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

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

蔡凌, 主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文首先阐述了侗族文化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侗民族的基本文化特征。进而,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在村落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具有地域代表性的5个村落,进行典型村落及其建筑的分析。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1940~1980年代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1.2 1990年代以后民居研究的转型 1.2.1 聚落(村落)研究 1.2.2 区划和谱系研究 1.3 其他少数民族民居或村落的研究 1.4 侗族村落及建筑研究的现状 第2章 研究架构与方法的提出 2.1 “建筑-村落-文化区域”的研究架构 2.1.1 “建筑”层面的研究 2.1.2 “村落”层面的研究 2.1.3 “文化区域”层面的研究 2.2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第3章 侗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3.1 形成:百越部族和僚人一支

第1章 绪论 1.1 1940~1980年代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1.2 1990年代以后民居研究的转型 1.2.1 聚落(村落)研究 1.2.2 区划和谱系研究 1.3 其他少数民族民居或村落的研究 1.4 侗族村落及建筑研究的现状 第2章 研究架构与方法的提出 2.1 “建筑-村落-文化区域”的研究架构 2.1.1 “建筑”层面的研究 2.1.2 “村落”层面的研究 2.1.3 “文化区域”层面的研究 2.2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第3章 侗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3.1 形成:百越部族和僚人一支 3.1.1 百越部族 3.1.2 僚人一支 3.2 确立:从溪峒之民到独立民族 3.2.1 溪峒之民 3.2.2 独立民族 3.2.3 经济、文化的发展 3.3 中央王朝的开发与制度变迁 3.3.1 土司制度 3.3.2 改土归流 3.3.3 明清移民与社会经济发展 3.4 侗族聚居区的文化特征 3.4.1 社会组织结构:宗族组织与农村公社 3.4.2 经济生产方式:林粮兼作与重农抑商 3.4.3 信仰体系:祖先崇拜与多神崇拜 第4章 典型村落及其建筑的分析 4.1 移民村落:高椅村 4.1.1 高椅村的发展变迁 4.1.2 村落布局及建筑的特点 4.1.3 高椅村的双重文化特质 4.2 复合村落:三门塘村 4.2.1“当江制度”与文化融合 4.2.2 多元复合的村落及建筑 4.3 原生聚落:肇兴大寨 4.3.1 完整的原生社会结构 4.3.2 村寨选址和聚落生长 4.3.3 簇状形态与结构 4.3.4 村落、建筑的同构  4.4 汉文化的强势影响:车江大寨 4.4.1 古州开辟与武力征服 4.4.2 村落及建筑的考察 4.5 原生文化的温和变迁:芋头村 4.5.1 芋头村的历史背景 4.5.2 村落定居点的形成 4.5.3 鼓楼与住宅的考察 第5章 侗族聚居区的居住建筑 5.1 干栏式住宅 5.1.1 干栏式住宅的源流 5.1.2 干栏式住宅的平面构成要素 5.1.3 干栏式住宅的平面布局类型  5.2 地面式住宅 5.2.1 地面式住宅的平面构成要素  ……第6章 鼓楼第7章 其他公共建筑第8章 传统村落的形态与空间营造第9章 侗族聚居区的建筑文化区域分布主要参考文献致谢

内容摘要:

侗族聚居区有着富于民族特色的建筑;侗族的传统村落在自然景观、环境意象、精神空问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村落与建筑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如何在对整个侗族聚居区建筑与村落进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建筑文化的地理分异与建筑发展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力图构建出从建筑、村落到文化区域三个层次,自下而上的研究框架。建筑层面包含载体空间、事件和建造过程的研究;村落层面从村落形态、村落空间营造和村落历史方面展开;文化区域层面的研究则是探讨侗族聚居区的建筑文化分布规律,并研究侗族纵向的历史和动态的社会发展与建筑、村落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阐述了侗族文化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侗民族的基本文化特征。进而,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在村落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具有地域代表性的5个村落,进行典型村落及其建筑的分析。 居住建筑的研究主要从干栏式住宅和地面式住宅的平面构成要素和空问序列展开,并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干栏式住宅存在着从较原始的“前堂后室”向“一明两暗”过渡的递进关系。而地面式住宅在总体特征上与南方汉族住宅大同小异。各类型的干栏式住宅和地面式住宅在地域分布上有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接近汉族住宅的趋势,并因为地理空间的关系而具有了历时性特征。 鼓楼是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从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屋面构造做法的角度将鼓楼进行分类,其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东、西的地理差异。代表着受汉族官式建筑影响的抬梁穿斗混合式鼓楼集中分布于聚居区的东部,而穿斗式鼓楼则集中分布于西部,体现了建筑技术传播的渐进过程。 村落的形态除了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若从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去考察,大致有团聚和均质两种空间图式。相似的社会组织结构会导致村落空间图式上的一致。除此之外,相同的村落空间图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村落中心的类型与性质,这也是由社会组织结构所决定的。 通过上述的研究,村落构成元素、住宅平面形制、公共建筑构建技术和村落空间图式这几个方面在地域上有重合和同构的关系。建筑文化区域分布的规律研究即以此为基本依据,确定建筑文化与地理格局的关系,它的建筑文化区域体现出南北的分异与东西方向的渐进规律。 本文拓展了研究的领域,将侗族聚居区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全新视角的诠释。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作了探索性的工作。

编辑推荐:


侗族聚居区有着富于民族特色的建筑;侗族的传统村落在自然景观、环境意象、精神空问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村落与建筑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如何在对整个侗族聚居区建筑与村落进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建筑文化的地理分异与建筑发展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力图构建出从建筑、村落到文化区域三个层次,自下而上的研究框架。建筑层面包含载体空间、事件和建造过程的研究;村落层面从村落形态、村落空间营造和村落历史方面展开;文化区域层面的研究则是探讨侗族聚居区的建筑文化分布规律,并研究侗族纵向的历史和动态的社会发展与建筑、村落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阐述了侗族文化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侗民族的基本文化特征。进而,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在村落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具有地域代表性的5个村落,进行典型村落及其建筑的分析。 居住建筑的研究主要从干栏式住宅和地面式住宅的平面构成要素和空问序列展开,并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干栏式住宅存在着从较原始的“前堂后室”向“一明两暗”过渡的递进关系。而地面式住宅在总体特征上与南方汉族住宅大同小异。各类型的干栏式住宅和地面式住宅在地域分布上有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接近汉族住宅的趋势,并因为地理空间的关系而具有了历时性特征。 鼓楼是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从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屋面构造做法的角度将鼓楼进行分类,其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东、西的地理差异。代表着受汉族官式建筑影响的抬梁穿斗混合式鼓楼集中分布于聚居区的东部,而穿斗式鼓楼则集中分布于西部,体现了建筑技术传播的渐进过程。 村落的形态除了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若从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去考察,大致有团聚和均质两种空间图式。相似的社会组织结构会导致村落空间图式上的一致。除此之外,相同的村落空间图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村落中心的类型与性质,这也是由社会组织结构所决定的。 通过上述的研究,村落构成元素、住宅平面形制、公共建筑构建技术和村落空间图式这几个方面在地域上有重合和同构的关系。建筑文化区域分布的规律研究即以此为基本依据,确定建筑文化与地理格局的关系,它的建筑文化区域体现出南北的分异与东西方向的渐进规律。 本文拓展了研究的领域,将侗族聚居区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全新视角的诠释。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作了探索性的工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12093908
如需购买下载《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092.872 的主题关于 侗族-民族聚居区-乡村-建筑艺术-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