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5.0
本书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现下乡(回乡)知青,到“文革”初期出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
第一章 第一个回合 一 从头说起 二 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三 榜样的力量 四 一条可行的道路第二章 向荒地进军 一 对苏联“共青团城”的向往 二 “北京庄”和“共青社” 三 随移民大潮迁往边疆的青年垦荒队员们 四 经验和教训第三章 不平常的夏天 一 年的升学就业形势 二 城市中的待业青年 三 统筹兼顾的原则 四 社会的反响
第一章 第一个回合 一 从头说起 二 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三 榜样的力量 四 一条可行的道路第二章 向荒地进军 一 对苏联“共青团城”的向往 二 “北京庄”和“共青社” 三 随移民大潮迁往边疆的青年垦荒队员们 四 经验和教训第三章 不平常的夏天 一 年的升学就业形势 二 城市中的待业青年 三 统筹兼顾的原则 四 社会的反响 五 改造的历程第四章 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 一 先行者 二 “摸着石头过河” 三 下乡以后 四 创办青年农场 五 回乡的知识青年们 六 “大跃进”前夕第五章 难忘一九五八 一 把边疆建设成美丽的花园 二 各地垦殖场的知识青年 三 半工(农)半读,培育共产主义新人第六章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一 城市精简人口 二 邢燕子,好榜样 三 城市知识青年的精简下乡 四 到国营农场去 五 江西共大与青年农业生产建设队 六 问题和特点第七章 到农村去安家落户 — 年的安置规划 二 决策出台前的探索 三 教训和经验 四 动员和安置模式的正式形成 五 从集体插队到“集体户” 六 为农村基层组织树立的典型第八章 知青群体的形成 一 先进典型与先进知青代表会议 二 青春无悔 三 城市知识青年队伍的构成 四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第九章 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 一 谁改造谁? 二 靠什么来保护自己? 三 回乡知青的处境第十章 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 一 “两种教育制度” 二 有了准备再下乡 三 当农民以后 四 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五 军垦战歌第十一章 第一次返城风 一 余波 二 返城风潮 三 反对经济主义 四 “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五 返城风的平息 六 先驱者第十二章 从红卫兵到知青 一 十七年的教育 二 真诚的探索者 三 从天安门起步 四 吹响上山下乡运动的号角 五 最初的实践 六 殊途同归附录再版后记
本书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本书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并在60年代初掀起初澜、“文化大革命”期间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青年蹉跎与奋进的身影,而且集中反映出共和国曲折发展的足迹。随着“文革”的结束,它早已成为往事,但它留下的历史震荡不有完全消失,而人们对它的认真审省,还刚刚开始……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知青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1707833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知青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90 | 印数 | 8000 |
中国知青史是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52 的主题关于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史料-中国-1953~1968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