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9.8
本书是丰子恺的散文选集。丰子恺的散文风格清新、隽逸,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序言禅意人生
第一篇艺韵书香
读书
我的苦学经验
艺术三昧
学画回忆
两个“?”
旧话
颜面
甘美的回味
二重生活
无常之恸
自然
英语教授我观
七巧板
第二篇如烟往事
家
忆儿时
我的母亲
忆弟
作父亲
儿女
给我的孩子们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梦痕
南颖访问记
作客者言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美与同情
生机
第三篇人生如梦
美术与人生
图画与人生
青年与自然
暂时脱离尘世
实行的悲哀
艺术的效果
渐
秋
闲
晨梦
剪网
阿难
陋巷
大账簿
第四篇心与物游
钱江看潮记
桂林的山
庐山游记
黄山印象
不肯去观音院
赤栏桥外柳千条
半篇莫干山游记
湖畔夜饮
山中避雨
西湖船
清晨
放生
第五篇偶寄闲情
吃瓜子
吃酒
故乡
惜春
蜜蜂
杨柳
初冬浴日漫感
四轩柱
口中剿匪记
旧上海
伯豪之死
癞六伯
王囡囡
歪鲈婆阿三
敬礼
肉腿
素食以后
春
前言
禅意人生自来佛法难对俗人讲。后秦释僧肇论物不迁,开头说:“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逆俗则言淡而无味,违真则迷性而莫返。故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僧肇的时代,正当我国佛教空气非常浓重的时候。秦主苻坚为了求鸠摩罗什,命大将军吕光率铁甲兵十万伐龟兹。后秦主嗣兴也为了求鸠摩罗什,大举伐凉,灭了凉国而夺得鸠摩罗什来,供养他在宫中,请他翻译佛经。当时朝廷何等提倡佛教,盖可想见。上好之,下必有甚者,当时民间何等崇奉佛法,亦可想见。然而不拘何等提倡,何等崇奉,佛法之理还是不可说。故此论开头就说“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这两句话原出老子:“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之道尚且如此,而况于佛法乎。
佛法所以难被理解的原因,自来都从人的主观的赋秉方面说。谓上根利智的人,方可与言;若中根下根的人,则因所秉智慧薄弱,故听了或者茫然不解,或者认为荒诞而抚掌大笑。但我读经,每到若存若亡的时候,除自叹赋秉贫弱外,又常向客观方面,抱怨自然与人的比例支配得不良,致使中根以下的人慑于自然的空威,因而顺俗违真,迷性莫返。
自然与人的比例支配的不良在于何处呢?一言以蔽之:大小相差太远。在这大小悬殊的对比之下,中根以下的人就胁于对方势力的强大,不得不确认世间为牢不可破的真实,而笑佛说“虚空”为虚空了。
人生时间的太短,是使俗众迷真莫返的第一原因。有史至今,已是人生的百倍。而况史前还有不可限量的太古,今后还有不可想象的未来呢?我们回观过去,但见汗牛充栋地陈列着记载史实的书,每部都是古人费了毕生的日月而著成的。我们倘要研究,从童年到白首也研究不尽。提纲择要地浏览,但见书中记载着传统数千年的王朝,持续数百年的战争,还有累代帝王合力造成的长城,运河,金字塔,与大寺院,这些陈迹确凿地罗列在我们的眼前,绝非虚构。我们眺望未来,但见现代文明负着伟大的使命,安排着野心的计划,准备着无限的展开。对目前的繁华而推测千年后的世界,二千年后的世界,三千年后的世界,令人不堪设想。而我之一生所能参与于其间的,只是区区数十年的日月!因此人生有“朝露”,“大梦”,“电光石火”,“白驹过隙”之叹。你倘告诉一般人说:古今就是许多一生的集合,一生就是整个古今的代表,古今不过是许多一生的反复,一生具足着古今的性能,他抚掌大笑而不顾,因为比例相差太远,他没有这么远大的眼光,不能见到你所说的话。
