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边际

在历史的边际

丁亚平, 著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年代:2014

定价:52.0

书籍简介:

本书挑选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之前的研究成果,按照编年体例,选择每一年度有代表性的作品集结成册,而非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部代表性成果。这样的编选方法,既为学界全面回顾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等成就与发展的复杂性,分析和思考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前景,提供重要参照,同时,亦能够较为全面的展现作者的研究在接近20年的时间中,从文学到电影的演变轨迹,表现出作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受学术磨砺的成长足迹及在文学、艺术理论、电影等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发展与历史印迹。

作者介绍:

丁亚平,我国首届电影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电影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多个奖项的评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电影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及亚洲电影交流,曾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韩国访问研究及讲学;多次赴香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共计两百余万字;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此前,亦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编 1983—1989年

试谈文艺创作中灵感的特征

陈白尘史剧观初论

《死水》的绘画美及其美学意义

萧乾与象征主义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个性

新文学批评意识和批评模式的引进与重构——论茅盾对丹纳的接受

新文学价值意识、艺术思维和审美组织的历史选择——论茅盾对托尔斯泰的接受

艺术文化学:实践意识与建设思维的拓展

文学史的历史探询——也谈重写文学史

关于批评自由的反思

为历史文化框范的阐释与批评——征安时期鲁讯研究枝谈

第二编 1990—1999年

历史的探寻与跋涉——由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看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心态

茅盾文学批评的思维个性

现代化:文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抉择——林非文学批评和研究初论

历史理性的个性演示——鲁迅、陈独秀、胡适的文化心态比较

自己的园地:无声潜思与独立探询——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个性

理论建构与接受的未决状态

悠长的期冀与采集——萧乾近年省思与回忆性散文印象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结构与鲁迅

使命意识与批评的感性投入——论成仿吾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

批评选择与历史责任的接受——论鲁迅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

文化散文论

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

萧乾与沈从文

“进步电影”:在历史的边际追索与超越——1945—1949冲国电影的透视

社会互动与对话中的艺术批评行为

回首“昆仑”和“文华”

出版人的“呆气”

一位大导演的精神肖像

转换与位移——新时期十年(1979—1989)电影综论

逝去的时光——汤晓丹的曲折的电影道路

边缘·电影·梦想——桑弧论

第三编 2000年

历史的旧路

——中国电影与孙瑜

电影的成长与话语空间的拓示——1990—2000年中国电影综论

20世纪中国电影话语与夏衍

附录 丁亚平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目录(1983—2000)

内容摘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在历史的边际》集结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之前(含2000年)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36篇理论及评论文章,内容涉及文艺理论、文艺史学、电影理论、电影史学、作品批评、作家批评等多个层面。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在历史的边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9787807693826
如需购买下载《在历史的边际》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