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尚昆一家生活的日子

和杨尚昆一家生活的日子

刘文, 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纪实性作品,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杨尚昆一家和普通农民之间的真诚交往的事迹。

书籍目录:

“农民作家”的序

开篇杨尚昆上承德

第一章北京初见

第二章告别群山

第三章情暖寒天

第四章噩梦惊心

第五章黎明序曲

第六章苦乐交融

第七章依依惜别

第八章新宅书香

第九章天伦之乐

第十章春雷惊秋

第十一章乍暖还寒

第十一章雪中松柏

第十三章云水襟怀

第十四章笔下烽烟

第十五章铮铮傲骨

第十六章千里鹅毛

第十七章清冷年夜

第十八章曙光初照

第十九章扶危济难

第二十章殷切期望

第二十一章特殊课堂

第二十二章大地飞歌

第二十三章喜讯频传.

第二十四章心系百姓

第二十五章山高水长

第二十六章南国春晖

第二十七章大千世界

第二十八章走近廖公

第二十九章光荣时刻

第三十章高天厚土

第三十一章赤子寻根

第三十二章真情永远

第三十三章墨宝流芳

第三十四章心底丰碑

后记

前言

我老家隆化县的文友们习称我为“农民作家”,我不敢领受这么高的赞誉,但这些年我确实是从庄稼地的垄沟儿里拼搏向上、一步步走上文学艺术工作者之路的。我和刘文同乡邻村,沾亲带故,他是羊倌的后代,但他和我一样,自小喜好文学,我们也就因文结友,几十年来,友情深笃。

1973年,刘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到隆化县“很有名气”的张三营中学读高中,他万万没有想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竟是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当时,杨绍明受他父亲的株连,被从北京大学下放到我们这里当老师已经3个年头了。1975年,杨尚昆结束了长达9年的隔离监禁,被江青和康生把持的中央专案组从北京遣送到山西临汾,遭受迫害致残的夫人李伯钊也被迫中断了治疗,与杨尚昆一同去了临汾。当时,他们受到周总理的关照,允许留一个子女在身边照顾,他们便把儿子杨绍明叫回了身边。杨绍明从河北隆化张三营中学调到山西临汾的动力机械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当老师,白天上班不能全身心地照顾二老,尤其是照顾行动不便的妈妈,于是,他就把张三营中学自己班上的班长、已经毕业回乡务农的刘文召唤到了自己父母的身边。从此,这个朴实厚道的农村小子就与杨尚昆一家在特殊的时期结下了特殊的情谊,他们的相处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1997年7月21日,从国家主席任上退下来的杨尚昆带领全家人来到承德,在承德的绮望楼宾馆,杨尚昆指名道姓地和隆化县来的数十人见面,因为这些人他早在儿子杨绍明那里听得耳熟能详了。笑谈中杨尚昆指着刘文认真地宣布:“这个刘文是我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乡亲们细细地品味这句话里的深意,感到非常温暖,认了刘文就等于认了隆化的百姓,大家觉得跟杨尚昆一家更近了。

1978年冬的一天,我和刘文还有另外几个好友在乡里聚会,席间,谈到刘文复习考大学的情况,刘文动情地说他接到了从临汾寄来的复习提纲,其中有杨伯伯亲笔抄写的几页。大家高低不信,于是立刻跟上刘文,摸黑翻过四道山梁,走八里山路,到刘文在偏坡营榆树底村的家里亲眼看了杨尚昆抄写的五页提纲。大家都叫刘文把这些年与杨尚昆一家相处的故事写出来,当时在场的刘在田(全县年纪最轻的乡长)还说:“你和杨尚昆一家相处的这段特殊经历,是平民百姓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应该写出来让大家分享。”刘文后来把写杨尚昆一家与农民交往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同学们,大家异口同声地赞成。之后不久,刘文的同学情不自禁地把与杨绍明及他们的家庭交往的故事讲给刘文,还把杨绍明给他们家里照的相片送给刘文作资料。

