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堡

看不见的城堡

周双宁, 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系列将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与曾在这个城市生活的艺术家结合到一起,既从艺术家生活经历、名篇著作入手,发掘城市的内涵和气质;又以城市的历史和现状视角,给读者以时空交错的现场感受,还原艺术家的生平,再现一个辉煌的时代。大量的国外一流摄影师图片令读者深入到该城市的心脏之地,领略真正的异国风情。

书籍目录:

布拉格,寂寞的童年

躲不开的利爪

我只是……布拉格仿制品

被诅咒的城市

看不见的岛屿

爱情和创作

流动的城市

桥的彼岸

病痛和离开

从未真正离开

后记

前言

站在布拉格看欧洲,左边和右边是相等的。布拉格是欧洲的地理中心,对于欧洲政治、历史、宗教、人文的发展也都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如果想寻遍这个千年古都繁华迷人的各种山墙,你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如果你还想知道并理解所有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你更需要几年的时间。可是,如果你只想品味波希米亚的激情、百塔金城的沧桑,仅仅驻足一望,就会即刻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数不清的纪念碑,大小桥梁,皇宫庭院,绿岛广场,热闹的街道,僻静的小巷,每一块地砖,每一角断墙,都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忠实见证。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其他的城市,在这样拥挤的空间以及短暂的时间内诞生和养育了这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布拉格斯特拉豪夫修道院的图书馆中,我们可以读到一长串世界级诗人和作家的名单:杨.内鲁达、弗朗茨.卡夫卡、弗朗茨.威尔弗、亚诺斯拉夫.哈谢克、古斯塔夫.马瑞林克、R.M.里尔克、卡莱尔.卡派克、易贡.吉施、马科斯.布罗德、亚罗斯拉甫-塞尔菲德、路德维克.瓦库里克、米兰.昆德拉、瓦斯拉夫.哈维尔……布拉格怀抱千年温柔,为在她身边长大的德国人、犹太人、捷克人提供了同样肥沃的家乡土壤。

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其他的作家,能够像弗朗茨.卡夫卡那样在生前如此谦卑无闻,死后又如此饮誉文坛;同时也几乎找不出还有哪个作家受自己出生地影响之大,能够超越布拉格对卡夫卡的终生影响。在布拉格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就像是一枚枚鲜红的印章,在卡夫卡整个生命过程中,敲下了一个又一个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然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却找不到他对布拉格的狂热,即使有些许投影,也常常模棱两可。而从卡夫卡描述的故事细节中却可以清晰地听见布拉格跳动的脉搏。卡夫卡的作品没有生僻的遣词用字,却让人左拐右转绕不出迷宫,他的文笔简洁得近乎枯燥,但阅读起来绝不乏味。卡夫卡的人生也和他的文笔相似外表简陋短暂,内里波澜迭起。当我们追随着他的作品线索一路走去,便可以一点一点地发现,其实卡夫卡的灵魂符号、人生密码,全部都完好无缺地封存进了一个神秘的殿堂另一个读者所看不见的布拉格。可以看见的也都是可以消失的,而那些似乎已经消失的却在沉淀中丰盈。一百多年转瞬即逝,当我们打开历史的尘封,那些人、那些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布拉格,会晤昨日的卡夫卡。追寻卡夫卡曾经的足迹和目光,去发现另一个看不见的布拉格。

后记

在布拉格逗留的倒数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城西南的斯特拉施尼茨犹太人新墓地,进门不远处就看见写有“卡夫卡博士”的指示牌,上宽下窄的立体主义风格的墓碑看上去简洁独特,刻有德语和希伯来文两种文字,卡夫卡父母的名字也在上面。墓碑下有一小块黑底金字的大理石,上面是卡夫卡三个妹妹的名字以及她们在纳粹集中营遇难的地址和日期,墓碑右前方的一棵小松树上不知是谁挂了一串彩色风铃。墓碑正对面的院墙上,挂着马科斯.布罗德的纪念牌,知己相伴天上人间,孤独的卡夫卡从此不再寂寞。

