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教育

欧洲教育

(法) 加里,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

书籍简介:

本书是长篇小说,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波兰维尔诺,即现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森林中进行抗德斗争的游击队员的故事。

书籍目录:

>>> 《今日美国》2006年度好书 :不存在的女儿正文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是开辟了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_个甲子以来,反映人类历史上这场空前的大劫难,讴歌各国人民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精神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既有视野开阔、洋洋数十万言的鸿篇巨制,又有篇幅不长、却同样撼人心魄的佳作华章。小说《欧洲教育》便属于第二类。它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波兰维尔诺,即现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森林中进行抗德斗争的游击队员的故事。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二百天,从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七日德寇开始进入顿河大河弯为起点,到一九四三年二月二日苏军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为结束。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是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捩点。在《欧洲教育》中,身处僻远密林中的波兰游击队员关注着斯大林格勒的战况,把自己的斗争与苏联,与盟军的斗争有机地联系起来。小说开篇于一九四二年九月的一天,一名波兰少年,十四岁的扬内茨.特瓦尔多夫斯基,被当医生的父亲安置在密林深处的地下藏身洞里。他的两个兄弟惨遭德国占领军杀害,母亲被党卫军抓去充当德军官兵的性奴隶。不久后,父亲为报仇雪恨独闯敌营被打死。扬内茨找到了游击队,与战友们一起度过了饥寒交迫的日日夜夜,经受了战斗的洗礼,最后成长为波兰军队的一名军官,并在二战结束后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小说以扬内茨的故事为主线,塑造了活跃在波兰维列卡森林中的游击队员们的群像。他们中有农民、大学生、律师、裁缝、屠户、鞋匠、理发师、原骑兵军官、摔跤冠军、随军神甫、小学教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些人职业不同,性格各异,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其中一些人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光荣牺牲。他们的英雄业绩永垂青史,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患难中的骨肉同胞,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儿子为解放斯大林格勒立了大功而荣升将军的乌克兰老鞋匠克里连柯;勤于思考和写作的大学生亚当.朵布兰斯基;患有严重肺病,但宁可死在冰天雪地里,也不愿回到与德寇合作的父亲条件优越的家或去瑞士疗养的塔戴克.赫姆拉;爱出点小风头的法科大学生佩赫……当然,小说中的灵魂人物是游击队员纳杰日达,这是游击队在最艰难的时刻所杜撰的一个人物。但在斗争的实践中,神话变成了现实,这个传奇英雄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打不死,永不败,敌人无法抓到,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他令敌人闻风丧胆,给游击战士鼓气加油。他无处不在,战斗在每个游击队员的身边,活在千万人的心里。他实际上是正义力量不可战胜的信念的化身。

对于敌方营垒,作者笔锋犀利,无情地揭露了侵略者和卖国求荣者凶残丑恶的嘴脸,对纳粹党魁希特勒和戈林、戈培尔等左膀右臂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呈现出来自社会底层的德国士兵的真相和他们内心的体验,令人信服地表明,这些性格、身世、经历各不相同的普通人,是被纳粹的侵略政策推进历史深渊的。他们在向世界传播战火和毁灭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国家陷入了灭顶之灾,他们既是侵略战争的工具,又是它的牺牲品。

小说为何以《欧洲教育》为篇名?其实这是借用了游击队员朵布兰斯基一篇未完成作品的标题,他于胜利在望之际不幸牺牲,临终前曾要求扬内茨把书写完。何谓“欧洲教育”?建议朵布兰斯基采用这个书名的游击队员赫姆拉明确指出:“欧洲一直拥有世上最好、最美的大学,在那儿产生了我们最美好的思想,给最伟大的作品带来灵感的思想,就是自由、人的尊严和博爱这些概念。欧洲的大学是文明的摇篮。但还有另一种欧洲教育,我们当前正在接受的教育:行刑队,奴役,酷刑,强暴  摧毁一切令生活美好的东西。这是黑暗的时刻。”而“它会过去的”。显然,两种欧洲教育的交锋,正是光明与黑暗的交锋,民主力量与法西斯的交锋。但黑暗终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作者借人物之口,传达出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以后将永远不会有战争,美国人和俄国人即将亲如兄弟,合力建造一个幸福的新世界,一个恐惧和担忧永被驱除的世界。”这让我们想起一九四五年在炮火尚未完全停息时诞生的联合国的《联合国国歌》中那些鼓舞人心的诗句:“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的歌声。人类共同歌唱崇高的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可惜好景不长,二战结束后不到两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这篇小说文字朴素而感人,在叙述上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纹心结构。小说人物朵布兰斯基多次向战友们朗读他的作品,如童话《山丘小故事》,通过欧洲五座山丘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欧洲各国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决心。《巴黎的资产者》叙述了巴黎一幢大楼的住户们从事的地下抗德斗争。《瑞雪》讲的是德国一支八人巡逻队的故事,他们在斯大林格勒的郊外迷了路,最终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被纷纷扬扬的大雪所掩埋。