刘文从下决心到试笔,三年五载过去了,这才上点道儿。我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第一知情者,第一关注者,第一享受者,第一传播者。先是读片断,后是读初稿,再是读定稿。三十多年,一万两千多个日夜,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农家子弟与共和国高层领导的家庭水乳交融,患难与共,相依相帮,那一幕幕亲情浓郁的生活场景,令人羡慕,令人赞叹,令人敬仰。刘文没有虚构,没有修饰,没有渲染,他是朴实的农民,写的也是朴实的故事。刘文考大学未被录取,在感到丢面子和难过的时候,杨尚昆写信鼓励他:“年轻人受些挫折怕什么,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还在落款处特别写上:一个上了年纪的“年轻人”。当刘文的家和同学们的家遇到困难时,杨尚昆一家就尽其所能地解囊相助。1974年春天,刘文得了急性脑膜炎,杨绍明在学校背起已经昏迷的刘文就往医院跑,医生说这学生再晚送来一点就没命了。刘文住院,家里分文没有,杨绍明拿出仅有的工资交了住院费。杨绍明的学生白宝仓家里房子要倒了,一家人着急上火,刘文写信告诉了杨老师,杨绍明掏的钱不够,杨尚昆得知后,把少有的生活费寄给白宝仓家救急。杨尚昆复出后,逢年过节更是忘不了儿子在隆化的这些学生们,烟啊酒啊的没少让刘文往回带,老人家非常看重儿子交的农民朋友,也希望这份情谊延续下去。杨尚昆担任国家主席后,仍然通过刘文了解农村的情况、百姓的需求,这种交往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格魅力。

刘文是够幸运的,从十年内乱到改革开放的高潮,一晃就是二三十年,他在与杨尚昆一家的相处中,受到了熏陶,充实了生活,提高了思想境界,并且培养了谦逊、笃信、坦诚、热情的美德。刘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连指导员、中学教师。因为酷爱文学,杨绍明又亲授过摄影,刘文还在县剧团做了好几年编剧和舞台摄影,现在是在县里做宣传干事。这些年来,刘文笔耕不辍,写过不少东西,并且加入了河北省作家协会。刘文的每一个进步,都得到了他的恩师杨绍明的鼓励。刘文虽然与杨尚昆一家“沾亲带故”,杨尚昆却没有因为亲情而给过他任何特殊照顾,刘文也从来没有提出过谋职升级的请求,因为他太知道杨伯伯的为人了。

我与杨绍明也是一见如故。当年,我同村同姓的亲戚中就有三个人是杨绍明班上的学生,他们在家里挂在嘴上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杨老师。我与杨绍明第一次谋面,是在一年的数九寒冬,他带领学生到昆仑沟打柴,路过我家,大冬天里却热汗津津的他,只喝了我家一瓢凉水,跟我对了短短十几分钟的话,就匆匆追赶学生队伍去了。他那和蔼可亲、幽默健谈的性格和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作风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杨尚昆恢复职务后,杨绍明也被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和编辑。他身份变了,与我们的感情却始终没变,他通过刘文不止一次赠我书籍和画册,寄语签名,对于我的成长,起到了激励作用。有一次,我与隆化的二十三位政协委员去北京观光,当时正赶上中南海对游人开放的好机会,我打电话请杨绍明帮助解决中南海的参观券,本以为我的请求可能会被婉言推托。令我感动的是,他不仅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托,还苦苦地在新华社接待室的长椅上,从下午5点多下班一直等到快晚上8点。

后记

早在十几年前,我的一些同学和朋友就鼓励我把杨尚昆一家和我们一家及隆化老百姓相处的事情写出来。我是县城里一个一般的宣传干部,虽然中学时作文写得好,总是受到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杨绍明的夸奖,但写一本关于一位革命家一家人与普通农民家庭风雨同舟、三十余载亲密交往的书。实在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可是,我必须得写。

如今是隆化县县委委员、水务局长、当时全县年纪最轻的乡长、我老家的父母官刘在田当年对我讲:“你和杨老师一家的交往,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咱整个农村,全体农民都有份儿。他们关注你,是要通过你了解咱乡下百姓的辛苦甘甜,了解咱基层的真实情况。现在国家形势越来越好,制定的政策越来越符合民心民意,说不定就参考了你老兄反映的情况。”刘在田年龄虽比我小,学识阅历水平却远胜于我,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回忆整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我始终尊为师长、培养指教我不断进步、现任承德电视台台长助理、市作协副主席的步九江,早就催我动笔。他说:“这是时代的责任,你没有退缩的理由。”单位的领导也很支持我,曾在隆化县委宣传部任过副部长的、我的现任领导计划生育局局长刘海明说:“写吧,单位给你时间。”1998年,杨伯伯逝世,我和爱人陈凤茹到北京参加完吊唁,悲痛之余,她对我说:“把咱家这些年来和杨伯伯一家交往的经历都写出来吧,这是咱对老人家最好的怀念。发不发表甭管,写出来就行。家里的活儿我包了。”我没有半点退路。其实,我内心深处的最大愿望,也是把那段特,殊的经历付诸文字,公诸于社会。可是,我担心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难当此任。

于是,我到北京请示老师杨绍明。杨老师很慎重,他说:“可以写,但必须做到准确鲜明生动,不能夸张和渲染,要经得起时间、历史和社会的检验。而且你在文学创作上接受这样的挑战,对你的写作能力和人生境界也是个提高和提升的过程。”当我把这些年保存的原始材料向他展示后,他才放下心来。他给我拿了路费,叫我到河北平山、陕西延安、山西临汾这些杨伯伯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走访一遍,把相关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核实。

