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与狼

狗与狼

(法) 内米洛夫斯基,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长篇小说。

作者介绍:

.

书籍目录:

>>> 《今日美国》2006年度好书 :不存在的女儿前言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2月11日出生于基辅。她由一名法国家庭教师和母亲抚养长大,母亲只用法语和她交谈,母女关系较为恶劣,这在她的好几部小说中都有所反映。她的父亲是个大银行家,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被悬赏捉拿,只得和家人躲在莫斯科。法语和俄语一样是伊莱娜的母语,正是在那期间,她接触到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于斯曼的《逆向》以及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内米洛夫斯基一家逃到芬兰,后在斯德哥尔摩住了一年,于1919年定居巴黎,在那儿,她的父亲又重振家业。

在大学完成文学学业后,伊莱娜于1929年发表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卫.格尔德》,获得一致好评。此后十年间她又陆续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舞会》、《误会》、《秋天的苍蝇》、《库里洛夫事件》、《电影》、《无名小卒》、《孤独之酒》(1935)、《伊莎贝尔》、《猎物》和《二》,1940年出版《狗与狼》。二战期间她逃难到索恩一卢瓦尔,在那里写了三本书,都在她死后才出版:《契诃夫传》(1946)、《这个世界的财富》(1947)和《秋天的火》(1957)。1942年被纳粹逮捕时,她正在创作一部描写1940年6月大逃亡的宏篇巨作,她先被送进比蒂维埃集中营,后被转往奥斯维辛集中营,当年就死在了那里。

她遇害后,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和罗贝尔.埃斯梅纳尔主动承担起她两个女儿的教育费用,她们当时和她们的监护人在外省逃亡,保存着她们母亲最后的手稿,其中包括小说《法兰西组曲》的前两部,该小说于2004年秋季出版。

后记

笔者是怀着一分特别的虔诚和沉重来捧读和翻译《狗与狼》的。面对一个在世界上遭受了千年迫害、流离失所、连家国一度都不能存在的民族的成员,面对一个被无情的命运拨弄,先是为十月革命的风暴所席卷,后又遭受纳粹的蹂躏与折磨,最终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性,我们又怎能轻松得起来、随意得起来昵?乍一读起来,《狗与狼》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爱情小说。犹太姑娘亚达从小暗恋着犹太男孩哈里,想方设法与之接近,却因个性与社会的鸿沟而毫无结果。多年后两人在巴黎重逢,虽然一个发达,一个贫贱,但是乡愁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相互的激赏与共同的志趣使两人沛破婚姻的藩篱,走到一起。然而,祸从天降,为了挽救心上人的名誉与地位,亚达勇于做出牺牲,把哈里还给他有权有势的妻子,自己则远走他乡,孤身在千里之外生下并抚育哈里的血脉。一见钟情,异地相逢,凄伤离别,惨痛牺牲,爱情小说该有的元素都有,能说它不是爱情小说吗?然而,读完这本小说,在流下同情的眼泪之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只感到异样的沉重,不像读别的爱情小说,流泪之后是喜悦,是轻松。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在这部爱情小说的框架里,加进了犹太民族数千年积淀的苦难,和处在社会边缘与下层的民众的梦想和希望。这就使得作品别具一种普世的悲悯情怀,对人的命运表现了特别的体恤与关怀,也就有了一分别样的深刻与厚重。

这部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来了一段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希纳一家出生并居住的乌克兰城市,在城里的犹太居民看来,是由三个不同的阶层组成的,就像古老的画卷上所表现的那样:被上帝排斥的人处在下层,为地狱的黑暗与烈火所吞噬;平凡的人住在中层,被微弱的光线照亮;而处在上层的,则是上帝选民的居所。”亚达家住在河边下城,那是下层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邻居不是贱民、小手艺人,就是小商小贩、流浪汉。“一大帮儿童成天在泥水里打滚,说的是一口意第绪语,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衬衣,细瘦的脖颈和又长又黑的鬈发上,罩一顶宽大的工作帽。”亚达的父亲以色列.希纳是一个掮客,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牙人”,干这行全靠伶牙俐齿,合得跑腿。为了拿到订单,“他们不惜乞求、哀求顾客,贬低竞争对手;他们叹怨命苦,不惜对天发假誓”。亚达的父亲能力不强,又有孩子拖累,因此属于被上帝排斥的人,只能处在社会下层。

而哈里的境况完全不同,作-为同姓希纳的犹太人,他的爷爷因为善做生意而发了财,成了极少数发达的犹太人。他们可以破例违禁,搬离河边的犹太人隔离区,住到树木围绕、绿树成荫的上城。他们是下城所有犹太人羡慕的对象。下城的许多犹太人怀着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层次的希望,“举目瞻望富人居住的青翠山岭”。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是个孩子的亚达来到上城,看到了富家小少爷哈里,从此生出终身不渝的暗恋。这种感情虽然是自发的,而且十分朦胧,但潜意识里很难说没有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层次的成分。

