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19.8
本书是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直击人心隐秘处无限丰富与斑斓的国际畅销书。苏尔坦是喀布尔的一个书商,二十多年来,他为阿富汗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可是命运总是同他作对,先是苏联支持的人焚烧了他的书籍,接着是圣战者组织肆无忌惮的掠夺与抢劫,最后是塔利班将所有的一切全都付之一炬。他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又一个的独裁者竭尽全力摧毁他珍爱的文化和艺术,他如履薄冰地守护着一切,在绝望里,在悲伤里。“9·11”事件后,随着西方人的大量拥入,苏尔坦的生意有了前所未有的转机,但是以往数十年留存下来的种种弊端,依然如挥之不去的阴影一般笼罩在人们的心头。作品以塔利班垮台后的第一个春天为切入点,以苏尔坦一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为辐射点展开叙述,将阿富汗近几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变迁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并从中折射出饱经战乱的阿富汗人民渴望和平建设和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本书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描写细腻,寓意深远。在整个北欧地区,它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在英国,它名列2004年引进版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它也都打入了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目前本书全球销量已超过200万册,版权转授近40个国家。
>>> 《今日美国》2006年度好书 :不存在的女儿"前言
第一章神秘的求婚者
第二章书商的光荣与梦想
第三章一切都由安拉裁决
第四章自杀与哀歌
第五章一波三折的商务之旅
第六章你会让我生气吗?
第七章―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第八章三张被布卡吞没的脸
第九章―个蹩脚的三等婚礼
第十章三代同堂的一家之主
第十一章阳光少女的诱惑
第十二章阿里的召唤
第十三章未曾谋面的阳光
第十四章无法跨越的半小时
第十五章真主是永生的
第十六章小卖部就是最好的学校
第十七章成就事业不能心软
第十八章我的母亲“奥萨马”
第十九章一颗破碎的心
尾声一00一年十一月,当我到达喀布尔时,苏尔坦.汗是我遇到的第一批人之一,我和北方联盟的突击队一起待了六个星期――在靠近塔吉克斯坦边界的沙漠中,在兴都库什山脉间,在潘杰希尔山谷里,在喀布尔以北的悬崖绝壁上。紧随他们对塔利班发动攻势的步伐,我睡过石头地,住过小土屋,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搭乘货车、军用车,还骑过马,也步行过。塔利班垮台以后,我和北方联盟一起开进喀布尔。在一家书店里,我碰巧遇到了这位举止优雅、头发花白的人。在枪林弹雨和乱石间度过了几个星期,整天谈论的是战略战术和军事进攻,现在却翻着一页页的书籍,高谈阔论历史和文化,的确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苏尔坦的书架上摆满了多种语言的书籍,有诗集、阿富汗民间传说、历史书、小说。他是个很好的推销员,第一次从他的书店离开时,我买了七本书。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时常光顾他的书店,随便翻一翻书,饶有兴趣地同这位有趣的书商聊一聊。尽管阿富汗总是不断令他感到失望,但他依然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首先是苏联支持的共产党入焚烧了我的书籍,接着是圣战者组织肆无忌惮地掠夺与抢劫,最后是塔利班将所有的一切全都付之一炬。”他告诉我。我花了许多个小时聆听这位书商讲述的故事,他讲起他是如何应对不同政权及其检查人员的,如何仅凭一己之力与警察展开周旋,要么把书藏起来,要么把它们寄放到别处――最后怎样因此而入狱。他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又一个的独裁者竭尽全力摧毁他的国家的文化艺术,他却想方设法拯救它们。从他的谈话中,我深深地意识到,他本身就是阿富汗文化史的一个生动写照:一本有着两条腿的历史书。有一天他邀请我去他们家共进晚餐,他的家人――他的一个妻子、儿子们、妹妹们、弟弟、母亲、几个堂弟堂妹――围坐在地上,为我举办了一场非常丰盛的晚宴。苏尔坦不断地讲故事,他的儿子们又笑又闹,席问的气氛十分热烈,这与我同突击队员在大山中所吃过的简易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是我很快注意到,他们家的女眷很少说话,苏尔坦年轻漂亮的妻子怀抱小孩静静地坐在靠近门的地方,他的第一个妻子那天晚上没有露面。