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山色

隔江山色

(美) 高居翰,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部,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了全面失业的窘境,很多文人于是转而为人占卜、代书以及以绘画为业。本书讲述中国画家在这个异族统治、苦闷、志不得伸的年代里,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书籍目录:

三联简体版新序

致中文读者

英文原版序

地图

第一章元代绘画的肇始

第一节元代画坛的变革

第二节业余文人画

第三节元代的读书人

第四节遗民

郑思肖

龚开

钱选

第五节赵孟頫

第二章山水画的保守潮流

第一节赵孟頫的同辈与传人

高克恭

陈琳

盛懋

第二节吴镇

第三节马夏画派的传人

孙君泽

张远

第四节李郭派的传人

唐棣

姚彦卿

朱德润

曹知白

第三章元代末期山水画

第一节元四大家其中三位

黄公望

倪瓒

王蒙

第二节方从义

第三节次要的苏州画家

马琬

赵原

陈汝言

徐贲

第四章人物、花鸟、墨竹与墨梅

第一节元代的人物画

颜辉与达摩图

因陀罗

刘贯道

张渥

陈汝言

任仁发

第二节花鸟画

孟玉涧

陈琳

王渊

第三节竹、兰、梅

李衍

吴太素

王冕

普明

赵孟頫

第四节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

吴镇

倪瓒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前言

北京三联书店将在2009年陆续出版我的五本著作,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因为它们终于有机会以精良的品相与大多数中国读者见面了。以前,虽然其中有两本出过简体中文版,但可惜那个版本忽视了图版的重要性,书中图片太小,质量也不够理想,无法充分传达文中所讨论的画作的视觉信息。事实上,如果缺少了这些图片,我的写作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近些年,为庆祝我自1993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十五载,并贺八十(二)寿辰,从前的学生和朋友们为我举办了各种集会活动,让我有充裕的时机来发挥余热。在“长师智慧”(WisdomofOldTeacher)系列演讲中,我总结了自己一生研究中国绘画的基本原则。除了那些让我沉溺其中的随想与回忆,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即中国绘画史研究必须以视觉方法为中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排除其他基于文本的研究方法,抑或是对考察艺术家生平、分析画家作品,将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时代、政治、社会的历史语境,或其他任何新理论研究方法心存疑虑。这些方法都有其价值,对我们共同的研究课题都有独特的贡献。我自己也尽量尝试过所有这些研究方法,尽管并不充分。但是,正如以前我常对学生所说的,想成为一个诗歌研究专家,就必须阅读和分析大量的诗歌作品;想成为一个音乐学家,就必须聆听和分析大量的音乐作品。如果有人认为,不需全身心沉浸在大量中国绘画作品,并对其中一些作品投入特别的关注,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能对中国画研究有所贡献的学者,那么我以为,这实在是一种妄想。

然而,这种错误观念却广为传布。有些中国同事对我说,以他们对中国出版物的了解远远超出了我有限的中文阅读水平来看,国内学术界仍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文本研究,而忽视了视觉研究的方法,以为只有那样才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而所谓“风格史”研究则源于德国,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不适用于中国。我最近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这个问题。首先,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美国与欧洲兴起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蓬勃发展,靠的并非一己之力,而是由于因缘际会,恰好融合了中国、日本、欧洲大陆、英国、美国等各地的学术传统。这其中当然也得益于向中国学者的学习:方闻、何惠鉴、曾幼荷、鹿桥,以及收藏鉴赏家王季迁等人,他们无论在艺术史的文本研究还是视觉研究方面都是专家。第二,中国古代学者,如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绘画评论家董其昌等,也曾深入鉴赏活动当中,并从视觉角度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分析,虽然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他们留下的文字,但当初他们针对的可是亲眼所见的画迹。如果说他们的方式看起来与我们有所不同,那只是因为,当时除了木版印刷这种十分有限的媒体,他们缺乏其他更好的复制和传播图像的途径来传达其视觉感受。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时,视觉因素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可以说,传统中国绘画史研究之所以特别重视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当时传播途径的限制。