《斯大林格勒郊外》以谐谑的笔调,讲述了两只俄国乌鸦的奇遇。这些二度叙事使小说不再局限于描写一支游击队的活动,而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大搏斗,从而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的内涵,拓展了它的深度和广度。

小说作者原名罗曼.卡谢夫,一九一四年五月八日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的犹太人社区,父亲做皮货批发生意,母亲经营妇女服饰。当时立陶宛处于沙皇俄国统治之下。一九一五年,父亲应征加入俄国军队,他和母亲与巴尔干国家的众多犹太人一道,被流放到俄国中部地区。一九二一年,他们回到已划归波兰的维尔纽斯(维尔诺),在那里住到一九二七年。父母离异后,罗曼与母亲迁往华沙,两年后定居法国尼斯。他先后在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和巴黎攻读法律,获法学士学位。一九三五年加入法国国籍后,罗曼到空军服役。二战爆发后,一九四。年六月,他决定投奔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力量”,于是驾机逃离法国,辗转来到英国的格拉斯哥,加入了战斗部队,从此改名为罗曼.加里。他转战利比亚、阿比西尼亚和叙利亚,其间染上伤寒,几乎丧命,在医院治疗了半年。康复后,他效力于巴勒斯坦海洋警戒轻快舰队,在攻打一艘意大利潜水艇的战斗中立了功。一九四三年二月,作为洛林轰炸大队的成员,他转往西线战斗,共完成二十五次攻击任务。由于屡建战功,加里多次受到嘉奖,荣获了荣誉勋位三级勋章、解放之友勋章、十字军功章、抵抗战士纪念章和伤员纪念章。

一九四五年,罗曼.加里发表处女作《欧洲教育》,一举成名,获批评家奖。同年,他进入外交界,先后在法国驻保加利亚和瑞士使馆担任秘书,一九五二年到法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处工作,一九五五年又赴伦敦任职,一年后被任命为法国驻洛杉矶总领事。离开外交部后,他还在新闻部当过一年半特派员。

罗曼.加里一生创作了近三十部作品,并两次摘得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一九五六年的《天之源》和一九七五年的《如此人生》。按照龚古尔奖的规定,同一名作家是不能两次得奖的。那么奥妙何在呢?原来后一部书是以埃米尔.阿雅尔的化名发表的。此人的真实身份曾引起纷纷议论,成为当时法国文化圈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九八。年十二月二日,罗曼.加里突然吞枪自尽,次年遗著《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问世,此人究竟是谁这个谜才终于揭晓。

承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推荐,本人得以翻译《欧洲教育》这篇小说,也算是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略尽绵力。原著中有不少波兰语、俄语、德语、英语、意第绪语的词汇,为准确译出原意,本人曾就教于多位专家,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恳请读者诸君对拙译提出批评指正。

王文融2005年10月于承泽园

内容摘要:

  小说以《欧洲教育》为篇名,颇具哲理意味:“欧洲一直拥有世上最好、最美的大学,在那儿产生了我们最美好的思想,给最伟大的作品带来灵感的思想,就是自由、尊严和博爱这些概念。欧洲的大学是文明的摇篮。但还有另一种欧洲教育,我们当前正在接受的教育:行刑队、奴役、酷刑、强暴??摧毁一切令生活美好的东西。”有着悠久文明的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这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实在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深思。  本书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波兰维尔诺,即现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森林中,进行抗德斗争的游击队员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扬内茨的父亲和兄弟为德军杀害,母亲被德军捉去做性奴,他找到了游击队,与战友们一起度过了饥寒交迫的日日夜夜,经受了战斗的洗礼,最后成长为波兰军队的一名军官,并在二战结束后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患难中的骨肉同胞,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简介:  罗曼.加里(1914 1980),法国作家。祖籍俄罗斯,十四岁移居法国。一九四O年加入戴高乐组织的自由法国部队,担任飞行员,三等勋章获得者。曾以埃米尔.阿雅尔的笔名成为惟一一位先后两次获得龚古尔奖的作者。《欧洲教育》(1945)是作者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于战争期间写成,描写波兰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获得评论奖。萨特在《现代》杂志发表评论称其为“最好的抵抗运动小说”。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欧洲教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702005448X
如需购买下载《欧洲教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欧洲教育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法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