绿萝遍地,古树参天。或许卡夫卡的早逝也是冥冥中的安排,卡夫卡很早就在日记中描述过这样的噩梦:“两队男人之间发生争斗。我所属的那队捉住了一个俘虏一个高大强壮的裸体男人。我们五人对付他一个,一个管他的头,另外各有两个管他的臂膀和腿。可惜我们没有匕首可以捅他,大家着急地互相询问,是否有人身上带了匕首,谁都没带。出于一个什么紧急的原因得抓紧时间,附近有一个火炉,它那异常高大的铸铁炉门已经烧得通红,我们将那个男人拖到炉边,将男人的一只脚靠近炉门,直到开始冒烟才把他拽回来,等热气冒完,再把他拽到炉边烤。我们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直到我不仅恐怖地出汗而且上下牙打颤地从梦中吓醒。”他的预言几乎后来都得到验证,米莱娜因为帮助犹太人逃生而被纳粹分子抓进集中营,卡泰卡的三个妹妹以及朱丽也有几乎同样的命运,无一生还。

紧靠犹太人老墓地的旁边,有一座名叫平卡的15世纪建造的犹太教堂,没有照片,没有录像,空荡荡的教堂只有满墙的字母,都是波西米亚和迈伦地区在纳粹集中营遇难的77297个犹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红黑相间,触目惊心。另外的展室里面还有在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留下的绘画,其中有一张画上深紫色的天空下面是黑色的星星,远处有一个橘红色的月亮放射出惨白的光晕。指导孩子们作画的女老师最后也被送进了毒气室。

“我是终点,或者起点。”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也是卡夫卡写作事业真正的起点。“没有希望的生活是可悲的,而希望往往会摧毁生活。”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就是摧毁他希望的希望。卡夫卡最早的写作愿望在布拉格美丽的劳伦茨堡落地发芽。劳伦茨堡也是卡夫卡最爱去的布拉格美景之一,那里有蜿蜒在绿树浓荫间、给卡夫卡带来《中国长城的建造》创作灵感的饥饿城墙,乘坐缆车上山就能看见有一座1895年建造的60米高的嘹望塔。刚建成时,喜欢新鲜热闹的卡夫卡常常来这里上下爬几次。登上劳伦茨堡嘹望台,《判决》里的采石场,《一场斗争的描述》里的园丁屋等卡夫卡小说里熟悉的场景尽收眼底。当年在劳伦茨堡半山腰的葡萄园,卡夫卡坐在那棵栗树下的长石凳上听见了心灵的呼唤:“我在寻找自己这一生的愿望。最重要也最刺激的足这样一种愿望能赢得一种生活观念能够用文字的形式来说服他人相信,在那里生活保持自己自然的下坠和上升,但同时又不无重要地说明只是一个虚无,只是一个梦幻,只是一个漂浮物而已。”然而他在布拉格的作家梦做得如此艰辛,最后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交换。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描述了女主角特蕾莎在赴死前的恐惧和软弱的心情下感受到的劳伦茨堡:“站在这座处于布拉格中心地带的绿色山丘劳伦茨堡山脚下,她惊讶地发现那里没有一个人。很少见,因为通常有许多人从布拉格城里来这里在树荫下散步。他们的心里有种恐惧,这座山是这样宁静,宁静得这样柔软,他们不再需要防御而直接投入它的怀抱。她向上走,不时地停下来回头望:在她的脚下有许多塔尖和桥梁,那些圣人们握拳威胁的样子,石质的眼睛直瞪着空中的流云。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特蕾莎终于在一棵可以让她视死如归“花朵盛开的栗树前停下来,背靠着树干抬头向上,看见的是被阳光穿透的绿色,听见远处城市传来的吟唱,柔和甜美,仿佛上千把小提琴的合奏。”