今年三联书店将会出版我的四本书《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三本勾连成一部完整的元明绘画史,另外还有一本是《气势撼人》它们在叙述与讨论时,都特别倚重对绘画作品的解读。读者很快就会发现,在前三本书中,讨论特定作品与风格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对元明绘画史其他方面的描述,而《气势撼人》每一章都以对某一幅画的细读或两幅画的比较为开篇,其后的论述均由此展开。事实上,这本书最初源于1979年我在哈佛大学的一系列演讲,它是我对如何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来阐明一个时期的文化史而作的一次尝试。在这本书的英文版序言中,我曾写道:“关于绘画,明清历史究竟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不是我关心的主题。相反,我所在意的是:明末清初绘画充满了变化、活力与复杂性,这些作品本身,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时代信息,以及这样的时代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张力?”我的其他作品和文章,包括三联书店明年即将出版的《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同样会进行大量的作品分析,但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情形和阐发论点。我不会一味地为视觉方法辩护,即使它确实存在局限也熟视无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凡是有利于在讨论中有效阐明主旨的方法,我都会尽力采用。我也并非敝帚自珍,视自己的文章为视觉研究的最佳典范,这些文字还远未及这个水准。我所期望的是,这些尚存瑕疵的文字能够对解读和分析绘画作品有所启发,并引起广泛讨论。除了三联书店将会出版的这五本书,中文读者还能接触到我的另外两篇论文,它们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我的治学方法。其中一篇研究了清初个性桀骜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的作品如何体现了他的“癫症”(即他如何从自己过去的癫狂经验中获取灵感,使画作充满与众不同的气质);另一篇则试图梳理出一个中国明清绘画中可能存在的类别,其主要观众和顾客都是女性。

当然,相信大家也能举出和推荐很多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在讨论中国绘画问题时,会比我更好地运用视觉研究方法。由于我对中文著作掌握得非常不充分,因此无法将他们逐一列出,即使做了,那也将是一个糟糕的列表,很可能会漏掉一些优秀的作品而网罗进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例证。不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以及所有研究中国绘画的外国学者,终其一生都在仰赖中国前辈和同行的著作,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20世纪50年代,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很幸运地遇上了对我影响甚伟的导师之一,大鉴藏家王季迁。后来,我又在中国学术界结识了许多挚友。自从1973年作为考古代表团成员第一次去中国,1977年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代表团主席第二次去中国,直到此后多次非常有意义的访问与停留,我与无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学和艺术院校的教授、艺术家、学者等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慷慨帮助让我接触到许多前所未闻的资料,极大地丰富我的晚期写作。我对他们的感激难于言表。

倡导视觉研究方法并不困难,但这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如何能让那些希望运用这一方法的人看到高质量的绘画图像,获得研究所必需的视觉资料呢?我和很多外国学者接触图册、照片、幻灯片并不困难,不少人还能幸运地拥有自己的收藏。但这对大部分中国学者和学生来说,还存在相当困难。如今,解决这一问题有个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图片数据库,这样使用者就可以在网络或者光碟上找到所需的资料了。当然,这项工程要靠年轻的数字图像技术专家们来完成,但如果需要图片资源或专家建议,我也一定会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为此提供帮助,我确实打算这样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所有正在阅读它的中国读者,并祝愿中国绘画史研究拥有美好的未来,愿中外学者都能秉持互利协作的精神为之努力。

高居翰

2009年2月

内容摘要:

  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  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高居翰(James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作者简介】  高居翰教授(James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Sire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Painting:LeadingMastersand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  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包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目前,他正致力于撰写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绘画》均已陆续出版。第四、第五册仍在撰写中,付梓之日难料,但高居翰教授已慷慨地将部分内容及其他讲稿、论文刊布于网络,有兴趣的读者可登录www.jamescahill.info参阅。  1978至1979年,高居翰教授受哈佛大学极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EliotNorton)讲座之邀,以明清之际的艺术史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后整理成书:《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该书曾被全美艺术学院联会选为1982年年度最佳艺术史著作。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隔江山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高居翰作品系列
9787108030108
如需购买下载《隔江山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隔江山色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209.2 的主题关于 绘画史-研究-中国-元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