其他女人只是对向她们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或者默默接受客人对食物的赞美,但却从不主动谈起话题。离开时我在心里默念:“这就是阿富汗。要是写一本有关这个家庭的书,那一定十分有意思。”第二天,我去苏尔坦的书店拜访他,并且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谢谢你。”这是他的全部回答。“但是,这意味着我必须和你们住在一起。”“欢迎你。”“我将和你一起四处走动,按照你的方式生活,和你以及你的妻子、妹妹、儿子一起生活。”“欢迎你。”他重复道。在二月一个雾气沉沉的日子里,我搬进了他家,我随身携带的只有我的电脑、几本笔记本、几支铅笔、一部手机和身上穿的衣服,所有别的东西都在旅途中遗失在了乌孜别克斯坦的某个地方。他们用热烈的拥抱欢迎我,我也渐渐习惯于穿戴他们借给我的阿富汗服饰。他们在蕾拉旁边的地上给我铺了一个垫子,蕾拉是苏尔坦最小的妹妹,她被安排来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你是我的小小孩,”这位十九岁的姑娘第一天晚上对我说,“我会好好照看你的。”为了使我信服,每次我一起床,她立刻就跳起身来。苏尔坦要求家人提供我所需的一切,我后来了解到,无论是谁,如果不按照这个要求做,就会受到他的处罚。我整天都有茶喝、有东西吃,我慢慢融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即使我不主动问,他们有时也愿意告诉我一些事情。当我手里拿着笔记本的时候,他们的谈话有些不在状态,但是如果是去逛市场、在公共汽车上,或是深夜躺在垫子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无论我提出何种就我想象力所及范围内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大都自然而然,绝少有什么掩饰。我这本书是以文学的形式写成的,但它是以真实的事件,或这些事件的参与者的亲口讲述为蓝本的。当我描述思想和情感时,我根据的是人们告诉我的他们在任何特定场景下的所思所想。读者会问我:“你怎么能知道每个不同家庭成员的头脑里是如何想的?”我当然不是全知全能的,内心深处的对话和情感全部是以家庭成员对我所作的描述为基础的。我对苏尔坦家人所说的波斯方言达里语一直一窍不通,但是有几个家庭成员会说英语。不寻常吧?事实就是如此。那么我所讲述的喀布尔的故事是一个最不寻常的阿富汗家庭的故事,当一个国家四分之三的入口不能读或写的时候,一个书商之家自然而然就是非同寻常的了。在教一名外交官达里方言的过程中,苏尔坦学会了一种以华丽和冗长为特色的英语。他妹妹蕾拉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在阿富汗时曾上过九年学,在巴基斯坦难民营时曾上过夜校英语班。苏尔坦的大儿子曼苏尔在巴基斯坦上过几年学,他的英语也很好。他能够向我讲述他的恐惧、爱恋以及他和真主的讨论。他描述了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宗教洗涤的过程中,并且容许我作为看不见的第四个人和他们一起去马扎里沙里夫朝圣。我应邀和苏尔坦同行去了白沙瓦和拉合尔,加入到搜捕基地组织的行列中,还陪伴女人们逛过市场,去过浴室,参加过婚礼仪式及其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且访问了学校、教育部、警察局及监狱。我没有亲眼目睹嘉米拉的悲惨命运或拉赫玛尼的越轨行为,苏尔坦向桑娅求婚的事我也只是从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中侧面听说的,这些人包括:苏尔坦、桑娅以及他的母亲、妹妹、弟弟和沙里法。苏尔坦不容许任何家庭成员以外的人住在他家里,因此他、曼苏尔和蕾拉就成了我的口译,这使得他们对有关他们家的故事施加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对有出入的地方都进行了核实,我会向三个口译提出同样的问题,他们在家庭成员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所有家庭成员都知道,我和他们待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写一本书,如果有什么他们不愿意我写的,他们会告诉我。尽管如此,我还是尽量避免令苏尔坦的家人及其他我所描绘的人感到难堪。我的日常起居和他家里其他人完全一样。每天拂晓,我在孩子们的号叫声和大人们的勒令声中起床,我等候轮到我如厕的时间,或者等每个人都解决后再悄悄溜进去。运气好的日子里会剩下些热水,但是我很快学会用一杯凉水洗脸,这样着实令人神清气爽。一天中剩余的时间里,我和女人们一起待在家里,要不就去走亲串户,去市场买东西,陪苏尔坦和他的儿子去书店,在城里转悠,或是去旅行。晚上我和一家人一起就餐喝绿茶,一直到睡觉的时间。我是个客人,但很快就感到宾至如归。他们对我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家人都很慷慨大方。我们分享了许多美好时光,但是我很少像对苏尔坦家人时那样生气过,也很少像在那里时那样激烈争吵过,甚至从未像在那里时那样有想揍任何一个人的强烈冲动。