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

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

魏世梅, 贺利平,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书籍简介:

儒家博大精神的伦理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基本内涵主要有仁爱观、中和、中庸观、义利观、诚信观、德治思想,天人合一观和人口观等,对这些观念必须进行辨证的思考,既要看到它们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应看到它们的历史局限性。结合新的时代,必须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转换:把儒家的仁爱观转换为现代的以人为本;把儒家的中庸观转换为现代的公平正义;实现儒家义利观向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升华;实现儒家诚信观向现代诚信友爱的转化;由儒家的德治思想转向现代的民主法制、德法兼治;把儒家的天人合一观转换为现代的人天和谐新理念。

作者介绍:

魏世梅,女,1965年生,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执法用法全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用法全书》(各50000字),在《社会主义研究》、《理论导

书籍目录:

序言上篇 儒家和谐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章 儒家的仁爱观  第一节 孔子的“仁爱”观   一 “仁者爱人”    二 “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孟子的“仁民爱物”和“仁政”思想   一 孟子仁爱观的性善论基础   二 “仁民而爱物   三 “仁政”思想  第三节 荀子的“行礼为仁   一 荀子“礼”的“人性恶”理论基础   二 荀子的礼治思想   三 荀子“礼”的本质在于“等差有序   四 行礼为仁,仁本礼末

序言上篇 儒家和谐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章 儒家的仁爱观  第一节 孔子的“仁爱”观   一 “仁者爱人”    二 “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孟子的“仁民爱物”和“仁政”思想   一 孟子仁爱观的性善论基础   二 “仁民而爱物   三 “仁政”思想  第三节 荀子的“行礼为仁   一 荀子“礼”的“人性恶”理论基础   二 荀子的礼治思想   三 荀子“礼”的本质在于“等差有序   四 行礼为仁,仁本礼末  第四节 汉代及以后儒者对仁爱观的继承和改造   一 陆贾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先驱   二 董仲舒对孔孟之“仁”的继承和改造   三 汉代以后儒者对仁爱观的发展 第二章 儒家的“中和”思想  第一节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价值原则   二 中和在儒学中兼有世界观的意义   三 中和又是儒家的方法论  第二节 儒家“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   一 儒家“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 儒家“中和”观的文化意蕴及特征 第三章 儒家的义利观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一 孔子提倡“先义后利”、“见利思义”    二 孔子、孟子提倡舍生取义   三 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演变一 以董仲舒为代表,儒家义利观发生了第一次蜕变   二 宋代儒家义利观发生的第二次蜕变:宋明理学对儒家义利观的扭曲   三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第四章 儒家的诚信观  第一节 儒家诚信之“诚  第二节 儒家诚信之“信  第三节 儒家的诚信观 第五章 儒家的“中庸观  第一节 对孔子“中庸”基本内涵的误解  第二节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孔子“中庸”的“中”的含义   二 孔子“中庸”的“庸”的含义   三 孔子“中庸”含义的准确定位 第六章 儒家的“德治”思想  第一节 孔子“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   一 以“礼”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二 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三 重“人治”,轻“法治”,主张贤人治国   四 视民为本,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  第二节 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一 “以义正我”、“以仁安人”    二 施“教化”,守“等级 第七章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  第一节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发展   一 儒家“天人合一”之天   二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三重意蕴   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政治管理之策   二 “天人合一”是理想的生存状态   三 “天人合一”是超拔的道德境界和高远的审美境界 第八章 儒家的人口思想  第一节 儒家多子多福、早婚早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儒家人口思想略述   一 儒家以“仁“作为其人口思想的核心   二 儒家以“足”作为其人口数量的主张   三 儒家以“教”作为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四 儒家以“孝”作为维护亲属因缘的纽带   五 儒家以“心”“德”作为划分人口结构的标准中篇 儒家和谐观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一章 儒家“仁爱”观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一节 儒家“仁爱”观的历史局限性   一 儒家“仁爱”观的不平等性   二 儒家“仁爱”观的虚幻性  第二节 儒家“仁爱”观的现代价值   一 儒家“仁爱”观中几种仍须弘扬的宝贵精神   二 儒家“仁爱”观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儒家中庸观的历史局限和中和观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 儒家中庸思想只是一种相对“平等”,其中包含着最大的“不平等” …… 第三章 儒家义利观的消极影响和现代价值 第四章 儒家诚信观的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五章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六章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局限和现代价值 第七章 儒家人口思想之辩证观下篇 儒家和谐论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建构 第一章 把儒家的仁爱观转化为现代的以人为本 第二章 把儒家的义利观升华为新型的社会主义 第三章 把儒家诚信观转换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 第四章 扬弃儒家的中庸思想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五章 完善儒家的德治思想,构建和谐道德

内容摘要:

本书在对儒家和谐观念进行较为深入分析之基础上,挖掘出了其现代价值和历史局限性,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提出对儒家和谐观进行现代转换。经过现代转换和辩证扬弃的儒家和谐观如仁爱观、中和观、义利观、诚信观、天人合一观等对我国今天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80716
如需购买下载《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儒家和谐观的转换与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09.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05 的主题关于 儒家-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