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色

中国人本色

(美) 何天爵, 著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译自19世纪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据在中国的十六年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成的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中国行星系

第二章中国的政府

第三章语言文字

第四章家庭生活

第五章社会生活

第六章宗教

第七章迷信

第八章辫子的故事

第九章司法制度

第十章官与民

第十一章教育与文学

第十二章礼仪风俗

第十三章商人与商计

第十四章贫困阶层

第十五章财政体系

译后记

前言

有位老太太,独自一人住在格林山脉(theGreenMountains)深处,方圆数英里内不见邻里。夏日的一天,有个陌生人来到她门前,想讨杯水喝。老太太问他打哪来,他说自己住在波士顿。她吃惊地叫起来:“天哪,你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该会多么孤独啊!”在老人家的概念中,波士顿是一个单调、偏僻的地点,全宇宙的中心就在她所居住的历经气候变迁的小木屋里。

其实世上的人都和这位老太太一样。

和她一样,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其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而全然不管这些标准和模式是否专横独断,是否幼稚可笑,是否建立在极其狭隘的个人背景之上。

千百万中国人毫无思想的、完全机械的夏天脱下冬衣,冬天换去夏衣的行为,或者在皇帝的意志下所有人必须在固定的某一天换装。[这里指的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每年颁布历法,通行全国和周边的藩属国,要求所有人耕作起居以之为标准的做法译者。]我们不仅觉得可笑,甚至有人为此嘲笑奚落他们。然而在美国和欧洲,成千上万最有修养和最优雅的淑女与贵妇也在那些不近人性的时尚的驱使下,盲目地复制那些奇装异服,盲目地消费。这两种行为之间有区别吗?有所谓的明智之分吗?让我们看看那些奇怪的服装。这些畸形的样式完全破坏了女性的天然美感。这两种做法:中国人是在皇帝的命令下,按照气候变化的规律,在特定的时间里更换自己的衣物;而西方两大洲一半的人口则违背他们的个人品位和美感,接受也许起源于巴黎或伦敦的贫民窟的稀奇古怪的服饰,到底是谁更明智,谁不明智?

我们有必要多一些对外部的了解,少一些狭隘短浅、闭门造车的评论。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以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自己。情况会好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以更高的层次,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和他人,如果我们可以用更理想的、标准的人的标准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情况就会更好。更宽广的视角不但能使我们的结论更为精确,更加合理,还有更为深远重要的价值。这样做能使人们更加宽容、友爱、和睦相待,信任人们团结、高贵的本质。遗憾的是,现在远远不是如此。

轻易指责中国人远比真正理解他们要困难得多。中西方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很少,非常短暂。我们的信息建立在主观想象之上多于事实,因此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模式的曲解和误会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人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民族。现实生活比人们的想象更加神奇,对于汉民族的子孙来说也是如此。真诚的研究者更关注于中国人那固定的,凝聚不变的特性,而不是弯曲漫画的中国人和大众所熟悉的那些中国人特性。

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辩论,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的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笔者曾经在中国居留多年,和中华帝国各地、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紧密的接触,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在,我尝试将自己在中华帝国的感受写出来。我努力描述并解释这个民族生活中的突出特性,论述为什么很多西方人感受突兀的、难以接受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却是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全书建立在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我希望能够浮光掠影地向读者描绘真正的中国人。

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希望能够使我的作品能够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更易于理解。每一个事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带任何着色和夸张。如果必要的话,我可以给出每一件事例的地点、时间和相关人物的姓名。同样的,书中的插图都完全忠实于事物的原貌,除了照片冲洗的因素外,没有做任何的处理。

中国人身上有缺点不足的地方,有一些怪癖,更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在岁月流动中,它们被年轻的一代牢牢继承下去。变化非常缓慢。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中国必将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谁不深信这一点,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

纽约,1895年1月1日

后记

我们两位译者首先要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我们的专业分别是外交学和英语,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分别倾向于外交史和翻译理论与实践这两个方向。本书为我们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为长期居留中国的早期美国外交官,何天爵以自己敏锐的感触和全面的分析向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晚清社会和近代中国人。在书中,既有恭亲王、李鸿章这样的朝廷重臣,也有京郊的和尚、美国使馆前的修-鞋匠这样的底层百姓;既记述了鸦片战争、幼童留洋这样的近代历史中的大事,也将自己在西北的游历、外国使馆的开销等琐事娓娓道来。何天爵显然是一位交游广阔、平易近人、观察深入的外交官。阅历的积淀和独特的思考使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有了真正的理解。在他眼中,中国人谨慎务实,生活艰忍,值得同情。每一个中国人都被牢牢地编织人中国社会这张巨大的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兢兢业业地生活;所有人构成的晚清社会保守僵化,缺乏生机。这张网是如此之强,以至于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不坏。即使我们现代人看来,书中依然有着许多闪光的观点,看到现代社会和中国人的点滴身影。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会心的微笑,那么你的感受是与我们译者相同的。

