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法体系

工伤保险法体系

郑晓珊,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以现实需求下,工伤保险法律体系的理性重构为关键点,具体内容横跨了从理念到制度的多角度探索。全书分三编,上编从理念层面宏观勾勒工伤保险法之应有定位;中编以工伤认定为核心,在具体问题层面探讨其法律构造;下编则以制度体系为目标,旨在完型工伤保险法内里各环节的平衡与联动。是以重塑。

作者介绍:

郑晓珊,河北唐山人,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广州中华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劳动法学、社会法学研究,曾在《中外法学》、《法学》、《民商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上编 基础理论

第一章 历史溯源――从民法走向社会法的成长历程

第一节 探寻历史印记里的工业事故之源

一、从工业革命到工业事故

二、探寻大机器生产背后的事故之源

第二节 侵权法调整的兴衰

一、过失责任之适用

二、过失责任之困境

三、过失责任的变迁

第三节 引入保险制度的尝试

一、劳动者面向之努力:合作保险

二、雇主面向之努力:雇主责任险与公司基金

三、新路径的发掘与探索:工伤保险的开拓

第四节 社会法面向的转型

第五节 从历史中反思:工伤保险法的制度性格

一、侵权法天然“血缘”传承下的调整

二、保险法后天“嫁接”中的改良与融合

三、从劳动法性到社会法性――理念上的逼近

第二章 工伤保险之理论支撑

第一节 工伤保险之法理根基:立足于宪法角度

一、立足于人性尊严之保障

二、立足于社会国原则之解析

三、立足于基本权利之延伸

第二节 工伤保险之制度理性:立足于成本分配

一、职业风险理论(Occupational risk theory)

二、最小社会成本理论(Least social cost theroy)

三、社会调和理论(Social compromis theory)

四、身份确定理论

五、小结

第三章 工伤保险与民事责任之竞合(一):仅限于劳资之间

第一节 工伤保险与民事责任之间的交叉与处理――从国外立法模式切入

一、取代模式

二、补充模式

三、选择模式

四、兼得模式

第二节 工伤补偿替代民事赔偿的具体维度

一、替代(豁免)的主体范围

二、替代(豁免)的责任范围

第三节 工伤保险给付与雇主民事责任的协调与衔接

一、工伤保险的优先适用

二、民事责任仅应存在于工伤保障之外

第四章 工伤保险与民事责任之竞合(二):以第三人侵权为背景

第一节 审慎比较

一、“解剖一只麻雀”:让数字告诉我们谁的保障更具实效

二、数字背后所隐藏的共性:损失填补功效

三、数字差距所彰显的个性:生存保障理念

第二节 理性取舍

一、共性面向

二、特性面向

第三节 衔接之路

一、取舍之道

二、衔接之法

第四节 细节 协调

一、工伤保险代位权的行使当有其特定限度

二、多边关系下多方利益当合理协调

三、必须直面年金给付对两法联动的挑战

中编 工伤认定

第五章 工伤之认定维度:立足于工伤保险适用范围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主体范围:兼谈雇佣因素之淡化

一、问题的提出

二、雇佣主义体系下的劳动者概念:典型的英美法路

三、雇佣色彩的淡化:演进之中的大陆法风格

四、超越“雇佣”走向“劳动”的理论扩张

五、回到中国视角

第二节 风险范围:兼谈认定基准之设定

一、业务与风险之间的诸多“可能性”

二、从工伤保险之吸纳边界看认定基准的设定

三、一般条款之考量

第六章 业务起因性之检讨

第一节 业务起因之内部构成

一、目的要素与因果要素

二、目的与因果的分与合

第二节 工伤因果理论之演变与抉择

一、溯源:侵权中的因果之辨

二、嬗变:社会法领域之软化

三、借镜:本土情景下的因果抉择

第三节 因果关系之中断

一、不可抗力之思辨

二、第三人暴力侵害之思辨

三、劳动者过错之思辨

第四节 中性风险与混合风险的业务起因性认定

一、中性风险之认定

二、混合风险之认定

第七章 业务遂行性之检讨

第一节 “工作过程”中的时空因素

一、“时间”与“场所”之外:以上下班途中的通勤事故为例

二、“时间”之内“场所”之外:以出差为例

三、“时间”之外“场所”之内

四、“时间”、“场所”因素的相对失灵:家庭办公者

五、“时间”与“场所”因素之价值衡量

第二节 “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一、雇主利益标准之反思

二、“个人舒适”行为

三、社交、娱乐行为

四、超出通常职责的行为

五、再谈见义勇为(紧急救助行为)