人身所占空间太小,是使俗众迷真莫返的又一原因。天高无限,地广无际,而人身不过七尺。坐在亭子间里,这七尺之躯似乎也够大了。一旦走出门外,低垣也比你的头高,小屋也比你的身体大。粉墙高似青天,危楼上干云霄。相形之下,人身便似蝼蚁,不得不情怯气馁了。古来帝王利用这作用,竭万夫之力,建造高大的宫殿,使自己所住的房子比百姓的身体高数十倍,使百姓见了心生畏敬,不敢抬头。埃及的帝王,死后还要建造比人身高数百倍的坟墓,使百姓在他的坟墓前自惭形小,不敢弹动他的王祚。然而这也只能在七尺之躯面前逞威。你倘离开城市,走入大;自然的怀里,但见高山峨峨,层出不穷;大水洋洋,流泛无极。这里一个小丘比宫殿还大,一个浪头比金字塔还高。吾人的七尺之躯,对此高山只能仰止,望此大水惟有兴叹。倘再仰起头来看看,更要使你吃惊: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苍茫无极,不可以道里计。前之高山大水,在这下面又相形见小了,于是人生有“沧海一粟”之叹。在沧海与一粟的悬殊比例之下,一粟就退避三舍,觉得这藐小的自、己毫不足道,而那广大的沧海正是根深蒂固的真实的存在。你倘告诉他说:沧海是你的倍数,你是沧海的因数,你身中具足着沧海的性状呀!但他抚掌大笑而不顾。因为比例相差太远,他没有这么远大的眼光,不能见到你所说的话。
人心的智力大小,是使俗众迷真莫返的又一原因。过去的历史很长,遗下来的文献太多。十年窗下的钻研,所钻到的还只是一部分。廿四史已经读不胜读了,四库全书更浩如渊海,单读目录也费许多时光。这里面记载着的都是人生的事,都是前人留告后人的话。这里面蕴藏着种种广博的知识,种种高深的学理。能够用毕生的心力来探得一种,其人已算是聪明好学之士了。人世的范围很大,要研究的事也太多。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学,物理,化学,医药,美术,王业,机械,政治,经济,法律,……没有一样不是人生所应该知道的事,又没有一样不是毕生的心力所研究不尽的。能够用毕生的心力来贯通了某一种的一部分,其人已可顶戴学士、硕士、博士或专家的荣名了。加之世间各国方言各异,而交通方便;为了生活的要求,一国的人非学他国的语言文字不可。若欲广博地应付或研究,更非兼习数国的语言文字不可。各国的语言文字,各有其构造,各有其习性。学通一国的语言文字,虽上智者也不能速成;中人大都需要数年;下愚学了数年还只略识之无。中学的课程中,英文为必修课,每天教学一小时。shall[(我)将]与will[(你,他)将],tobe[是]与tohave[有],纠缠不清地缠了六年,高中毕业生中还有许多人看不懂英文报。英文只是求学工具之一种耳!但人生里有几个六年呢?于是人生就叹“学无止境”。又说it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明者知道“以有涯攻无涯”之路不通,能从书本里抬起头来观望世间,思索人生的根蒂。但昧者没有这眼光,他们但见世间的学问太多,人的心力太小,在这大小悬殊的比例之下,但觉自己的心何等浅陋而贫乏,世间的学问何等广大而丰富,具有如此广大丰富的学问的世间,定是根深蒂固的真实的存在。你倘告诉他说:万种世智犹如大树王的枝叶,你的心才是大树王的根蒂呀!万种学问犹如大江河的支流,你的心才是大江河的源泉呀!世间一切都在你的心中呀!但他抚掌大笑而不顾。因世知太多,障蔽了他的眼光,他不能见到你所说的话。
人生的物力太小,是使俗众迷真莫返的又一原因。人间的建设,照理,田园是为人食而种的,房屋是为人住而造的,百工是为人用而兴的,交通是为人行而办的,学校是为人学而设的,医院是为人病而设的。但在事实,能完全享受这些建设的人很少。有病不得医者有之,有子不得学者有之,有身而不得衣食住行者有之,勉强维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而渡世者,占大多数。他们但得工作一天,换得三餐一觉,已应感天谢地,不许更有奢望于人世。他们偶入都市,观于富人之家,朱栏长廊,画栋雕梁,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而自己的物力曾不能办到他的一个车轮。他们偶入京城,观于王者之居,千雉严城,九重宫阙,前列卫队,后曳罗绮。而自己的物力曾不能办到他后宫中的一只丝袜。他们也曾窥过银行,看见铜栏杆里面的法币成堆,同杂货店里的毛草纸一样。而自己毕生的劳作曾不能换得它的一束。他们也曾看报,知道某家喜庆的费用几万,某月化妆品的输入几十万,某项公债的数目几百万,某年战争的损失几千万,某国军事的设备几万万。而自己毕生的收入曾不及这种数目的零头。少数拥有物力的富贵的俗众,其力比较起世间的物力来又相形见小,因而其心也不餍足,仍在叹羡世间的富贵。于是一切俗众,皆叹羡世间,而确信其为真实的存在了。自来弃俗出家的人,半是穷极无聊,走投无路之辈。因此佛教向被俗众视为失意者的避难所。而衣食住行,名利恭敬,成了一切俗众生活的南针,茶馆,酒店中,红头赤颈地谈判着的,没有一个不是关于衣食住行的问题。办公室,会议厅中,冠冕堂皇地讨论着的,没有一件不是关于名利恭敬的事,但这是无足怪的。