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6.0
境外投资风险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也日益增加,且呈现出常态化趋势,严重影响中国对外投资整体效益。加强中国企业对境外投资风险问题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而其中中国对非洲投资又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上述背景,论著以“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与预警对策研究”为主题,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探求境外投资风险的规律及特征,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在总结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特点与动因进行全面描述,将投资国和东道国两者视角相结合开展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研究。首先,从投资国视角开展江浙沪企业数据调研和实证分析,探求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规律及特征。其次,基于东道国视角分别选取非洲、拉美和中东各10个典型国家,开展中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投资风险评价,并编制风险评价指数表和雷达图,揭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特征。最后,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层面,提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和风险防控对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了大量统计资料、图表和实证案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对从事国际商务和境外投资的经营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高校、科研院所理论工作者和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作者简介: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预警与避险机制研究——基于江浙沪企业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伴随着中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以“引进来”为主要标志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收境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20年在发展中国家居于首位。与此同时,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开展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突飞猛进,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没有影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进程,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境外投资节奏,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商务部《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境外投资同比增长28.6%,达到创纪录的772亿美元,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达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2年,中国境外投资累计净额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境外投资规模名列全球第5位(2012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境外投资大国。根据邓宁(J.H.Dunning)投资发展周期论(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IDP)(又称IDP范式),中国正处在境外投资由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演进的进程中,这也是境外投资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在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一是投资过于分散,粗放经营和无序竞争;二是投资缺乏整体规划,且投资项目关联性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三是投资项目与非洲本土经济条件相脱离,且布局不合理;四是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频发,且风险程度骤增,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主要障碍之一,由此影响了中国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展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与预警对策研究,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事关中国对外开放和境外投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基于投资国视角和东道国视角的结合,开展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与预警对策研究,提出风险防范对策及建议,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第一,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理论研究。经典的境外投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助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解释和行为研究,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行为却难以解释,而以“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当地化理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下,全球直接投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和转型国家企业的境外投资日益活跃,这些经济体吸收了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的一半。近年来,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金砖国家”的境外投资势头强劲,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金砖国家”在全球境外投资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对此,现有的发展中国家理论的解释力就显得相对有限。就中国的境外投资研究而言,中国作为全球引资大国和境外投资大国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使其境外投资的内外部环境和历史背景均具有独特性和独立性,现有的关于中国境外投资的文献研究却相对地欠缺全面性和深入性。本书在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境外投资的演进规律、进入模式和成长路径,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解释,对中国特色的境外投资理论,甚至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理论具有一定的丰富和推进作用。第二,有助于丰富已有的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研究。在总结和梳理境外投资风险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高度凝练和总结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问题,研究险源及原因。本书构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境外投资风险综合评价提出了一定的理论见解。同时,结合投资国视角和东道国视角获得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全面而系统的认知,丰富了国内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三,有助于对非洲和拉美及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研究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中非投资合作的战略意义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边际产业转移与投资非洲,既是中国国内产业优化的重要条件,也是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的投资与贸易一体化,中非投资合作的战略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双边、多边经贸关系。结合中国对非洲未来投资的巨大潜力,本书的课题研究对中国在非洲投资风险评价和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非洲、拉美及中东典型东道国为实证的针对性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对策与建议对于中国境外投资风险研究和境外投资战略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一定程度拓展和丰富了中国对非洲、拉美及中东国家投资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在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2.现实意义中国作为全球境外投资大国,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投资规模化增长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境外投资的质量和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规避境外投资风险,促使我国境外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更明确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创新开放模式,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境外投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因此,立足全球,加强对境外投资风险的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开展境外投资风险综合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投资国视角和东道国视角,开展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问题与预警对策专题研究,学习和借鉴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识别与预警经验和方法,剖析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问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开展课题调研和实证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价指数表和风险雷达图,进行风险识别与预警;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与预警机制。