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所收文章为作者近年来所发表的作品,大多刊发于《十月》、《青年文学》、 《中国作家》、 《散文》、《美文》、《世界文学》、《书屋》、《光明日报》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其中既有较为纯粹的艺术散文,也有读书随笔类作品。既富有生动的文体辞采之美,又具有丰厚的思想意蕴,是作者写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拟收入书中的不少作品体现了这一点。
散文:在自由的背后(代自序)
心情印痕
母亲的阳台
四十岁那天的雪
娩
急管繁弦
一个人怎样变得衰弱
破碎
物证
消息
相逢开口笑
独自品尝
错位
父母老去
周围
此处和别处
二十五年京城居
十渡夜话
仙栖洞
阳台上的秋日
头脑中的旅行
上帝之眼
高处
快乐墓地
遥望故乡塔
三宅记
燕园的半日
三百年的圣彼得堡
游思无缰
解读节气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滚烫的石头
王子与玫瑰
西西里故事
环境忧思录
故乡人物
写作的难度
让文学成为黏合剂
抵达事物核心最近的路途
尺度
阅读之什
阅读的季节
与书有关
在阅读的边缘
把电影当书看
在母语中生存
《金蔷薇》与一个消逝了的夏天
在“非典”阴影中读《鼠疫》
感性的无限敞开
《塞耳彭自然史》:虫鱼鸟兽的后面
怀特文章山高水长
哲学原本可以充满乐趣
后记
前言
在文学的诸种样式中,散文堪称是一种最为宽泛、最为自由的文体,少有拘限。用排除法,诗歌、戏剧之外,一切不以虚拟的人和事为依托只是相对而言不好归入小说范畴的文学文本,似乎都可以划归散文的旗下。近年来一种有关“大散文”的定义,更是将其疆域扩展到了几乎是广袤无垠,连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日记等,都可兼收并蓄。与之相表里,内容上更是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开放和包容,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常态和另类,循规蹈矩与离经叛道,大言炎炎与小言詹詹,总之,举凡涉及精神生活的一切内容和表达,都可在这个叫做“散文”的超大型剧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座位。
光风霁月,真个是无比自由。门槛似乎不存在,更无资格认证那一类劳什子。谁喜欢写都可以写,谁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尽皆悉听尊便。让人想起了那句歌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不过且慢。过多的自由,早晚会在某个时候让人感到不自在,觉得哪儿似乎不对头。精神情感方面的许多东西,感悟、认知、价值等等,来自于对比。童年时代物质匮乏,每到春节才能吃到一小把炒花生,那种香味足以回味一年,如今很容易就能够满足种种口腹之欲,谁还会拿它当回事?倘若有一天,鱼翅像粉丝那样可以随便招呼的时候,你是不是反而怀念连带鱼也得论斤供应的年头?
人是需要界限的。界限的缺失,往往会令心魂无所附着,进而带来精神的涣散和放纵。这首先是源于人性的一种制约,源于心理学上的一个规定性。违背了这点,你便会若有所失,忐忑不安。这方面最具体直观的体现是在空间上。你也许有财力把卧室弄得像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某些暴发户就是这样干的,可是这样的房间缺乏那种应有的温馨舒适、安稳踏实之感。躺在这样的屋子里,庶几仿佛独卧荒原之上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一个十分有名的说法,有着广泛的所指,涉及一系列的生存境遇,放在这里也是适宜的。
之所以写下这些,正是因为当前的散文写作中,存在着太多的对自由的滥用。或者说,因为尺度的相对宽松,有些人甚至不再认可尺度的存在。但这样做,最后伤害的终究还是自己。
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愚蠢到自以为无所不能,试图包办一切。假如一个人不吝啬词汇地恭维你是全才,你很容易会怀疑他别有用心,从而警觉起来。可是在散文写作领域,所谓广泛涉猎、题材丰富的说法,却总是让人感到受用。被如此称道的作者,心安理得,脸上浮现出坦然的笑意,而倘若是一名倡导者,更会视之为天经地义,是丝毫不容辩驳的常识,仿佛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那一类不证自明的数学公理一样。总之,会有相当数量的人,或竟是绝大多数,其实是欣欣然中招了,走入了一个松软舒适的陷阱。