我依言而行,踏着杨伯伯当年的足迹走了几个地方,果然灵验。我对杨伯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有了新的认识,朴素的感情得到升华。走访中,一位熟知杨家的老同志对我说:“杨尚昆这一家都是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他给我讲了杨伯伯的四哥、革命烈士杨■公的事迹,我听到杨■公英勇就义的故事,受到强烈的震动。杨■公是四川地下党的创始人,也是杨伯伯革命的引路人。

在我动笔之前,许多朋友和乡亲给了我鼓励和关注:和我在文学道路上结伴同行的朋友、现在承德市文化局工作的薜晓雷和在隆化县旧屯乡任党委书记的黄树勇一块儿找到我,复述了许多我以前跟他们“吹过牛”的和杨伯伯一家相处的事情。他们要求我:必须把这本书写好,这么好的题材瞎在你手,我们可饶不了你!北京军区二六三医院的政委耿海,在承德当过兵,也是我唯一的军人文学朋友,他跟我说:“老首长劳苦功高,平易近人,特别是跟咱农民这段儿,这是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具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县作家协会主席、民政局副局长兼董存瑞烈士陵园主任沈文跟我说:“你写的可是深受咱隆化百姓爱戴的杨主席,非同小可。书写得好坏,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它体现的是杨主席一家跟咱隆化父老乡亲的乡情,也能反映出咱县文化队伍有实力。”全国劳动模范张洪阁的儿子、在天津开发区工作的我的同班同学张凤林传信给我:隆化那边的写作环境如果不行,就到开发区来找我,这里管吃管住。

我老家的一些乡亲叮嘱我:写共产党的大官儿,谁能有机会?家乡亲人们的关切之情使我感动,也让我集聚了巨大的能量。2005年春,我正式动笔。我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切断电话,关掉手机,开始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写作生活。

我的思绪飞回到并不遥远的从前,我的情感沉浸在亲切的回忆中,我的脑海,我的眼前,一幕幕清晰地再现出那些记忆深刻的生活场景。在无数个寂静的长夜里,我在明月繁星的注视下写作,桌面上的稿纸一页页地加厚。

唯一能和我经常见面的,是令我特别敬重的良兄挚友、隆化县眼科研究所主任王知大哥,他不仅医术精湛,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他每次来,先看我的眼睛,尔后故作郑重地说:“眼睛还能对付使,再写个十本八本的也不至于报废。放心写吧,眼睛出故障大哥给你修理。”他把朋友送给他的好烟拿给我,说这是奖励,就像部队的连长在队前表扬一名新兵,连长是口头表扬,我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物质奖励!他还对我写出的文稿多次提出意见:“你不是文学大师,卖弄什么文采?”“这样的作品越朴实越好,没人笑话你说山话,因为你本身就是山里人!…‘议论个什么劲儿?抒哪门子情?你把和杨主席一家经历的事儿原封儿道出来,事情本身就说明一切……”大哥的话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我在激动和感动中度过了近两年的写作生活。本书能得以问世,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里凝聚了很多父老乡亲的关怀、期望、支持、帮助。在此,我向家乡的亲人、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内容摘要:

  《和杨尚昆一家相处的日子》由刘文撰写,讲述的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家和普通农民家庭之间发生的为世人鲜知的故事。通过本书的阅读感悟一个农民子弟眼中的老革命家,革命领袖的历史传奇。  1975年夏,杨尚昆结束了长达9年的隔离监禁,被江青和康生把持的中央专案组从北京遣送到山西临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残的夫人李伯钊被迫中断了在北京的治疗,一同去了临汾。他们受到周总理的关照,允许把一个子女带在身边,杨尚昆夫妇选择了下放在河北农村教学的二儿子杨绍明。夫妻团圆,儿子回到身边,相对于夫妻离散、挨斗受整无疑是平添了几分和暖,但是毕竟还面临着沉重的政治压力,过着五味俱全的特殊生活。年近古稀的杨尚昆和李伯钊,特别是偏瘫的李伯钊需要特殊护理,而回到身边的二儿子杨绍明还不得不一边在工厂里工作,一边照顾二老,远在异地的哥哥、嫂嫂、妹妹来不到身边,于是,刘文杨绍明的学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走进了这个家庭。本书由刘文撰写,讲述的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家和普通农民家庭之间发生的为世人鲜知的故事。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和杨尚昆一家生活的日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1998064
《和杨尚昆一家生活的日子》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共党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和杨尚昆一家生活的日子是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7 的主题关于 杨尚昆-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