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的唤起

学习兴趣的唤起

何旭明,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访谈、实物分析、课堂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理和归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挖掘出一系列本土概念,并把这些本土概念归入兴趣表现类、师生关系类、教学内容处理类三大类群,在综合考量以上三类本土概念群的基础上,提出了兴趣发生的互动理论——兴趣既非来自于个体的需要和目的,又非来自于环境刺激,而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结果,互动孕育着兴趣,兴趣内含着互动。全书资料翔实,说理充分,层次分明,突出了教师教学兴趣和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引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图

第一章 文献综述:从教育学角度考察兴趣

第一节 超出内在动机之上的兴趣

一、关于兴趣的各种界定

二、关于兴趣的不同分类

三、兴趣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思辨研究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对现有文献的反思与评价

一、现有研究大量集中在中小学而忽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有研究忽视了教师教的兴趣

三、很少研究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确定与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的选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及研究框架

第三章 教师通过自身的兴趣表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节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投人”

一、教师的“投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分析

三、教师经由“投入”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的“好意”

一、对学生的“好意”是教师具备教学兴趣的表现

二、教师的“好意”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好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教师教学兴趣的表现

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一、教师教学兴趣的表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好意”“投入”和“关注”互为一体

第四章 教师通过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节 “表露”与“掩饰”

一、教师“表露”与“掩饰”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二、影响表露效果的因素

三、教师的“表露”为什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 “平等”与“差距”

一、师生“平等”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差距”也能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三、“平等”是师生客观差距中的主观平等

第三节 “公平”与“偏爱”

一、教师的“公平”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偏爱”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同的“公平”与“偏爱”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同的作用

第四节 小结

一、师生关系通过学生感受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在于保持师生关系的平衡

第五章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节 “偏离”与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活动中“偏离”的表现

二、“偏离”的兴趣意义与限度

三、“偏离”的实质及其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第二节 “通俗”与学生学习兴趣

一、超越肤浅和深奥之上的“通俗”

二、“通俗”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三、“通俗”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第三节 “新颖”与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颖”与“熟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机制

三、“新颖”与“熟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第四节 小结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学内容的互动性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讨论

一、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与环节讨论

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各本土概念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效果讨论

三、兴趣发生的互动理论

第二节 关于本研究的反思

一、本研究的效度分析

二、关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方实验研究中运用的情境兴趣量表示例

附录二 第一次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一段表达大学教师“好意”的课堂录音

后记

内容摘要:

《学习兴趣的唤起:教师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综合运用访谈、实物分析、课堂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在整理和归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挖掘出一系列本土概念,并把这些本土概念归入以下三大类群:(1)兴趣表现类,教师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自己的教学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2)师生关系类,教师通过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内容处理类,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入”“好意”和“关注”等三个彼此联系的本土概念可归入兴趣表现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好意”和“关注”既是教师教学兴趣的表现,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兴趣与科学家对研究对象的兴趣不同,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等待研究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内含着为学生好,对学生关注。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激发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爱和兴趣程度。一个教师的关注面总是有限的,往往最先关注的是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生,而教师的关注又能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露”与“掩饰”、“平等”与“差距”、“公平”与“偏爱”这三对本土概念可归入师生关系类。每一对概念都是相对的两极,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要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表露包括情感的表露和认知的表露。越不掩饰真情的教师,越能赢得学生的喜欢,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平等是一种感受上的平等,正是因为师生之间存在客观上的差距,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珍视这种主观上的平等。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平等是差距之中的平等,能产生兴趣的差距也是在一种平等心态下的差距。教师的公平也是学生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不同教师追求的是不同的公平,本研究提出了教师社会公平取向下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均衡模式和市场公平取向下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极化模式。一种公平取向对应着一种类型的偏爱,每一种公平都有偏爱作背景。  “偏离”“通俗”和“新颖”三个彼此联系的本土概念可归入教学内容处理类。“偏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围绕主题又不局限于主题,其实质就是对知识中心的偏离,偏向以学生为中心或以社会为中心,偏向学生实际,偏向社会现实。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既不是肤浅的也不是深奥的,而是通俗的。内容本身没有绝对的深浅之分,深浅之别全在听众的感受与体验。教学内容的通俗就是指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太熟悉的内容与太新颖的内容都容易使学习者视而不见,熟悉中的新颖和新颖中的熟悉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综合考量以上三类本土概念群的基础上,《学习兴趣的唤起:教师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兴趣发生的互动理论——兴趣既非来自于个体的需要和目的,又非来自于环境刺激,而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结果,互动孕育着兴趣,兴趣内含着互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学习兴趣的唤起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4160881
如需购买下载《学习兴趣的唤起》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学习兴趣的唤起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11.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442 的主题关于 教学活动-影响-学习兴趣-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