劳伦茨堡北面的森林小路通向公园,与它南面的金斯基花园一起连接成完整的议事园设施,这里成为二战前布拉格民众最喜爱的散步好去处。著名的斯特拉豪夫寺院有几十万册藏书,其中还有珍贵的名人来往信件和日记收藏,例如卡夫卡从柏林寄给父母的亲笔信、哈谢克《好兵帅克》的捷克文原版手稿等。如果说欧洲是卡夫卡创作的葡萄园,那么布拉格就是他的酿酒场。纤细的笔尖是他找到的调酒魔棒,用挫败和压抑唤起的反省打磨成生命的水晶杯,斟入现实的悲哀和自由的幻想,加入尊严凝成的冰块,调制出瞬间晶莹的浓烈,给世人留下永恒的醇香。

2005年在布拉格小城区开办的那座卡夫卡博物馆里,不仅有关于卡夫卡的声、光、影现代技术合成的生平介绍,还有浸泡在水中的布拉格犹太人聚集地和世纪之交的布拉格的城市景观照片另一个水下布拉格。生前,卡夫卡的确不能算是一名成功的作家。但是从他曲折又坚定的心灵发展历程来看,他又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智者。布拉格不是他生命的驿站,而是他用一生圈起的那个圆。

一个作家的成功未必和其作品的发行数量成正比,有的作家在世读者寥寥,但对后人的影响绵绵不绝。~部作品最终的幸运在于拥有能够真正读懂它的读者,其实卡夫卡在生前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赞赏。海因纳.马利亚.里尔克在出版商沃尔夫邮寄给他的新书中发现有一本卡夫卡的《一个乡村医生》,里尔克因此专门回信表示感谢:“我已经将这些书放进我最近的阅读计划里,只有卡夫卡的书是我现在就开始阅读的,昨天晚上在许多烦杂事务中它成了首选。在这位作家的作品中,我没有读到一行不是与己有关的,同时这又让人感到非常惊讶。……今后只要有弗朗茨.卡夫卡的新作品,都请优先寄来。我不是请容我保证不是他最差的读者。”

图霍尔斯基很早就说过:“弗朗茨.卡夫卡究竟是谁,知道他的人可惜还太少。……他的散文在目前的德语文学中是最美丽、最清爽的”。他对卡夫卡的《流放地》也有过精彩评论,并将卡夫卡和克拉斯特相提并论。还是这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图霍尔斯基说过:“如果造物主另有安排,假如卡夫卡在亚洲出生,上百万人将沉湎于他的语言并深思,终其一生而不能自拔。”卡夫卡为了形容玛丽浴场的美妙,在给菲丽丝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同时又立刻就要回家(其实我就是中国人而且也在将要回家的路上),我也必须强迫自己再回到这里来。”事实证明,在亚洲,在中国,卡夫卡的名字比在布拉格更响亮,这个找不到家的作家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神秘。

在柏林病重时他经济拮据,卡夫卡给出版社开出的订书单“经过考虑比较后减了又减”,其中有“《锅炉工》,一本或者两本《观察集》、《变形记》、《乡村医生》、《流放地》”,或许这是他对自己作家生涯的一段总结,书单里还有《伦勃朗》、惠尔提、埃辛道夫的怀乡感伤诗歌、高更去世前6个星期完成的自传体回忆录《以前和以后》、《日本木刻》、《中国风景》和佩尔岑斯基的《中国众神》等书籍。

没有卡夫卡的布拉格可以是原来的布拉格,但是没有布拉格的卡夫卡一定不再是现在的卡夫卡。只有这个抚育又背弃他的布拉格才是他梦想的摇篮和永远的向往。这个让卡夫卡骄傲又自卑的城市,给他带来的不仅是无奈和悲哀,同时还有执著和坚强。他在不被理解的绝望中不懈地追求被理解的希望。布拉格市内的犹太人旧墓地曾经是卡夫卡常去冥思苦想自己来去的地方,他说:“人只是作为从《圣经》里派出去的鸽子,没有发现绿色,所以现在再次钻进黑暗的拱门”。