同样的事情持续不断地刺激着我的神经: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男人的优越感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很少有人提出过质疑。我想象他们把我当成了某种类型的“双性入”,作为一个西方人,我可以是男人和女人的混合。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就永远不会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和家庭妇女接触交流;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女人,我在男人的世界里也不存在任何障碍。当宴会被一分为二,男人和女人分别待在不同的房间时,我是唯一能够在两边自由穿梭的人。我不用遵从阿富汗妇女极为严格的穿衣规范,我可以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穿布卡,仅仅是为了不被干扰。西方女性在喀布尔街头经常会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关注,罩在布卡下面,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看我想看的任何地方,而又不至于招致回视的目光。在我们外出时,我可以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观察其他的家庭成员。蒙着脸成为一种解脱,布卡成了我唯一的隐蔽处所,这样安静的处所在喀布尔是极难找到的。我穿布卡也是为了亲自体验一下阿富汗妇女究竟是什么样子,体验一下当半个车厢都空着的时候用力往拥挤的后座挤的焦虑,体验一下因为一个男人占据着后排座位而被人使劲往出租车下面按时的痛苦,体验作为一名高挑迷人的“布卡”而受人关注,并在大街上第一次得到一个男人恭维时的得意。但是我很快就开始讨厌布卡了。它把头部束得那么紧,令人头晕眼花;从视孔中要想把一切都看清楚是多么的困难;它是多么的密不透风,要不了多久就开始出汗;由于看不见脚,走起路来你不得不小心翼翼,举步维艰;它的上面布满了灰尘,既肮脏又碍事;当你回到家里将布卡抛到一边时,你又是多么的如释重负。我穿布卡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当我和苏尔坦行走在通往贾拉拉巴德的不安全的道路时,当我们不得不在肮脏的边界哨所过夜时,当我们在深夜出门时。阿富汗妇女一般不会随身携带一捆美钞和一台电脑,因此公路上的拦路抢劫者常常会放过罩着布卡的女人。有一点必须着重强调一下,这是有关一个阿富汗家庭的故事,还有成百万的别的家庭,比起这些家庭来,我所描述的这个家庭算不上非常典型。这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如果这个词也可用于阿富汗的话。这个家庭的部分成员受过教育,有好几个人能读会写,他们有足够多的钱,从来不会挨饿。如果我要住在一个典型的阿富汗家庭,那一定会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中没有一个能读会写,他们每天都挣扎在饥寒交迫中,生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我选择这个家庭并不是因为我想用它来代表别的家庭,而是因为它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我在塔利班逃跑后的第一个春天居住在喀布尔,希望的微光已经在这个春天里浮现。塔利班的垮台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不会再有人在大街上担心受到宗教警察的盘问,妇女们又可以在无入陪伴的情况下到城里去,她们可以学习,女孩子可以去上学,但是以往数十年留存下来的种种不如意,依然如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样存在于这个春天里。为什么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呢?在这个春天里,随着相对和平时期的到来,一种更为乐观的情绪随处可见。蓝图已经绘就,越来越多的妇女将布卡扔在了家里,有些还找到了工作,难民也陆续回家了。政府摇摆不定――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军阀和部族首领之间。在一片混乱之中,新领导人哈米德.卡尔扎伊采取一种平衡的策略,并以此来把握政治进程的方向,他非常受欢迎,但是他既没有军队,也没有政党――在一个武器泛滥、敌对派别林立的国度。尽管有两位部长被杀,还有一位暗杀未遂,喀布尔的局势总的来说还是相当平静的。居民们依旧心怀不安,许多人寄希望于大街上巡逻的外国士兵。“没有他们内战又会爆发。”他们说。我记录了我所看到和听到的,并把我对喀布尔春天的印象采集在了一起。在这样一个春天里,一些人努力将冬天抛在身后,就像花儿似的潜滋暗长,含苞欲放;另一些入则命中注定要继续过一种“含垢忍辱”的生活,就像蕾拉曾经表述的那样。奥斯娜.塞厄斯塔二00二年八月一日,奥斯陆"
