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

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

李刚,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讲述了清末新政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新政事件的整个过程,并探讨了新政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介绍:

李刚,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师从著名世界经济史专家杨栋梁、中日关系学者宋志勇。出版《犁与刀——百年中日问题忧思录》,发表《“琉球交涉”期间中日外交策略考》、《清末宪政改革中的日本因素》、《中日传统复仇文化比较》等多篇专业论文;长期受聘为《大生》杂志特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901·顽固派退出政权核心 从玛噶尔尼到《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的失控第二章 黄沙渐没中堂墓:一个时代在结束 最后的出场 李鸿章其人 “洋务运动”的历史性终结第三章 “新政”上谕:“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 命脉” 她比康有为走出更远 慈禧太后的“政见”第四章 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张之洞的崛起历程 “会奏三折”足使他名垂千秋第五章 袁世凯:从朝鲜监国到政坛巨子

第一章 1901·顽固派退出政权核心 从玛噶尔尼到《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的失控第二章 黄沙渐没中堂墓:一个时代在结束 最后的出场 李鸿章其人 “洋务运动”的历史性终结第三章 “新政”上谕:“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 命脉” 她比康有为走出更远 慈禧太后的“政见”第四章 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张之洞的崛起历程 “会奏三折”足使他名垂千秋第五章 袁世凯:从朝鲜监国到政坛巨子 豫中豪门走出来的北洋大臣 新政初期的变法举措 他萌生了立宪的愿望第六章 1906五大臣出洋考察终成行 政治考察前的国内外大背景 出洋考察对宪政改革的推动作用第七章 立宪上谕在争论中出笼 激烈的廷辩 哪些人在推动改革? 立宪上谕引发新一轮纷争第八章 党争纷扰中的官制改革 “责任内阁制”遭遇挫折 没有最终的赢家第九章 聚焦北京:立宪应否预备? “九年预备立宪”:一个激进的改革方案 九年里都需要做什么?第十章 1908·皇族少壮派与地方权臣在角逐 摄政王塑造自己的改革形象 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纷争的背后第十一章 议员们在行动 摄政王向议员们做出让步 立宪派缘何更激进?第十二章 爆发“新政综合症” 危机与契机依然共存 民情是把双刃剑第十三章 “铁路国有”引发全面危机 经济纠纷升级为政治冲突 “新政”没过“保路”关第十四章 辛亥年还发生了什么? 两任内阁与一部宪法的出台 大厦瞬间倾塌

内容摘要:

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穷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同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无论其理念是狭隘还是崇高,都希望运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改变中国现状,把中华民族从西方列强的炮舰锁链和经济掠夺中解脱出来。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特别是在帝国最后十年(1910-1911年)的新政改革,兴学堂、废科举、遣留学、练新军、改官制、办实业,其变革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经济、法制、军事、政体等,其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的戊戍变法……本书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编辑推荐:

要寻找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不能仅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更重要的“转型时代”。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掠夺,致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惨境;但是,西方势力的介入也为中国社会的再一次更新提供了契机,中国在危机之中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清帝国最后十年,清廷提出新政方案,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确定“工商立国”方针、自开商埠、鼓励民族商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博览会;修改刑律,添补民法、诉讼法,建立各级审判机构,着手推行行政与司法国家准议会机构和地方准议会机构,筹建责任内阁,等等。这些经济和政治名词在今人看来是那么的熟悉,但相信这些诉求发生在晚清最后十年的国人却是凤毛麟角……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1707383
如需购买下载《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当代中国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是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08.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91.2 的主题关于 政治改革-研究-中国-清后期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