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本书是刘铁芳教授关于教育的精彩演讲结集。这些演讲深受教师和校长欢迎。本书适合于教师、校长培训用,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较好读物。
第一讲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
第二讲培育健全的儿童文化:当代教育的文化使命
第三讲教育如何回应当代人的存在危机
第四讲教育何以关注人事、人心、人文
第五讲人文教化:必要与可能
第六讲教育启蒙与教师专业意识的自主发展
第七讲教育叙事: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第八讲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
后记散步的教育哲学
前言
我曾经一度以教育回归生活作为自己教育思考的主题,2000年以来,我对教育的思考逐渐开始转向。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在我们这样的土壤中,在我们周遭的生活已经足够庸俗的时代,仅仅提教育回归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回归生活之后的问题,正如当年的鲁迅,在论及娜拉出走的时候,更关注娜拉走后怎么办。如果娜拉不能自己解决走后怎么办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回复从前,或者比从前更糟。
我们今天的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变得平庸,一种近乎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弥漫其中,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确乎遭遇着一种人文生态的危机。教育的根本乃是以文化人,教育走向生活之后,更应该从生活走向一种健全的人文之路。本书涉及的主题词教育与尊严、幸福、儿童、文化、生命、虚无、教养、启蒙、叙事、乡村,都是我对当前教育人文生态问题的思考与应答。
在与我的中小学教师朋友们的交流中,我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描述的是一幅很美好的图景,但现实中是做不到的,那有什么用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无力回答。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把一份珍贵的理想主义情怀留在个人的心中,用语言来建构理想的教育。
我在《散步的教育哲学》中写到:“教育中的理想主义说白了就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坚持理想,不向现实妥协,也不试图简单地改变现实,而是寻求从人的改变出发,水滴石穿,一点一滴地改进教育现实,这实际上是一种鲁迅先生所说的‘韧性的战斗’。”我相信这种韧性的坚持。
我本不擅言辞,自知并不足以将现场讲演公之于众。名为讲演录,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不过是以我为数不多的几次讲演与几次跟学生上课的课堂记录为初稿,仔细加工而成,以感谢那些长期关心、支持我的朋友。
刘铁芳2007.11.14
后记
“散步的教育哲学”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散步”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哲学意味,从散步之中来领略教育的真谛;一是“散步”作为一个形容词,散步的教育哲学指涉一种诗化的、不直接指向行动的教育哲学。前面一层意思表示的是我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在散步之中去思考教育之真;后面一层意思传达我对教育哲学的追求,追求把教育哲学的思考放在一个边缘的、审美的位置,而不是急于改变他人、改善教育实践的理论姿态。不求改变世界,不求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求改变自我。
散步的人生路我是在乡间长大的,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开始我散步的人生。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个奖,学校敲锣打鼓把我送回家,爷爷奶奶都到村口来迎接。从此,周围乡亲都知道我是个很会读书的伢子,我于是在乡亲们的赞誉声中成长。但我父亲一直教我谦虚好学,我的性格也比较内敛,由此而形成我生命的基本姿态,心中总有一种美好的想象,但又不善于表现自己,不大善于与人交流,这种自幼形成的生命特征往往是影响至深的。
到今天也一样,每每开会发言讨论,我都要等到最后才说几句。一个人,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说的话只能是你生命姿态的一种表达。
从小就在乡间地头、山间小道上游走,只是那时候不叫散步,只能算是玩。一到集体劳动的间隙,一群同伴就到处去玩,在充满野趣的乡间生活中获得了生命最初的游戏与自由的精神滋养。真正开始散步是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的三年,几乎学校周边的大街小巷,特别是不远处的梓山湖水库,是我们三四个好友散步的好去处,我还记得一起散步的两个同学的名字,一个叫张卫,一个叫吴汉军。今日,那片区域已经快速卷入现代化的开发建设之中,水库成了省里唯一的一家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的用地。可惜,也可喜。不管怎样,我已经远离了那片土地,毕业二十年了,再也没有见过那熟悉的青山碧水了。