由于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犹太人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在世界各地迁徙流浪,成了许多国家不受欢迎的移民,受到统治者和非友好势力煽动的民众迫害。小说里就多次提到,政府一遇到麻烦,就掀起排犹浪潮,以转移视线,转嫁危机。犹太人,尤其是下层犹太人成了种种政治失误、经济危机和天灾人祸的牺牲品。他们遭受的苦难真是罄竹难书!在复活节的前几天,城里又掀起了排犹浪潮,暴民们砸犹太人的店铺、房屋,抢劫犹太人的财物,更有军队借口镇压暴乱来趁火打劫。为了躲避排犹主义的暴乱,亚达被迫和她的小堂哥本在阁楼的一只箱子里躲了一夜。第二天走到街上一看,犹太人住的街道完全变了:“这就是他们熟悉的街道吗?它那荒凉凄惨的景象,他们都认不出来了。……众多的破棚子,小摊子,平常屠宰牲口的地方,那些底层一间店堂,中间一间阁楼,上面有个破顶的店铺,一夜之间全不见了,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者过了一次洪水……还有一些房子,不是缺了门,就是少了窗户,墙壁被熏黑,墙体被捅破,一副被剜了眼珠,惊恐不安的样子。地上一片狼藉,满是五金件、玻璃片、铸铁块、地板条、残砖断瓦,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破烂儿,有时从里面认得出一只靴子、一只泥盆或者一只锅柄,再远一点有一只女鞋,鞋跟都扭弯了,接着是几把椅子,一只几乎是新的漏勺,还有一只上了蓝釉的陶壶,几只断颈的空瓶。……一些白色和灰色的羽毛在空中缓缓悠悠地飘摇……”下层犹太人就过着这种时刻提心吊胆,动辄遭受洗劫与打击的悲惨日子。上层犹太人由于住在富人区,安全较有保障,可是他们在精神上,却仍然受到排斥。为了逃避战争,避免受到革命的冲击,哈里一家来到巴黎。虽然他作为这家国际知名的希纳银行的继承人,富甲一方,可以过上优裕生活,却为了娶巴黎姑娘劳伦斯为妻,忍辱含垢,苦苦等待了两年,因为在巴黎的老德拉合看来,希纳家却是些来历不明的人,是放印子钱出身的。他口口声声称希纳家为外国佬,其实这“外国佬”三个字,就简洁而形象地概括了他对犹太人的蔑视与排斥。因为,“外国人在他脑子里是分了三六九等的。要是女儿嫁个盎格鲁一萨克逊人,拉丁人,还说得过去……他一个姐姐就嫁了个西班牙人”。

在故国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基辅,亚达与哈里是难以产生爱情的。社会的偏见与阶级的鸿沟把他们远远地隔离开来,然而,在巴黎,他们却能成为挚爱的一对。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共同的乡愁。亚达用自己的画来吸引哈里注意,而她画的就是儿时故乡的情景。哈里从她的画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回忆起了儿时的情形。他对醋意浓重的妻子劳伦斯说:“是的,劳伦斯,那个场景,即便我没有见到,也清清楚楚地知道,连它的细节,尤其是它让人无法忘记的本质。因为没有风,细小的雪花就稀稀落落地直落下来,那大概是冬天的第一场雪。雪花落到水洼里、烂泥里,马上就化了……那具棺材,你注意到了吗?它是放在雪橇上的,放得不稳,歪歪斜斜的……人家没有把它放正;就是把它当做一件无用之物随便扔在上面的,就像扔块石头……”两人能够挚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身在异国的哈里在与亚达的交往之中,找到了彼此的共同语言,接上了民族的血脉,发现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唤起了民族感情。而这一点他与法国妻子劳伦斯在一起,是感受不到的。亚达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哈里说是得到他的妻子。亚达问:“你不是得到了吗?”他不无辛酸地说:“是得到了,可就是像得到水中月,镜中花,一个影子,一个映像,抓不着,闻不……”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两人的爱情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意义,这就是同根同祖的两个犹太青年,一起用倾心的相爱来对抗外界的排斥与歧视,来营建同文同乡的理解与认同。

笔者拿到本书,便对《狗与狼》这个书名生出疑问: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用这个书名?事实上我的疑问并非多余,因为在G00GLE搜索引擎上打入这几个字,调出的几乎全是描写动物的读物。随着翻译的深入,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直到第28章时,心里才豁然一亮。在那一章里,亚达问本:“你刚才不是说哈里与你很像吗?”本回答:“就像狗与狼一样相像。”是啊,哈里和本是很相像,不仅面孔,还有犹太人的性格。可他们有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哈里是条有温暖的家室、有舒适的条件、有安定的生活的“狗”;而作为他的堂兄弟,本却像狼一样,每天要去寻找猎物,要面对饥饿、贫穷、遭人驱逐捕猎的威胁。在小说里,本是一个有志向有能力的男孩,从小就喜爱亚达这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小妹,并且长大后成功地将她娶了过来。然而亚达爱的不是他而是哈里,爱的是“狗”而不是“狼”。作为一个饱受磨难的犹太女作家,我们能说作者这样写没有寓以深意吗?我们难道不能从中解读出犹太民族渴求家园,渴求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吗?因此,愚认为,《狗与狼》不是一部平常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反映一个民族的苦难,表达一个民族愿望的爱情小说。作品的结尾很有象征意义:东欧一个小国接受了亚达的移民申请,她在那里安顿下来,在祈求圣像“保佑这又一个犹太女人,一个怀有珍贵的身孕,从一个国家流落到另一个国家的女人”的时候,生下了哈里的孩子。亚达心想:“画、小家伙、勇气:有这三样就可以活下去了。可以活得很好了。”可是,她能否如愿呢?这条“小狗”的呱呱落地,是否意味着从此有了安定的生活呢?看来并不如此。至少作者惨死于集中营这个事实,就说明亚达这个愿望难以实现。不过,笔者认为,在今天,在拥有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二十一世纪,作者应该是可以在九泉之下彻底放心了。

译者2006年12月

内容摘要:

犹太姑娘亚达从小暗恋着犹太男孩哈里,却因个性与社会的鸿沟而无结果,多年后两人在巴黎重逢,乡愁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相互的激赏与共同的志趣使两人冲破婚姻的藩篱,走到一起。然而,祸从天降,为了挽救心上人的名誉,亚达远走他乡,孤身在千里之外生下并抚育哈里的血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狗与狼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339971
如需购买下载《狗与狼》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狗与狼是作家出版社于2007.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法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