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

徐新建, 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

年代:2008

定价:27.0

书籍简介:

本书结合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力图从全球语境与族群认同的角度审视文学与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建構中的獨特

引論從邊疆到腹地:中國的多民族文化格局

第一编東西方的交匯

第一章西方文論在中國:觀察、回顧舆思考

一、“世紀末”的引進與論争

二、“中華圈”的認同與離合

三、“後冷戰”的衝突與交往

四、“學術史”的承繼與拓展

第二章批評的界限:語文分野中的文化選擇

一、批評與言說

二、從“語音標準化”到“族際共同語”

三、從“文化中國”到“漢語國際”

四、“文字本位”與“漢語精神”

五、多語“對話”與漢語“批評”

第三章比較詩學:誰是“第三者”?

一、“現代漢語”與“中國詩學”

二、“中西比較”與“翻譯詩學”

三、文化之“隔”與“詩學對話”

第四章文學人類學:中西交流中的兼容與發展

一、時代背景

二、西方源起

三、中國之路

四、學術主張

第五章重新走向“總體文學”

一、提出緣起

二、相關争論

三、中西比較

四、新的拓展

第二编跨學科的對話

第六章“地方”的含義:關於“全球化”的反向思考

一、“公元”二○○○

二、“後軸心”時代

三、全球地方化

第七章西南的“話語”:關於“中心”與“邊緣”

一、蘇俄模式與中國國情

二、新時期策略

三、走向正史與記錄少數

四、“一點四方”和西南書系

五、“眾聲喧嘩”與“西南話語”

第八章邊疆的演變:從“野蠻”到“文明”

一、關於“中國”

二、關於“邊地”

三、關於“文明”

第九章作為文化記憶的文學:伍略和他的《虎年失踪》

一、省城眼光

二、社會歷史

三、古今交融

四、民族地域

五、文化記憶

六、文學鄉土

第十章流動的歌者:阿來創作論

一、作家、詩人、歌者

二、權力、族别、時間:小說虚構中的歷史與文化

第十一章由死而歌:瞿小松和他的音樂意含

一、藝術治療

二、歌可以怨

三、祭祀演唱

四、因情宣泄

五、過渡中介

六、由死而歌

第十二章“新時期”舆“新文學”:侗族作家發展論

一、“新時期”與新背景

二、老傳統與新繼承

三、“新文化”與“新文學”

第三编族群間的異同

第十三章瑶族語文:語言裂變舆文化整合

一、多國民族和多民族國

二、石碑借文與族籍變異

三、雙語教育與瑶文創造

第十四章侗族大歌:“文本”舆“本文”的相關和背離

甲A:春節晚會

乙A:康拉德小說

甲B:巴黎藝術節

乙B:泰特羅講座

甲C:京城鼓樓展

乙C:從《詩經》到《東方紅》

甲D:小黄寨的侗歌

乙D:興觀群怨和卡拉0K

甲E:進城的歌手

乙E:本文和文本:“隔山隔水難見面”

第十五章苗族傳統:從古歌傳唱到劇本製作

一、口語傳承:古俗面對的誘惑與考驗

二、歷史叙事:族群意識的時代變遷

三、神話寓意:人類情感的深層寄托

第十六章口語詩學:回到生活事相的比較研究

一、“詩學”界定:“新漢語”與“新詩學”

二、回到事相:從“文本詩學”到“口語詩學”

三、比較詩學:“後文本”時代的新綜合

第四编全球語境舆本土立場

第十七章本土認同的全球性:民族文化的“三度寫作”

一、現實生活中的“族群書寫”

二、作家創作的民族文學與文化

三、作為文化批評的學術研究

結語

第十八章和而不同:軸心時代與世界文明

一、以“和”對“多”,集散成大

二、以“和”制“合”,平衡互補

三、理想世界,“和而不同”

四、和平為本,共創文明

餘論

後記

内容摘要:

  本书是笔者近年相关课题的成果结集,包括比较文学和族群研究两个方面。现以《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为题结集出版,目的在于突出论题关涉的双向维度,即全球化与本土化。对作者来说,这样的突出是想表达一个看法,即在不同文明多元交汇的时代,唯有从全球化角度方可理解本土认同的演变与危机;同样的,必须经由本土化的立场才能体认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而遣恰好体现了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当下重点。  本书的立项先后得到“211”项目等机构的支持。各篇章也在不同的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上发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522706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成都出版单位巴蜀书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7.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是巴蜀书社于2008.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03 ,I206 的主题关于 比较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民族文化-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