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

陈敦德, 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0.0

书籍简介:

这是一反映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及其领导的政权的关系变化的报告文学。通过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关系,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及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变化,介绍了新中国的发展过程,表现出对统一大业的期望。

书籍目录:

引子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抗战胜利的重庆握手之

后,在中国大地上还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

决战

1蒋介石从剿“匪”变成被剿,乘轿子退上军舰

,选台湾另起炉灶

2司徒雷登北平之行夭折,毛泽东要一边倒,并

考虑渡海作战解放台湾

3蒋介石飞去部署死守福州,说:台湾是头颅,

福建是手足

4毛泽东让叶飞兵团提早入闽。蒋介石为劝汤恩

伯中秋节夜渡台湾海峡

5木船越海攻厦门大捷未能使胜利者引出教训。

蒋介石急调主将胡琏守金门

6兵败金门,使叶飞将军清醒地说:要是仅仅靠

木帆船横渡台湾海峡

7毛泽东在与斯大林会谈的同时,在莫斯科郊区

的别墅里部署进攻海南岛

8杜鲁门、斯大林、毛泽东及蒋介石四大巨头在

一九五○年新年前后陷入了历史的怪圈

9韩先楚将军的木船重创钢甲旗舰。林彪五万部

件乘三百五十条木船强渡海峡抢滩攻上海南岛

10蒋介石宣布重新担任总统后,国民党进入历

史上空前未有的最危险的时期

11蒋介石要用陈仪的头镇压人心,谁劝都挡不住。

汤恩伯只好在家设灵堂祭奠

12蒋经国秘密派李次白到上海试探搞国共合作,

陈毅答复说:“让台湾烂下去吧!”

13蒋介石要将其在大陆剩下的最后王牌五十二军

派往朝鲜参战,被杜鲁门所拒绝

14杜鲁门希望麦克阿瑟不要使美国同毛泽东打

仗,还要搞清楚麦氏向蒋介石许了什么愿

15斯大林临阵退缩时,毛泽东最终决定中国应当

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

16蒋介石拒绝看中央党部文件,拒不出席中常委

会。陈立夫终于被逐出台湾

17毛泽东望着居室里那张巨幅朝鲜地图,等候着

彭德怀自朝鲜一个叫大榆洞山沟里发来的电报

18胡宗南化名秦东昌,去大陈岛打游击,挂了个

虚有其名的浙江省政府主席

19叶飞没有听苏联顾问的,用独特的摩托化机动

部队挫败了胡琏的立体式进攻

20新中国的代表与美国在日内瓦的接触,使倔强

的蒋介石作出让步满足美方的要求,以尽快签

订共同防御条约

21毛泽东考虑台湾问题。张爱萍按兵不动,福建

炮轰金门西方认为出现“台海危机”

22杜勒斯策划的“神谕”方案,遭到了周恩来与

蒋介石基本立场惊人一致的强烈反对

23毛泽东用兵一江山岛,是告诉蒋介石,我们想

打就打,别以为签了美蒋条约就有了万灵符

24蒋介石派密使宋宜山到大陆摸底,看了宋的报

告大为恼火:刚半个月就被赤化了

25当金门已被海陆空三军封锁起来而唾手可得

时,毛泽东停止炮击的决策使海内外大惑不解

26领海出现美蒋混编舰队,打不打?毛泽东说:照

打不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美舰开火,不

准还击

27艾森豪威尔下令在台湾海峡显示实力时,不仅

让共产党猜不透,也让蒋介石猜不透

28毛泽东愿意提供补给,帮助国民党固守金门。蒋

介石不准手下再跟美国人把共产党骂成侵略者

29毛泽东派专机送章士钊去香港促进国共和谈,

成为一个向台湾发出的强大和谈信号,轰动了

香港

30毛泽东与蒋介石尚未最后实现握手而去矣,如

今民间百姓的握手已经司空见惯,高层的握手

还会遥远吗?

参考资料及书籍目录

内容摘要: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过去式曾经握过手的。抗战胜利那年在重庆就握过手。据蒋介石在《蒋总统秘录》中记述:在重庆,毛泽东与他直接会谈、欢宴达九次之多。毛泽东离开重庆飞回延安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内战打了起来。毛泽东与蒋介石从此以后,没有能够再见面。这部书讲述的,就是国共这两大巨头在重庆分手后,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这部纪实文学用流行的笔法,勾勒出1949年之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逃到孤岛上的蒋介石之间的数次交锋,有上层决策的内幕,也有影响历史进程的小的关节点,有斗智斗勇的浴血苦战,也有惟妙惟肖的秘密接触。  同时,作家把这两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不同影响的人物放到整个世界格局中去描绘,更显得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发人深省的意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毛泽东与蒋介石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纪实文学精选
9787503321979
如需购买下载《毛泽东与蒋介石》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版次3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毛泽东与蒋介石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报告文学-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