苏尔坦是喀布尔的一个书商,30多年来,他为自己的同胞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可是命运却总是与他作对,先是苏联的支持者焚烧了他的书籍,接着,圣战者组织又肆无忌惮地掠夺和抢劫,最后,塔利班将他所有的一切付之一炬……一个又一个的独裁者无所顾忌摧毁他珍爱的文化和艺术,而苏尔坦却如履薄冰地守护着一切,在绝望里,在悲伤里。这是一部直击人心隐秘处无限丰富与斑斓的书。作品以塔利班垮台后的第一个春天为切入点,以苏尔坦一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为辐射点展开叙述,将阿富汗近几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变迁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本书出版后迅速风靡全球。在整个北欧地区,它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目前本书全球销量已超过200万册。 这是一部直击人心隐秘无限丰富与斑斓的国际畅销书。苏尔坦是喀布尔的一个书商,30多年来,他为自己的同胞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可足命运却总是与他作对,先是苏联支持的人焚烧了他的书籍,接着,圣战者组织义肆无忌惮地掠夺和抢劫,最后,塔利班将他所有的一切付之一炬………一个又一个的独裁者无所顾忌地摧毁他所珍爱的文化和艺术。苏尔坦如履薄冰地守护着一切,在绝望里,在悲伤里。“9.11”后,随着西方人的大量拥入,苏尔坦的生意有了前所未有的转机,可以往数十午留存下来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即便号称开明的苏尔坦,也在其家庭中固执地维持着家长独裁制。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连一家之主都得不剑绝对服从,怎么可能会有秩序井然的社会?丁是,苏尔坦开始“自导自演”;他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执意要迎娶一位16岁的姑娘做_二房;他奉行“顺者昌,逆者亡”的逻辑,将亲弟弟无情地逐出家门;他将三个儿子每天12小时拴在自己的书店里,让他们绝缘于童年的美好、青春的灿烂;他“关心”家中每位女眷的婚姻大事,让一切都成为家族问的利益交换,她们的花样年华只有落寞,唯余怅惘……作品真实、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布卡里蒸腾的汗味、油烟味、尘土味,读者的思绪被带到了那个笼罩在面纱后面的神秘国度。在作者细密均匀文笔的描摹下,苏尔坦一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在眼前,并从中折射出阿富汗近几十年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读者在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的同时,也能从弥漫于全书的迷惘与无助里参破人性的斑斓,感受到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命温度。作者简介: 奥斯娜.塞厄斯塔,1972年10月出生,享誉全球的挪威战地记者兼作家,欧洲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之一。毕业于奥斯陆大学,主修俄语、西班牙语和哲学史,之后又到莫斯科大学攻读政治学。曾先后担任数家斯堪的纳维亚媒体驻俄罗斯、中国、巴尔干半岛、阿富汗、伊拉克和美国的记者。“9.11”后,她在美国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开战期间赴阿富汗进行实地采访时,曾借住在喀布尔一个书商家中达4个月之久,通过与其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而创作了小说《喀布尔书商》,出版后循序畅销全球,荣膺十几项国际性大奖。作者也因身为女记者深入炮火中进行采访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敏锐洞察力而成为世界新闻界的明星。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喀布尔书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7325970 如需购买下载《喀布尔书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南宁 | 出版单位 | 接力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9.8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20 | 印数 | 20000 |
喀布尔书商是接力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33.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挪威-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