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理论

金融脆弱性理论

曾诗鸿, 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在系统梳理既有文献、对若干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得出了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是委托人监督检查不严格和代理人的逃债动机,从最优控制论出发建立了不良贷款的动态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和日本的高不良贷款比例进行了解释,预测了在不同条件下中国和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该书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次提出了“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壁垒”和金融污染的概念框架,演绎得出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价值。

书籍目录:

1导言:若干概念与选题意义

1.1若干基本概念

1.2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紧迫性

1.2.1国际背景

1.2.2国内背景

1.3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意义

1.3.1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意义

1.3.2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路径的意义

1.4本章小结

2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进展

2.1国外有关金融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简述

2.2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与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

2.2.1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研究状况

2.2.2国内有关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

2.3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2.3.1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

2.3.2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2.4本章小结

3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

3.1国有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贷款的行为分析

3.1.1研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经理行为的必要性

3.1.2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

3.1.3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一般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1.4小结

3.2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

3.2.1研究直接发生借贷关系的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的必要性

3.2.2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

3.2.3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一般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2.4小结

3.3本章小结

4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路径模型及其意义分析

4.1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模型

4.1.1效用函数与假设

4.1.2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

4.2分析参变量的变化对动态路径的影响与政策意义

4.2.1首先分析参变量对N、λ空间相图的影响

4.2.2分析参变量对N、L空间相图的影响

4.3从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推导出的结论

4.3.1N、t空间的时问路径

4.3.2N、L空间的均衡点变化

4.4本章小结

5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的应用解释与预测中国和日本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1中国的银行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严重性事实与隐蔽性事实

5.1.1中国的银行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严重性事实

5.1.2中国的银行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隐蔽性事实

5.2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解释与预测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2.1中国银行体系脆弱度的测定

5.2.2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的分析结果解释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2.3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预测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3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解释与预测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3.1日本银行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扩张与具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事实

5.3.2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解释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3.3利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预测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4本章小结

6总结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1本书与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