因为世间物力与个人物力的比例,相差太远。在这悬殊的比例之下,他们但觉自己何等贫乏,世间何等充实,哪有胆量来否定世间的真实的存在呢?你倘告诉他说:衣食住行之外,你还有更切身的问题没有顾着呢!名利恭敬之外,你还有更重大的问题没有顾着呢!但他抚掌大笑而不顾。因为物欲太盛,迷住了他的心窍。他不能相信你的话。人生幸而有了无上的智慧。又不幸而得了这样短促的生命,这样藐小的身躯,这样薄弱的心力,与这样贫乏的物力,致使中人以下的俗众,慑于客观世间的强大,而俯首听命,迷真莫返。假如自然能改良其支配,使人的生命再长一点,人的身躯再大一点,人的心力再强一点,人的物力再富一点,使人处世如乘火车,如搭轮船,那么人与世的比例相差不会这么远,就容易看到时间空间的真相,而不复为世知物欲之所迷了。
但世间自有少数超越自然力的人,不待自然改良其支配,自能看到人生宇宙的真相。他们的寿命不一定比别人长,也许比别人更短,但能与无始无终相抗衡。他们的身躯不一定比别人大,也许比别人更小,但能与天地宇宙相比肩。他们的知识不一定比别人多,也许比别人更少,然而世事的根源无所不知。他们的物力不一定比别人富,也许比别人更贫,然而物欲不能迷他的性。这样的人可称之为“大人”。因为他自能于无形中将身心放大,而以浩劫为须臾,以天地为室庐,其住世就同乘火车,搭轮船一样。
只因其大无形,俗众不得而见。故虽有大人,往往为俗众所非笑。但这也不足怪。像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本书是丰子恺先生用禅意去感悟人生心得的散文集,全书分为艺韵书香、如烟往事、人生如梦、心与物游等五部分,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一些人生散文随笔,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禅学思想的同时,也从多角度领略了这位大师的风采。 本书是丰子恺先生用禅意去感悟人生心得的散文集,全书分为艺韵书香、如烟往事、人生如梦、心与物游等五部分,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一些人生随笔。 无常之恸,大概是宗教启信的出发点吧。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伯,舍身的,宗教的行为,皆建筑在这一点心上。故佛教的要旨,被包括在这个十六字偈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父亲为清末举人,祖母性格豪爽,爱好文艺。十六岁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中国近代文艺先驱李叔同。二十三岁游学日本,学西画与音乐。二十七岁与匡互生等人创办立达学园于上海。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上海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美术史方面的著述有《西洋美术史》、《绘画概说》、《绘画与文学》、《西洋名画巡礼》、《西洋建筑讲话》、《西洋画派十二讲》等。丰尝谓:“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又谓:“在每一幅静物画中显示着一个具足的小天地。”“在一草一木中窥全自然,在个体中感到全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国”,正乃其“心灵”之终极追求。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禅外阅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1341797 《禅外阅世》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西安 | 出版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8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禅外阅世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6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