教育的诗情守望散步者的姿态意味着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现实教育行动的局限,意识到心中那份美好的教育想象是不可能被简单地搬到现实之中的,甚至心中理想的教育是不可能在现实中见到的一能见到的,不是理想一因而对这份梦想充满敬畏地守护,对教育梦想的守护意味着要守住它的边界,只能让它更多地留在心中,而不是简单地推向实际,以免构成对现实的强力冲击,因为我们实际上很难保证我们心中那份教育的理想在现实中的周延性。花虽然好,但如果错置了地方,也可能会变得丑陋。
所谓诗化的教育哲学正是对现实教育行动保持必要的距离,对教育心怀一种充满敬畏的静观,期待用心灵来守望教育的真谛,而不是把教育的真理握在手中;就是要在迷离变幻的现象世界之中,把握理念世界之中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原型永远是高于现实的,我们需要保持理想对于当下现实而言缺席的权利,在追问理想的过程中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今天肉身周遭的世界可谓扑朔迷离,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在变幻的现实世界中守住一份心中朴素而高洁的理想。把美好的教育理想留在心中,这既是对现实的保护,同样是对理想本身的保护。教育中的理想主义说白了就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坚持理想,不向现实妥协,也不试图简单地改变现实,而是寻求从人的改变出发,水滴石穿,一点一滴地改进教育现实,这实际上是一种鲁迅先生所说的“韧性的战斗”。在今天,一个人要有点理想主义情怀,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散步的姿态并不等于逍遥的姿态,无视人间疾苦,恰恰唯有在散步中,人世间的苦难越过我们日常生活的遮蔽清晰地到来,成为我们不断反思的基础。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我们用生命去体验、发现我们周遭的世界,在对周遭世界的思考中去追思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究竟期待教育何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思考深深地扎根在现实的世界之中。不仅如此,教育思考需要植根于人类文化精神的基础。教育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因为教育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这个世界的问题没有比人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教育哲学思考需要塌实的文化积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的文化,文化就是教育的内容,要提升我们文化的层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思考,乃是一种文化的与生命的事业。
刘再复曾在《红楼梦悟》中这样说:“心灵,想象力,文采(审美形式),此三者是文学最根本的要素。”教育哲学的思考所需要的同样不只是逻辑与思辨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心灵,是以心灵为基础的思辨。敏悟的心灵,思维的穿透力,清晰与文采,是我所欣赏的教育思考与言说的基本要素。刘再复说:“文学不是头脑的事业,而是性情的事业与心灵的事业,必须用眼泪与生命参与这一事业。”教育学毕竟不同于文学,文学以审美为基础,但教育学却需要以文学为基础,文学滋养教育学的生命的底蕴。在这个意义上,我所期待的教育学就是头脑加上性情与心灵,教育学是头脑、眼泪与生命共同参与的事业。头脑让我们保持一种理智的清明;眼泪让我们对人世饱含深情,让我们的心灵永远靠近人性幽微的深处;生命让我们保持存在的温度,保持对人性卓越的永久期待。
我们今天的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变得平庸,一种近乎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弥漫其中,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确乎遭遇着一种人文生态的危机。教育的根本乃是以文化人,教育走向生活之后,更应该从生活走向一种健全的人文之路。本书涉及的主题词教育与尊严、幸福、儿童、文化、生命、虚无、教养、启蒙、叙事、乡村,都是作者对当前教育人文生态问题的思考与应答。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眼睛深深地系于这个世界之上的某个地方。 他们关心这个世界背后的事情胜过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注。他们深信。这个世界之上的许多事情。其实比我们肉眼周遭的任何事情都更重要。更基本。他们孜孜于另一个世界的真理。却把深深的爱全部地留在这个世界之中。 给教育一点形上关怀就是要敞开我们日常教育生活通向教育本真的窗口,给我们的心在坚硬的教育现实之中,打开一扇温暖的教育形上之窗,在那里,我们找到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那就是生命的尊严与幸福。【作者简介】 刘铁芳,1969年生,湖南桃江人,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两课”重点学科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在《读书》、《书屋》、《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有《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大夏书系 | ||
9787561756003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