譬如说,没有任何理由阻止你品茶或者赏画,养鸟以及种花,描绘阳台上望见的晚霞,写写脚边猫咪的娇憨和狗狗的调皮。思绪当然也不妨驰骋到另外的时空,追忆童年村边的小河,缅怀祖母慈祥的微笑,回想中学时对那个留着长辫子的女同学的初恋。仿佛走过无数次的路不需要辨认一样,这些题材天然地对作者形成一种诱惑,随时在向你招手,不觉中产生了一种惯性,笔头一滑就进入了那些话题区域。如果把自由理解为不受限制,随心所欲,那么写作者对于这一类题材的倾心以及言说,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但这样很容易会遭遇发问:自由固然自由了,但它与作品的质量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尖锐的、触及实质的问题。自由是必要的条件,但并不保证必然会产生什么结果。一块营养充足的土壤里,既可以种麦子,也可以种罂粟,当然还可以抛荒不管,任凭野草杂乱生长。上述那一类的写作,当然不能一概说没有好作品,但大多数篇章,对于读者的阅读经验,对于这种文体的生长和更新,没有贡献什么。说得刻薄一些,它们可有可无。
解释这一点并不困难。选项太多反而造成了无所适从。没有边际,没有限制,什么都写,往往让人忽略了真正值得写的东西。其实,由于时间、精力等资源的有限性,选择的自由,毋宁理解为不选择什么的自由。并非“拣到篮子里都是菜”,要选几样中意的菜。尤其是已经过了学徒期,当上了掌勺师傅,就不能再来回地做清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了,更不能认为这些就是菜的全部。虽然我们不具备烹制那些拿手菜的手艺,但必须承认那是一种值得羡慕的本领。
回到散文写作,那么,选择什么呢?
选择陌生,选择独特,选择新鲜的感受、思索和言说,选择对于昨天的自己的超越我用“难度”二字,来概括所有这些目标。它们相互之间或许还有着种种的不同,但不会轻易地抵达,却是它们的共性。
平地上行走固然容易,但除了刚刚学步的幼儿,以及从半身不遂中缓慢恢复的病人,谁会把它当成一项值得夸耀的技能?水涨船高,学会走路后,检验脚力的尺度便变成远足和攀登了,距离、高度的不断递增,才能给你带来满足。写作也是如此。再丰盈的累积,如果不带来哪怕这个过程十分缓慢一些质的变化,是难以让他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倘若他保留了一份清明的判断能力的话。这个世界不缺乏泛泛的感受或思索,它们甚至是过多了。如果仅仅是为了给这些老生常谈贴上一种个人的标签,尽管可以理解,但其必要性是大打折扣了。自言自语是一回事,但写成文章发布出来,便是进入了公共领域,要受到检验、评判。倘若你不能证明你是值得信赖的,那么,指责挑剔,冷嘲热讽,都是阅读者享有的权利。
散文易写而难工。这句耳熟能详的老话,应该在相当程度上包括了这样一重意思。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必要考虑施加某种自我限制,收敛视野,聚焦目光。在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题目上,多少代的前人,同辈的许多人,都已经说得很多了,简单地重复他们已经没有必要了。要争取接续上他们,再前进一步,再深入一尺。如一句西谚所说:与其到处乱刨坑,不若一处掘深井。
至于这个领域是什么,会以什么面貌呈现,那便是你自己的事情了。那些给你带来触动和叩击的,那些长久浸润你的灵魂的,那些令你不吐不快的,不论是事件或知识,都可以成为这样的素材。总之,这里面有一种神秘,一种玄奥,一种不足与外人道的声音、色彩和气息,它们萌生于你的气质、经历,你打量世界的视角,又被你的思索发酵和引领。它们常常是不可替代的,因人而异,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它们是史铁生有关残疾与命运的诘问,是张承志对于民间信仰的深挚守护,是苇岸倾心思索人性与土地的对应关系,是刘亮程细心聆听新疆腹地里树叶般大小的一个村庄的心跳和梦呓。一个写作者能够获得这样的一个领域,实在是命运的一大赐予。
我也知道,达到这一点有多么难。那句俗语是怎么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痛。应然和实然,理想和现实,未来和当下,有着巨大的鸿沟,漫长的距离。作为一名散文写作者,我自忖一直是在寻找中,经年历岁,可惜,至今未曾登堂,遑论入室。
