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58.0
本书由知名学者,抗日战争史学专家李继锋编著,以图文本的形式全面反应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悲壮过程、离历史真相最贴近的全景式描绘,用一千多幅逼真的摄影图片与充满激情的记述方式书写八年抗战的血泪史。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本年大势
“九一八”之夜
石原们的野心
江桥的抵抗
制造北平天津骚乱以扩大侵略
东北之殇
狂热的岛国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本年大势
锦州、哈尔滨被占东北沦陷
鼎盛期的东北义勇军
十九路军与“一.二八”淞沪抗
伪满洲国的出现
国际联盟的介入
1933城下之盟
本年大势
山海关的尴尬
热河的耻辱
长城鏖战
日本退出国联
困境中的东北义勇军
飞行热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本年大势
溥仪:从“执政”到“皇帝”
新生活运动
叶木花之死和藏本英明失踪案
中东铁路的买卖
1935谷底
本年大势
华北的危局
“一二.九”运动
进退维谷的国民党
1936殊途同归
本年大势
西安事变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
救国会“七君子”
华北:演习中的对抗
绥远的捷报
1937到了最后关头
本年大势
卢沟桥的见证
平津沦陷
上海:四个月的恶战
八路军东进和平型关大捷
山西:日军的泥沼
南京的陷落
1938以空间换时间
本年大势
堡垒般的山西
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线作战
以水代兵的花园口决堤
保卫大武汉
晋察冀:第一个敌后根据地
1939积小胜为大胜
本年大势
胶着的正面战场
鲜为人知的冬季攻势
共产党武装的迅速成长
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
1940窒息时刻
本年大势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张自忠的牺牲与宜昌失守
大轰炸下的重庆
1941内与外
本年大势
皖南事变与国共关系的冷冻
长沙:正面战场的焦点
敌后军民的困苦
租界:不再是避难所
1942结盟后的远征
本年大势
三战长沙:盟军的唯一亮点
远征军入缅与蓝姆伽训练
敌后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
1943光与影
本年大势
敌后根据地的复苏
湘西的常德会战
后方工业的困顿
1944两条生死线
本年大势
大陆交通线与日军的“一号作战”
驻印军反攻缅北
滇西之战与中印公路的开通
敌后军民由守转攻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本年大势
苏联出兵东北
受降的荣光:从芷江到南京
战犯审判、日俘日侨遣返与战争赔偿
前言
1945年9月2日,是日本正式签定投降书的日子。中国对日作战最早,牺牲也最重,因而获得了在密苏里战舰上第一个签字的荣誉,9时10分,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军令部长)在日本降书上签下胜利者的名字。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对中国、对盟国,对整个世界的和平都意义深远。
在我印象中,那时留下的最好的一部书应该算是曹聚仁、舒宗侨两位先生编著的《中国抗战画史》了。这本由联合画报社于1947年出版的著作尚未受党派偏见的影响,它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图像资料,而且文笔活泼、结构谨严、观念公允,就一本综合性图文书而言,它的立论与视野至今仍然无法逾越。自此而后,一部完整的抗日战争史被割裂了,至今尚在修补但仍然未尝愈合。用台湾制作的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与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的记录片《抗战》做一比较,就能够知道这之间认知的差別有多大了,对想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真相的观众,难免有怅然若失之感。毋须讳言,在这两部片子中,对战争中最重要的内容有着程度不同的遮蔽,虽然离抗战胜利已经60周年了,可1931年到1945年间发生的一切依旧是模糊不清甚至是被人为扭曲的。
随着年深日久,战争的残酷已经被淡忘,战争的实况已经模糊。日本人虽一直有所反省,但这个反省越来越变味,以致朝鲜、韩国、中国等受害国的国民和政府都觉得这个国家的忏悔言不由衷,不仅言不由衷,而且正在试图掩饰真相,甚至还有些人要证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合理性。为此,笼罩中日关系的气氛被冷
,却了。
抗战历史是我一直关注的。1985年我在南京大学开始撰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选择了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对日战略的课题。工作以后,研究断断续续,但没有完全中断,先后参与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复兴的枢纽》、《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等书的撰写,自己也出版过《绘画本抗日战争史》、《影像与断想:抗战回望》等书。
判定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常常需要深远的眼光,常常需要跳出事件本身而登高远望,我相信时间愈长,中日战争的非凡意义就会愈加凸现出来。因为放在世界史的角度来观察,第一次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定是中国国际地位沉沦的真正开始。第二次中日战争则是中国重新崛起和复兴的起点,就像本人也曾参加写作的一本抗日战争著作的书名所形容的,是“复兴的枢纽”。这次战争也是日本失去亚洲霸主地位而只能专心于经济发展的关键。
但两次战争有非常大的不同,第一次中日战争是围绕朝鲜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是一个传统农业帝国与新兴工业帝国的战争。战场局限于朝鲜半岛辽东一带。而第二次中日战争,使中国大部分精华地区变成了战场,中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战争时间更延续了14年之久,战争造成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都是第一次中日战争无从比拟的,而战争的结局对中国、对东亚和对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第一次中日战争无法比拟的,经历了这次战争的冼礼,沉睡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新生中华民族的所作所为不断震憾世界。
本书所谓“写真”一是想通过文字与图片对战争的概况作全景式的介绍,一是因为本书重心偏向照片,而照片即为“写真”。抗战照片的完整与清晰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这方面,我国一直留有严重的缺憾,长期以来,抗战照片既不完整,找到的也不够清晰。
如果论及所收集照片的质量,则首推台湾的徐宗懋先生。他寻找到的照片清晰度之高令人兴奋不已。2002年,我有幸与徐先生合作,他提供图片,而由我来撰文,写成了《影像与断想:抗战回望》。其中有些照片虽然已经在20世纪年代出版的抗战书籍中见到过,但质量并不如意,当重新面对徐先生提供的清晰逼真的画面,依旧带来心理上的震撼,毕竟文字与画面总有它们不同的审美韵味。
本书的意图是比较公允地反映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的实况,除了中国的情况,对日本方面也予以相当的篇幅。这点也许算是本书与同类书有所不同的地方,这些内容相对集中于每年的年度大势中。
