)-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