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及其影响

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及其影响

张友国,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6.0

书籍简介:

本书从环境责任分配机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讨论了包括碳排放效率在内的生态效率的微观激励机制即基于经济利益的环境责任分配机制、中国碳排放及碳排放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情形下碳排放效率改善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对碳排放效率改善所产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用于评价中国产业和区域层面的碳排放责任、碳排放效率、能耗责任和能源效率,探讨碳排放效率的改善途径,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作者介绍:

张友国,男,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擅长将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应用于中国经济—能源—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见诸国内外权威经济学期刊,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碳排放效率的重要意义    (一)碳排放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改善碳排放效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碳排放效率研究现状  三

导论 一 碳排放效率的重要意义 (一)碳排放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改善碳排放效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碳排放效率研究现状 三 本书内容梗概 (一)科学地分配环境责任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效率激励机制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改善碳排放效率 (三)改善碳排放效率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第一篇 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效率激励机制——基于经济利益的环境责任分配第一章 产业间环境责任分配与碳排放效率分析 一 引言 二 基于经济利益的环境责任分配原则 (一)生产责任原则 (二)消费责任原则 (三)收入责任原则 (四)共担责任原则 三 产业层面的环境责任与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一)环境责任指标应具备的性质 (二)基本利益原则下的环境责任及生态效率指标 (三)共担责任原则下的环境责任及生态效率指标 (四)不同原则下资源消耗或污染排放乘数的比较 (五)环境责任分配指标的政策含义及优劣势比较 四 中国产业层面的碳排放责任与效率 (一)(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的估计 (二)产业碳排放效率 (三)产业碳排放责任 (四)不同方法下产业碳排放责任的比较 五 结论第二章 区域间贸易与跨区域能耗转移 一 引言 二 方法和数据 (一)多边贸易视角下的MRIO方法 (二)双边贸易视角下的EEBT方法 (三)MRIO方法和EBBT方法的比较 三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能及能耗转移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省际贸易隐含能与地区能耗影响评价 (三)省际贸易隐含能的流向与结构 (四)MRIO方法和EBBST方法的结果差异 (五)与以往研究的比较 四 结论第三章 跨区域的能耗责任与能源效率评价 一 跨区域的环境责任与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一)基本利益原则下的责任与效率 (二)基于共担责任原则的环境责任与生态效率 二 中国省际能耗责任与能源效率分析 (一)产业能源效率 (二)省际能耗效率与责任 三 结论第二篇 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改善第四章 中国碳排放的供给侧影响因素 一 引言 二 方法和数据 三 实证分析 (一)不同阶段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影响 (二)不同阶段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四 讨论 (一)与以往研究的结果比较 (二)未来减缓碳排放的途径和潜力 (三)不确定性分析 五 结论第五章 居民消费模式的碳排放影响 一 引言 二 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影响核算方法 三 实证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异 (二)城、乡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影响 (三)城、乡居民的人均碳排放影响及因素分解 (四)城、乡居民碳排放差异的因素分解 (五)讨论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万法 (一)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联 (二)碳排放强度的结构分解 三 实证分析 (一)需求模式变化的影响 (二)技术模式变化的影响 四 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需求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三)第三产业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替代第二产业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三篇 碳排放效率改善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第七章 碳强度约束与总量限制的绩效——基于CGE模型的随机模拟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与中国的碳减排目标 二 总量限制与强度约束——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争论 (一)强度目标和总量目标的成本有效性比较 (二)强度目标和总量目标的环境效益比较 (三)强度目标和总量目标的可接受性比较 (四)制定强度目标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 碳强度约束和总量控制的绩效比较——以中国为例 (一)方法概述 (二)不确定性下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约束的经济—环境影响差异——理论分析 (三)中国经济—能源—环境CGE模型 (四)数据与随机模拟方案 (五)数值模拟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一)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约束是一个适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二)碳强度约束是一个有诚意的减排目标 (三)国际气候变化协议应当允许发展中国家采用具有可调性的强度减排目标 (四)进一步研究展望结语 一 主要结论 二 改善碳排放效率——微观机制与宏观政策的融合 三 超越碳排放效率附录A 一些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指标附录B 共担责任原则下的环境责任分解附录C 能源品种及其碳排放系数附录D 不同分配原则下的产业环境责任(2007年)附录E 区域间隐含能调人、调出量(2007年)附录F 最终需求、进口与GDP的核算关系附录G 关于(6.5)式、(6.6)式和(6.9)式的推导附录H 中国经济-能源-环境CGE模型(CN3EM)的具体公式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张友国编著的这本《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 及其影响(基于区域和产业视角的分析)》从环境责 任分配机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区域和 产业层面碳排放效率的改善途径及由此所产生的经济 —环境影响,其核心内容已经发表于《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hina Economist、 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一些重要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 院要报》采用,还有部分内容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 印资料全文转载。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及其影响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42219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及其影响》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的途径及其影响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 的主题关于 生态经济-经济效率-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