本书采用编年的结构,每年有一综合性的叙述,内容重点放在战争方面,但也不局限于战事本身,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国际形势等也多有触及,目的是想让读者对战争以及围绕战争的社会氛围有个总体的印象。但抗战的历史内容庞杂,本书文字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
1931年至1945年是本书的表现范围。中日战争绵延14年之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的两倍(1939年-1945年)。要表现这场战争是一件极复杂、琐碎而又敏感的王作。虽然全景式地描述这场战争,对每个研究过抗战的人都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但到现在为止,成功之作罕见。笔者编撰这部书只是想在这方面作一最浅显的尝试,自知离完善之境尚远。不过,笔者会不懈地向这个方向努力。表现抗战就得有抗战的毅力,坚持才能成功,这也是本人研究抗战历史中所得到的感悟。
后记
2005年8月24日,对我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这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三个节目我都有幸参与了,它们分别是大型纪录片《抗战》(策划与总撰稿)、《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史学统筹)与《艺术人生抗战特别节目十个人和他们的十部作品》(撰稿)。此外,就是手头上的这本书也在这天修改完毕,欠的这笔文债好歹算是还了,当然代价是一个完整的暑假在忙碌中彻底报销。
书稿虽成,但还是留下颇多遗憾,毕竟本书是匆忙而成的,而最后修改定稿时,正好身在北京数月,手头缺乏参考书籍。在此之前,虽然图片早巳有收集,但文字却一直无暇顾及。去年以来,我一直在电视界与学术界间不停游走,有时颇因思维的过度跳跃而苦恼,也为时间的局促而犯愁。如果没有出版方的督促与耐心,没有他们的费神费力费时的协作,这部书是编写不出来的。我非常感谢齐物秋水图书公司总经理张明先生,因为他的策划并多次提出删改意见,本书才能够以现在这个面貌出现。
坦率地说,本书的价值在图片,而不完全在文字。对照片的重视还得回溯至十年前。那时我因朋友之荐,参与了《图片中国百年史》一书的编辑,主要负责1950年以前的一段。因为这一王作,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并接触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能够将我们带入到历史的现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出版这本书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后来为了更好地利用编辑这本画册所余下的照片,便有了《老照片》的创意。《老照片》问世以后,深受读者的喜爱,后来被评价为1997年出版界的最重要现象之一,直到今天,连续出版的该书仍然畅销不衰,读者群相当稳定。该书出版带来了图文书热,也使得老照片的价值受到世人与学界的关注,从此老照片的市场价便扶摇直上了,结果也使得我自己在为本书收集图片时多付了许多成本。
照片是历史研究中最原始、最直观的素材,而研究历史是我的爱好,也是职业。从小学三四年级,我就喜爱历史。考大学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直到现在仍然靠历史研究与教学为职业。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茅家琦教授和张宪文教授,是他们把我带进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从此,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就再也没有消退过。我自知学术上离两位先生的期待甚远,但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我虽然时有散漫但并不敢长期懈怠。
最后,我要向我的妻子陈庆琳致谢。她的自身王作已经非常繁重,但在我逗留北京暂时无暇顾及家庭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承担了所有的重担,而且还不断给我精神上的鼓励与慰籍,使我能够有灵感和精力完成此书。
李继锋
2008年元月
本书的意图是比较公允地反映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的实况,除了中国的情况,对日本方面也予以相当的篇幅。这点也许算是本书与同类书有所不同的地方,这些内容相对集中于每年的年度大势中。本书采用编年的结构,每年有一综合性的叙述,内容重点放在战争方面,但也不局限于战事本身,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国际形势等也多有触及,目的是想让读者对战争以及围绕战争的社会氛围有个总体的印象。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民众却始终无法忘怀。原因之一是那段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历史太过血腥和惨烈,注定要铭刻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底;原因之二是侵略者面对中华民族的大度,却始终不肯为此真心忏悔和深刻反省;原因之三是那场横亘于中国现代史上的战争,由于搀杂了民族内部的恩怨,至今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未能披露于世人面前。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抗日战争发生的年代渐行渐远,战争的残酷不免淡化,战争的史实逐渐缺失,战争的面目已经模糊,因此真实而全景式地反映抗日战争,就成了历史学家的当务之急。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搜集了大量宝贵而罕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此为基础,撰成这本编年体的宏篇钜制,目的就是摒除以往对抗日战争模糊不清甚至人为扭曲的认识,全面而形象地呈现那段血与火的过去。【作者简介】 李继锋,1962年生,江苏高邮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江苏行政学院教授。专攻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民国史、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抗日战争史等。编著有《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图片中国百年史》、《图片二十世纪中国编年丛书》、《影像与断想:抗战回望》等。撰有《分合之际:二十年代初省宪运动背景之研究》、《民国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等论文。1999年起,参与历史记录片的拍摄,主创作品有CCTV的《百年中国》、《辛亥革命》、《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抗战》以及凤凰卫视的《庐山风云》、《大国船梦》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从沉沦到荣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7233251 《从沉沦到荣光》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呼和浩特 | 出版单位 | 远方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从沉沦到荣光是远方出版社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65.06-64 的主题关于 抗日战争-史料-中国-摄影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