也许再经过多少年,仍然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但寻找仍然是必要的。求法其上,得乎其中。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有望产生出对自身的超越,收获独特的感悟,并言说这一切。天道酬勤,滴水穿石,探索总会留下一些痕迹,虽然经常是缓慢而且微弱的。当然,也不排除那种情况,所有努力都像西绪弗斯那样,将巨石推上山巅,然后石头跌落山脚,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但即便如此,也仍然是有收获的至少我们见识了什么才是高度。
所以,在《西绪弗斯的神话》里,加缪要说:西绪弗斯是幸福的。
(原载《文学界》2007年第7期)
后记
收入本书中的数十篇文字,大多数写作并发表于过去数年间,今天得以结集出版,首先要感谢东方出版社,尤其是责任编辑鲁静女士的鼓励和催促。
将文章汇编成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回顾往事的过程。一篇篇翻阅着,想到时光如水,匆匆流逝,许多事情都变得面目全非了。好在有这些文字,为生命的曾经在场留下了星星点点的痕迹,印证了曾经有过的心情,曾经的感受和领悟,让自己在检点过往的纷繁杂乱的日子时,有一缕可以依凭的线索。
从根本上讲,写作的意义正在于此。尤其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无论是求名还是求利,都有更宽广更便捷的路径。借拽着缪斯女神的裙裾获得成功,绝对属于小概率事件,散文作为一种最难以兴风作浪的文体,更是如此。这种情景下,一个散文写作者倘能经年累月坚持不辍,就几乎毋庸怀疑他另有企图了。这并非是自夸,而毋宁说是向许多富有定力和才华的同行致意,他们坚守的姿态,他们所到达的深度和广度,证实了寂寞中的发掘自有其价值和动人之处,也鼓励了我在几番犹豫后终于驻留了脚步。
看着自己勉力写下的文字,每每会体验到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情。这时候,便经常援引契诃夫说过的一句话为自己壮胆: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自由,言说的权利不应因为言说内容的浅薄或者粗陋而被剥夺。这样想来,心境倒是总能得到一些宽慰。
书中每篇文章后面,都注明了刊发的出处和时间。需要交代一句的,是本书从过去十几年间出版过的三册个人散文集中,各选了两篇,共计六篇。重复收录容易招致诟病,一番犹豫后仍旧收入的原因,一是对自己而言,是可以借以梳理一下写作发展的脉络,所收篇目或许能够起到“举例说明”的作用。二是那几册集子原本都印数寥寥,且市面上如今也早已踪影湮灭了。这样对自己有利,对购买此书的读者似乎也无大损害吧。
拉拉杂杂写下这些,聊作后记。
2008年5月于北京
本书是著名作家彭程继《红草莓》、《镜子和容貌》、《漂泊的屋顶》之后的又一散文随笔集。全书收录的数十篇文字,大多数写作并发表于过去数年间。全书共分心情印痕;此处和别处;游思无缰;阅读之什等四个部分。 在文学的诸种样式中,散文堪称是一种最为宽泛、最为自由的文体,少有拘限。用排除法,诗歌、戏剧之外,一切不以虚拟的人和事为依托只是相对而言不好归入小说范畴的文学文本,似乎都可以划归散文的旗下。本书是著名作家彭程的散文随笔集。全书收录的数十篇文字,大多数写作并发表于过去数年间。全书共分心情印痕;此处和别处;游思无缰;阅读之什等四个部分。【作者简介】 彭程,1963年出生于河北景县。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书摘》杂志主编,现供职于光明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散文随笔集《红草莓》、《镜子和容貌》、《漂泊的屋顶》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快乐墓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6031264 如需购买下载《快乐墓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东方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4000 |
快乐墓地是东方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