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国际风险防范能力,对促进中国境外投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际意义。1.2境外投资相关理论1.2.1发达国家境外投资研究综述现代境外投资理论是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Hymer)博士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的。随着跨国公司境外投资活动的发展,境外投资理论也不断发展。理论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境外投资的有关动因、演进规律和趋势等问题,分析了开展境外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并形成了多个有关境外投资理论的派别。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Buckley)和卡森(Casson)的内部化理论、维农(Vernon)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Kojima)的比较优势理论或边际产业扩张论、邓宁的国际投资综合论等,均属于经典的境外投资理论。理论界把境外投资基本理论分为欧美学派(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及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日本学派(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及邓宁为代表的综合派。另外,还可以把典型的境外投资理论分为微观学派、宏观学派及综合学派。微观学派是以产业组织和企业为基础的微观分析体系,重点研究跨国公司从事境外投资的决定因素和条件,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宏观学派则从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角度,以完全竞争为重要假设,强调境外投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代表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世界跨国公司研究专家邓宁则综合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形成了这一领域理论的集大成和综合。至此,国际上关于境外投资的主流理论就此形成。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西方最早研究境外投资的理论。海默在他的博士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境外投资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理论经过了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的修改完善,因此,两人被认为是垄断优势理论的创建者。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是在批判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市场竞争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各国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和价格由各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资本跨国流动的方式应该是从资本丰裕而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资本稀缺而利率较高的国家。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可以解释证券资本等国际间接投资的流动规律,但显然不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境外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行为。跨国直接投资的动机、条件和运动方式不同于证券投资,跨国公司以拥有境外投资企业的实际经营控制权为特征,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海默认为,企业的境外投资基于现实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而非所谓的市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结构往往与完全竞争的相偏离,其偏离因素往往包括技术垄断、产品差别等。而美国有关企业在境外投资中的垄断优势及垄断利润,均与不完全竞争直接相关。海默认为,美国企业拥有的垄断优势正是美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决定因素。垄断优势是市场竞争不完全的产物,竞争的不完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优势,垄断带来利润并进一步刺激投资,扩大企业规模。正是存在的国别间的利润和经济水平差距,强化了优势企业的垄断优势,其通过跨国并购,利用国际市场,扩大自身的垄断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境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是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产物,是竞争不完全性的国际化体现。Johnson进一步论述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强调了知识资产的重要性,指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对知识资产的控制,知识资产的内部化流动和转移是促进跨国公司境外投资过程的关键。Caves推出了“产品差异化能力论”,认为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创造差异化产品和特色产品的能力是其重要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以及美国对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但与此同时,该理论实际上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境外投资解释力度不强,不能解释作为后起国家的日本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更不能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及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2.内部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英国里丁大学巴克利和卡森最早提出,后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完善,形成境外投资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运用交易费用的概念分析跨国公司的形成机理,核心思想源于科斯的企业理论和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交易失败的影响下,其市场交易成本将会有增加趋势,从而推动跨国公司活动出现交易内部化现象,以企业内部化市场替代外部市场旨在提高效率。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基于中间产品市场(尤其是知识产品和技术市场)竞争不完全这一基本假设之上的。基于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跨国公司可以消除市场竞争不完全造成的效率扭曲;跨国公司的企业边界取决于外部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内部协调成本这一原理。在内部化理论中,当比较企业交易成本时,外部市场对应部分高于内部化对应部分时,外部市场内部化才是有利的。显然,若市场交易费用低于内部化成本,则不适宜进行内部化。这里的外部交易成本是指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其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确定契约双方责权的成本、交易和支付风险的成本、交付税金等。巴克利和卡森分析了影响企业交易成本的四个因素,即行业成本(包括中间产品特性、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区域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社会心理和文化差异)、国家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等)、企业因素(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经验和控制协调能力)。巴克利和卡森还提出了内部化成本的概念,发展了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当企业内部化交易成本低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时,市场内部化才是有利的,而且内部转移价格是实现中间产品内部交易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在内部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内部化理论的出现是西方境外投资理论中的重要转折。垄断优势理论是从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善来研究发达国家企业境外投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的,而内部理论则分析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善性。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30421395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4 | 印数 |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是科学出版社于2014.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279.23 的主题关于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价-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