复旦大学何爱国博士对本书的内容和观点作过详细深刻的评论。我们在此就不对译文本身做过多的评论了。我们认为,何天爵身上体现出的站在事实基础上说话的姿态是可贵的。全书是他几十年在华生活与工作积淀的宣示。调查才有发言权。中西方之间、中西文化之问的生疏和误解需要通过交流、增进了解来解决。何天爵开宗明义:“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其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拉大彼此距离,加深误解。交流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没有相互交流是万万不能的。从这一角度看,全书不仅是何天爵在华生涯的回顾和对晚清社会与中国人的全景展示,也是早期美国外交官提倡交流、呼吁了解、沟通中西的努力。

考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存在两条思路。一条是机械地从西方立场出来,希望中国完全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文化观,在东方建设西方物质、制度和文化。第二条思路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尽力将西方的基督教、社会制度和文化介绍到中国来,增进交流,共同发展。利玛窦、李提摩太等人就代表着后一条思路。历史积淀、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前一条思路是不可行的。历史也证明后一条思路的实践更为成功。何天爵无疑是后一类务实而有远见的西方人中的一位。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太平洋岸最伟大国家的交往历史悠久。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CHINAQUEEN)开启了中美双边关系的大门。船上有一位曾受到华盛顿总统嘉奖的退伍士兵SainuelShaw(清朝人称他为山茂召)。他是“中国皇后”号的货物管理员。1784年,29岁的山茂召随船到达澳门,开始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山茂召之后成为了第一任美国驻广州领事。在山茂召之后的美国驻华外交官中,何天爵显然不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作品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但何天爵在美国外交界深刻认识中国、考察中国人心理、实事求是的外交官排名中肯定名列前茅。现代的中西交流更加需要何天爵这样集有心人、观察家、外交官于一身的“中国通”。他的著作是美国外交官中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最全面、最深刻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价值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111年前,何天爵就指出:“中国人身上有缺点、不足的地方,有一些怪癖,更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在岁月流动中,它们被年轻的一代牢牢继承下去。变化非常缓慢。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中国必将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谁不深信这一点,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他的预言现在正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作者依然是站在西方的立场,尤其是美国的立场,从西方人角度来观察思考中国的。书中的许多观察和理解依然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同意何天爵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许多误解和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加了注释。同时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鉴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阅读了鞠方安的首译本《真正的中国佬》,多受启发。首译本曾作为黄兴涛、杨念群主编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著译丛,由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出版。尽管在越来越多的外交史文献中提到何天爵,但是国内还没有何天爵的专著出版,译作也仅上述一本。最后,我要感谢本次重新出版本书的聚石文华图书公司,感谢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的幕后付出是译书出版的保障。张程唐琳娜2010年2月26日于朝阳公寓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公版本,是十九世纪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根据他本人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写成的,是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的生动画卷,其内容涉及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中国人特质的揭示,对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辩护,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的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每一个事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带任何粉饰和夸张。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至今有哪些改变?  在本书中,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何天爵是个幽默的绅士,更是“中国通”,对中国人的算计,中庸乃至中国商人的种种伎俩都做了精辟的分析。  这是一位美国外交官在华十多年的亲历感受,这是一本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晚清社会观察,这是一面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的镜子,这更是一个能让中国读者发出会心微笑的文本。【作者简介】  何天爵(ChesterHolcombe,1844-1912),美国传教士,外交官,原名切斯特.何尔康比,何天爵是他的中文名。他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教会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先后任美国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使等职。曾参与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还参与了1882年美国和朝鲜签订条约。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期间曾接待陪同,在处理美国侨民在华经济纠纷和教案方面不遗余力。1885年回美国。1895年出版其颇具影响的《中国人本色》(TheRealChinaman)一书。另撰有《TheChineseArmyandNavyinTheRealChineseQuestion》等作品。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人本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40748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人本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大众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人本色是大众文艺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55.2 的主题关于 民族精神-研究-中国 ,民族心理-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