只有走进布拉格,才能走近卡夫卡。或许,人们应该像布拉格一样对待卡夫卡,他只是布拉格众多的诗人之一。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先来和后到,不分出色和平庸。当我们在解读卡夫卡的同时其实也在解读自己。就像每个人理解的卡夫卡都有所不同,人们都有自己心中的布拉格。布拉格对我的吸引不仅仅因为风姿绰约的过去,还在于宽容大度的现在。犹太人老教堂里热情专业的导游,劳伦茨堡山上遇见的用多种语言交谈的老教授,钟表店里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捷克人的年轻犹太人,咖啡屋里气质优雅手脚勤快的老板娘,斯特拉豪夫斯寺院里对新生活充满向往的年轻僧侣……无论身为德国人、犹太人还是捷克人,他们都在为同一个布拉格感到骄傲自豪。站在劳伦茨堡山顶上,脚下灯火似星光闪烁,天上星光似灯光漾开,如水月色中升起一朵鲜花的梦。山下有一片房屋的海洋,一座座尖顶就像是岛屿,山风挽着夜梦在海洋和岛屿中穿行。山那边远远传来卡夫卡生命最后时刻的无声赞美“你看那丁香,如同一个早晨那样清新”。

翌日清晨,又到了和布拉格说再见的时刻。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帅气的捷克小伙,带着我们从桥边走过,那座“跳舞的楼房”宛若一对不知疲倦的伴侣,旋转在历史舞台,舞姿翩翩永不停步。到了布拉格机场,夏日晨曦中的布拉格一片朦胧,身边走过的人们不经意地相互打着招呼,我奇怪布拉格并不靠海,为什么“阿豪依!”这句海员间的问候也是他们的日常问候?或许因为布拉格是一艘载满奇异梦想的航船,在人间短暂的海洋中穿越宇宙星空,到达灿烂的永恒。

内容摘要:

  世界上找不出还有哪个作家,受自己出生地影响之大,能够超越布拉格对卡夫卡的终生影响。在布拉格的学习、成长、工作和生活,就像是一枚枚鲜红的印章,在卡夫卡整个生命过程中,敲下了一个又一个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即便是布拉格城市中最小的元素,都被蒸馏到卡夫卡的作品里而无处不在。其实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布拉格从来没有像在卡夫卡活着的时候那样完美、那样典型,将来也永远不再会有那样的情景出现。  卡夫卡的作品没有生僻的遣词用字,却让人左拐右转绕不出迷宫,他的文笔简洁得近乎枯燥,但阅读起来绝不乏味。卡夫卡的人生也和他的文笔相似外表简陋短暂,内里波澜迭起。当我们追随着他的作品线索一路走去,便可以一点一点地发现,其实卡夫卡的灵魂符号、人生密码,全部都完好无缺地封存进了一个神秘的殿堂另一个读者所看不见的布拉格。可以看见的也都是可以消失的,而那些似乎已经消失的却在沉淀中丰盈。一百多年转瞬即逝,当我们打开历史的尘封,那些人、那些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布拉格,会晤昨日的卡夫卡。追寻卡夫卡曾经的足迹和目光,去发现另一个看不见的布拉格。【作者简介】  站在妈妈旁边的就是爱尔安的舅舅,虽然是个高个子,著作也差不多等身了。他是一个拿了不少大奖的作家,包括第二、三、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四、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新时期优秀少年文艺读物一等奖,台湾第二届杨唤文学奖,第六届夏衍电影文学奖等。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舅舅,因为他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因为他诗人一样简练机智的语言,因为他出色的幽默和风趣,才使《中国兔子德国草》给大家带来清新愉快的阅读。随着爱尔安的逐渐长大,这个系列长篇会一本一本连续出版。站在舅舅旁的是爱尔安的妈妈,八十年代去德国,现定居索林根市。曾在《长江日报》、华夏文摘网站等处发表过一些散文……她是一个很聪明很用心的妈妈,爱尔安的故事就是由她发电子邮件告诉舅舅……他的很乐意进行这种“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作业”。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看不见的城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大雅之城
9787561758250
《看不见的城堡》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看不见的城堡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35.215.6 ,K524.9 的主题关于 卡夫卡,F.(1883~1924)-生平事迹 ,布拉格-地方史-史料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