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8.0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汶川大地震发生起捐款捐物、创办帐篷小学、进村入户慰问灾民的志愿者经历。
自序
上篇灾区的呼唤
第一章电波急救夜奔都江堰
第二章情急青川惊险帐篷厂
第三章心系学子泪洒朝天中学
第四章悲情映秀爱在漩口中学
中篇情感的互动
第五章驻扎克枯大寺村寨联欢
第六章日出朝霞帐篷小学情缘
第七章激情聆听军民鱼水情深
第八章夜唱羌歌汶川记忆永恒
下篇历史的回声
第九章废墟沉默天灾无情人有情
第十章诠释羌寨走近古老村落
第十一章几度来回更像大山游子
后记
附录
前言
拿着李卓的书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场大灾难,又回想起在灾区军民并肩战斗的日日夜夜……
我带着部队第一批进入震中后,立即展开救援行动,随后,大批部队和志愿者也进入到了汶川,李卓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映秀镇后,她与其他志愿者一道随着部队行动,由于是女孩子,在震中极其有限的保障条件下,她也就成了我们的兵,我们橄榄绿的队伍中也就多了一位穿迷彩不戴警衔的“女兵”。只有20多岁的她,与我们的战士一道,搬运物资、发放物品,在帐篷学校给灾区孩子上课,进村入户对痛失家园的人进行心灵抚慰及无私资助……三个月时间,她先后与部队通信女兵、医疗救护队的护士吃住在一块,在官兵的眼中,她就是一名坚强的战士,与我们的区别仅仅是没戴警衔。这正印证了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只要穿上迷彩服,就能成为真正的战士;另一句是:战场上只有战士,没有性别。
古话说得好:多难兴邦。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在惊心动魄的救灾行动中,世界的目光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见证了世界上最大执政党应对巨大灾害表现出的杰出凝聚力、号召力和组织指挥能力;世界目光还认识了抗震救灾的14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事实证明这支人民军队当之无愧是国家的柱石和民族的脊梁,能随时随地经受考验完成任务;世界的目光更认识了中国的青年一代,在幸福里长成的“80”后、“90”后们,投身灾区无私奉献的李卓和她的同龄人、战友们和志愿者们,让国人、让世界刮目相看。面对从地壳深处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国的青年人也爆发出空前的力量,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积极投身、热情参与救灾行动,成为抗震救灾中的一支生力军。有伟人说过:谁拥有了青年,谁就拥有了未来。就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的青年人学会了责任、学会了感动、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付出、学会了大爱、学会了思考,实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时代之幸。
李卓的这本书,是一个志愿者真真切切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青年人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的精神张扬。记录表示我们不会忘却,回忆代表我们正在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不屈的精神、自强的精神才能生生不息、手手相传,这也正是这个古老民族实现新的伟大复兴的凝聚所在、希望所在、力量所在。
是为序。
王毅
2009年2月于香格里拉
后记
一
2008年即将过去了
我曾计划在年初去一趟西藏,看一看美丽的布达拉宫,走一走茫茫的转经路。我喜欢的一首乐曲叫《西藏的月》,玄幻的音乐背景暗涌着一股沧桑而悠远的力量;凄婉的二胡声从后面渐渐靠近,恍如迷离的月光弥漫在西藏的夜空。我想,西藏的月一定散发着孤独幽远而神秘圣洁的气息,它挂在高原雪域的上空,引起人无尽的遐思和怀想。那是一片广袤而虔诚的大地,有人用身体丈量着家乡与圣地之间的距离,空气里响彻转经筒清脆的声音。
但是,对我来说,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我没能如愿到拉萨。但却因为留在老家四川,才使我“有幸”在这里和我的同胞们一起经历了那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也才使我有机会为这一片受难的大地奉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也因此使我有所获得,有所领悟自己经历的,或许正是另一种用身体丈量家乡与圣地距离的过程。
二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简单加上我的故事的续集:我第三次返回汶川的一些经历。
因大地震后校舍严重毁坏,经相关部门安排,汶川县克枯乡中心小学已确定在8月11日将全体学生转移到外地复学;而驻扎于灾区汶川县的武警8740部队和铁军部队也接到上级命令将在大地震后的第3个月8月12日撤离汶川。为了送我的帐篷小学全体学生离开克枯乡,我放弃了在北京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机会,于8月7日再次返回克枯乡。帐篷小学和仙踪林我居住的帐篷已被拆除。看着空荡荡的菜地和果树林,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我竟有一种凄怆的感觉。
汶川县委宣传部部长吴开明曾代表县政府表示希望我能继续留下并且保障我的基本生活。但我也很认真地想过离开或留下的问题。留下来一直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确实不大现实,大地震给灾民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并非一时可以解决,也不是单凭个人力量就可以面对;学生们和部队走后,我留下来很可能给这里的乡亲们添麻烦。所以我决定8月12日与部队一起撤离汶川。俗话说,日久生情,我在这里呆了这么长时间,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从内心里希望我留下,但大家也都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要走的最终要走,离别已无可避免。我也很清楚,这次的离开与前两次不同,什么时候再回来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想抓紧时间,在最后离开前再为这里的老百姓尽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截选自后记
本书作者2009年被汶川县人民政府授予汶川县“荣誉市民”称号。本书记录的是作为一个志愿者的作者在四川灾区时真真切切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青年人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的精神张扬。记录表示我们不会忘却,回忆代表我们正在思考。 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三个月的志愿者生涯。她创办第一座帐篷小学,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她进村八户,尽绵薄之力抚慰受伤的心灵……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自己在灾区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告诉你最真实的灾区和许多感人的故事。【作者简介】 四川成都人,公司管理人。我的座右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以来内心都怀有一份慈悲感和责任感,在独善自身的同时更希望能以有限的生命兼济天下。一直坚守善始善终的做事原则,用认真谨慎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喜欢旅游,喜欢音乐和唱歌,我总相信,清新的世界带来从容的心情,跳跃的音符带来灵动的思维;喜欢阅读,希望从浮躁的世界中沉静下来,在字里行间思考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点点滴滴。因为相信生活如一场灿烂的烟花晚会,美丽在不断流变。没有永恒也没有承诺;所以相信生命是一座人性的花园,一花一草都得靠自己亲手栽种,用自己的力量和爱心去培育美丽的明天。较少涉及文学创作,但一直希望能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以心作笔,以脚印作字,以万物景象为图,勾勒出人生最深刻的一段故事。将这本书寄放在时间的邮箱里,寄给自己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看,也寄给许多年之后的自己看。年华飞度。容颜易老,这段曾经用心写下的文字或许可以寄存一份回忆,带给多年后的自己一份意外的幸福。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国难时我当了志愿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4463845 《国难时我当了志愿者》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