6.2本书的学术贡献、政策建议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2.1本书的学术贡献

6.2.2政策建议

6.2.3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3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引入监管因素从行为博弈视角重新刻画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理。其将不良贷款视做一种“金融污染”,据此构建新的社会福利函数。并基于最优控制论角度求解银行不良贷款的鞍点均衡及路径。其结论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拓展和政策启示含义。  脆弱性(fragility)是fragile的名词形式,英文解释是easilydamagedorbroken,delicate,not,strongandhealthy,weak。在西方的文献里“金融脆弱性”一词一般使用:financialfragility。由Minsky,HymanP.(1964,1995)等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金融脆弱性一词的定义:金融业固有的高负债经营特征使金融业易受到监管的疏漏、道德风险、经济周期波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进而导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企业破产、物价飞涨或通货紧缩、失业等的一种性状。  银行不良贷款是产生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高不良资产对银行和经济有重要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自1980年以来在181个成员国中,有133个国家经历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占全部成员国的74%。发生金融问题的有108例,其中,由银行不良资产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41起,其中因金融不良资产引起的有24起,占59%。银行脆弱度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银行体系的脆弱度=(不良贷款一资本一贷款准备金)/总资产。  大量积聚的不良资产,成为银行经营与发展的沉重负担,影响银行功能的正常发挥,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同时,不良资产的存在和增加,又通过银行与企业,放大作用于整个国民经济,破坏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现有文献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没有弄清楚,所以弄清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银行监管、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想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出发,试图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且作出有创新的研究。  第一,国内外的文献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监管机制阐述不够,即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企业(以企业代表所有的借款人)的行为分析不够。我们将证明,假设国有商业银行将贷的一笔款已知是不良贷款,在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贷款,也可以选择不贷款,此时金融监管部门企图通过对商业银行罚款来降低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并不总是有效的。  第二,现有文献对“监管”一词的论述过于简单,“监管”一词应该包含对被监管者的行为参数的考查(要进一步分析行为参数的相互作用)。  第三,本书研究了企业(借款者)逃债概率对企业(借款者)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参数的边际值,即企业(借款者)逃债概率对企业(借款者)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参数的敏感度。  第四,本书研究了商业银行监督检查的概率对企业(借款者)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参数的边际值,即商业银行监督检查的概率对企业(借款者)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参数的敏感度。第五,本书研究了企业(借款者)与商业银行合作与不合作两种情况对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影响。比如:企业(借款者)与商业银行合作时,银行不良贷款更容易生成吗?企业(借款者)与商业银行不合作时,银行不良贷款不容易生成吗?答案是否定的。  第六,本书第一次提出银行不良贷款是一种“金融污染”,会对一个国家的福利产生负面的影响,本书设计了一个含有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的社会福利函数。  第七,现有文献没有从最优控制论的角度求出银行不良贷款的鞍点均衡值的变化轨迹。本书从最优控制论的角度研究银行不良贷款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求出银行不良贷款的鞍点均衡值与鞍径。  第八,本书从最优控制论的角度从假设开始演绎发现了哈密尔乘子(影子价格)是银行不良贷款的边际负效用的倍数,倍数是由参数决定的,因为在不同的模型中,影子价格的经济学意义是不一样的。  第九,本书从最优控制论的角度对中国与日本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金融脆弱性)予以解释与预测。  本书试图从理论上来回答上述问题。本书第3章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之第一至之第五;本书第4章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之第六、之第七、之第八;本书第5章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之第九。  本书由6章构成,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利用所能获得的文献对若干概念(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不良贷款与动态路径的概念等)进行了解释,并且对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紧迫性(选题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意义(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路径的意义)作了论述,有利于引起管理部门与学术界的进一步重视。  第2章系统地回顾了国外与国内有关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总结了国外与国内有关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发现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间的关系紧密。发现国内外的文献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微观机制阐述不够,即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企业(以企业代表所有的借款人)的行为分析不够。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优动态路径没有讨论,本书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第3章研究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第1节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与金融监管部门(如日本的大藏省)关于不良贷款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分析建立在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对企业的贷款为不良贷款是已知的假定上,且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的行为参数变化对他们效用的影响,进一步影响金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概率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逃避监督检查的概率的大小,从而影响到不良贷款的大小。第2节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分析建立在商业银行在贷款时并不准确知道是否是不良贷款,论述了第2节的论点(假说):之所以产生高比例银行不良贷款是因为商业银行经理在贷款前、贷款中与贷款后对企业的调查不严格,同时企业经理有逃债的动机。如果商业银行经理在贷款前、贷款中与贷款后对企业的调查十分严格,同时企业经理没有逃债的动机,就完全可以把不良贷款降低到自然率水平。综合第1节与第2节的结论,我们发现: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是委托人监督检查不严格和代理人(借款者)有逃债的动机造成的。  第4章从最优控制论出发,以总的贷款余额(L)为控制变量,以不良贷款(N)为状态变量,建立了一个含有不良贷款(N)与贷款余额(L)的效用函数和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关于不良贷款(N)的动态模型,然后分析了模型的动态路径,从假设开始演绎发现了哈密尔乘子(影子价格)是银行不良贷款的边际负效用的倍数,倍数是由参数决定的,因为在不同的模型中,影子价格的经济学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时发现存在鞍径与鞍点均衡。当参变量发生变化,鞍点发生变化,进一步会影响总的贷款余额(L)与不良贷款(N)。第4章证明了一个假说:均衡银行不良贷款是在宏观环境下由监管机制与微观经济因素决定的[尽管微观经济因素相同,但是如果宏观环境不同,会造成均衡的银行不良贷款(N)的不同。反之,尽管宏观环境相同,但是如果微观机制与微观经济因素不同,会造成均衡的银行不良贷款(N)的不同]。  第5章从中国和日本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严重性与隐蔽性事实出发,用第4章开发的模型对中国和日本高不良贷款比例进行了解释,同时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预测了在不同条件下中国和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以利用此模型解释与预测其他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  第6章对本书与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学术贡献、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了总结。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降低新增银行不良贷款的政策建议:  第一,因为推导出“假设国有商业银行将贷的一笔款已知是不良贷款,在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贷款,也可以选择不贷款,企图对商业银行违规行为罚款作为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的手段并不是总是有效的”论断,所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不仅要加强法制而且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要完善信贷市场体系,防止道德危害的产生。  第二,银行不良贷款是一种“金融污染”,会对一个国家的福利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不仅要从微观机制(比如加强监管与加强企业的投资决策研究)入手,而且还要从宏观政策入手,防止经济大幅波动,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内、对外都达到平衡,降低银行不良贷款这种“金融污染”,增进社会总福利。【作者简介】  曾诗鸿(曾用名:曾斌),男,师从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引进从事科研、教学与指导研究生工作,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顾问。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理论与市场、货币银行、金融工程与管理、公司治理等。200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开选拔,入选“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博士工作坊”,并且获得优秀论文奖,被答辩委员称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2004年,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工程奖;2005年,获得蒙代尔(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亲自颁发的“MundellHuangEconomicsPrize”奖杯、荣誉证书和奖金;2006年,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比外,通过全国公开选拔,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全额资助公派美国访问学者资格证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金融脆弱性理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获奖作品丛书
9787504950376
如需购买下载《金融脆弱性理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金融脆弱性理论是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09.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30.51 的主题关于 银行信用-信贷监督-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