第八章 从机构到程序之理性思辨:一种整合的视角

第一节 认定机构之归位:从政府“垂帘”到保险人“亲政”

一、认定机构:鱼龙混杂的乱象

二、保险规则引入的“半桶水”

三、社会法视野下的主体思辨:再谈工伤保险中保险人及其权责之归位

第二节 从工伤认定流程看实践中的尴尬

一、工伤认定流程分解

二、劳动关系确认所带来的程序循环――人为制造的“尴尬”

三、证据制度“嫁接”所带来的“排异反应”――拿来与吸收之间

第三节 工伤认定的程序理性――以相对人程序参与为视角

一、走近工伤认定程序的“神秘主义”

二、私法“血统”与司法“基因”

三、利益碰撞与程序价值

四、生存权本旨与成本博弈

五、程序选择与价值平衡

六、落脚于繁简之间的界分与联动

第四节 回归整合视角

下编 制度体系

第九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一节 劳动能力鉴定之定性与定位

一、制度内涵

二、鉴定机构与鉴定程序

三、劳动能力鉴定之法律性格

第二节 商榷:劳动能力鉴定司法审查之争议

一、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进入司法程序的不同观点

二、鉴定结论的可诉性重塑

第十章 工伤补偿

第一节 工伤补偿之定性

第二节 工伤补偿之具体设置

一、工伤补偿设置之整体结构

二、工伤补偿设置之具体内容

第三节 工伤补偿设置之反思

一、“价”生命、“价”身体当以何“定价”?

二、“不完全保险”下保险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责任分配与整合

第十一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一节 工伤保险基金之运转

一、工伤保险基金之筹集

二、工伤保险缴费基数、费率的确定与调整机制

三、工伤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与责任

第二节 基金垫偿制度――兼谈未参保劳动者之工伤保护

一、从“未参保”之痛说起

二、风险共同体之重塑――强制参保与当然性被保险人地位之确立

三、责任主体之补位――从离散的雇主团体责任走向国家责任的深层法理

四、强制性之保障――从“软法”到“硬法”才是垫偿通行的“王道”

五、结语

第三节 从保险欺诈防范看基金之安全

一、必须直面的保险欺诈之关:基金之痛

二、工伤保险机制背后掩藏的道德风险及与之关联的欺诈倾向

三、欺诈防范与基金安全

第十二章 工伤保险体系的起点与终点:事前预防与事后康复

第一节 预防与康复之目标定位

一、从补偿到预防、康复:历史变迁中不断扩展的社会法理念

二、理念背后的宏观效益支撑

三、当代工伤保险之体系构架:立足于对工伤劳动者的全面保护

第二节 事前预防

一、宏观层面之工伤预防

二、微观层面之工伤预防

第三节 事后康复

一、工伤康复之内涵与外延

二、我国工伤康复之现状

三、国外工伤康复模式之借鉴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面对那些原本就无法根除,且以几何式增长反复出现的工业事故,以及它们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惨痛代价——从逝去的生命到残缺的身体,再到支离破碎甚至陷入窘境的普通家庭,工伤保险及其所独有的社会价值与法律价值早已无法被任何一种其他制度所替代。在小处,它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伤害能否获得补偿;在大处,它则关系到被灾劳动者及其整个家庭的基本生存,并由此影响着由一个个家庭所组成的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本书以此为起点,针对工伤保险的各个方面多维度探入,从民法到劳动法再到社会法,力求在现行法、法史及比较法的背景中,勾勒出整个工伤保险体系之真貌,而后再面向未来,将其引入到一个更为宽广的视界。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工伤保险法体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2370079
如需购买下载《工伤保险法体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书籍信息归属:

工伤保险法体系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2.554 的主题关于 工伤保险-法规-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