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制造了冷战

他们制造了冷战

许海去, 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以邱吉尔、杜鲁门等十二位颇具代表性的西方政要对象,以他们在东西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对抗中的政治与思想活动为线索,全面论述了世界政治人物与国际冷战的交互关系,对于广大读者了解冷战这场政治博弈具有重要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篇冷战旗手温斯顿.邱吉尔

一、制造世界“新的不和谐”

二、“鳄鱼软下腹部”理论

三、第二战场之争

四、“百分比协定”

五、抢夺欧洲控制权

六、吹响反苏联合的号角

七、“铁幕演说”的回声

第二篇冷战理论家乔治.凯南

一、反苏思想的启蒙

二、“长电报”与遏制思想

三、马歇尔的谋臣干将

四、“X文章”及其对冷战再思考

五、著名的“秘密报告”

六、高傲的外交贵族

七、不甘寂寞的学者

八、不受欢迎的“短命大使”

第三篇冷战总统哈里.杜鲁门

一、硬派总统

二、波茨坦争夺

三、走向杜鲁门主义

四、救赎世界与“第四点计划”

五、朝鲜战争与亚洲冷战

六、构织全球冷战联盟

七、性格决定的政治事业

第四篇冷战国务卿迪安.艾奇逊

一、走进政治的殿堂

二、解厄土耳其危机与伊朗危机

三、“烂苹果理论”与柏林危机

四、“丢掉中国”,“抓住台湾”

五、拉拢扶桑,缔结安保体系

六、推进大西洋联盟

七、将冷战进行到底

第五篇冷战将军乔治.马歇尔

一、使命维艰,协调中国内战

二、再赴中国,执行两面政策

三、艰难的国务卿生涯

四、马歇尔计划出笼

五、延续“泛美国家联盟”

六、反苏反共的政治大联合

七、非同一般的政客

第六篇冷战议员阿瑟.范登堡

一、政治保守者

二、从孤立主义者到国际干预者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与区域安全模式

四、创立“里约模式”

五、“范登堡决议案”与大西洋联合

六、最后的政治努力

第七篇冷战大使艾弗里尔.哈里曼

一、对苏联及其政策的初识

二、租借援助下的遏制与对抗

三、总统的智囊与密友

四、“欧洲复兴计划”的成功施行

五、白宫要人

六、乱世中斡旋

第八篇冷战外交家约翰.杜勒斯

一、政治平衡者

二、从“遏制战略”到“多米诺骨牌理论”

三、印支战争的泥潭

四、应付“金马危机”

五、颠覆危地马拉

六、建立世界冷战体系

七、天生的外交奇才

第九篇冷战部长福雷斯特尔

一、从政问道之路

二、初涉冷战

三、构建国家安全系统

四、建立并完善国防部权力结构

五、充实并发展国家安全委员会

六、歇斯底里的反苏主张与实践

七、与杜鲁门的爱恨情仇

第十篇冷战联盟的首创者厄内斯特.贝文

一、崎岖的成长之路

二、畅通的从政之路

三、拯救英联邦

四、经历英帝国的“滑铁卢”

五、充当反苏急先锋

六、建立西方冷战联盟

七、推动北约组织的军事建设

第十一篇冷战总理康拉德.阿登纳

一、声名卓著的科隆市长

二、鼓吹自由的分裂法案

三、分治日尔曼

四、重新武装西德

五、心比天高的哈尔斯坦主义

第十二篇低地国家的冷战代表保罗-亨利.斯巴克

一、走进政治的殿堂

二、积极的战争流亡生涯

三、要联盟不要中立

四、贯彻“欧洲复兴计划”

五、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六、北约的余热生活

前言

时光飞逝,当我们回首凝望上个世纪的冷战历史,低头静思冷战的人物是非,不仅感慨万千。世纪之交,前苏联与东欧等国的国家档案不断披露于世,在国际冷战史学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研究高潮,再度引发了学者们对冷战责任的思考,究竟是谁引发和制造了冷战?根据目前的档案资料,前苏联、东欧国家事实上并未如西方国家所料,制定有某种完整的冷战计划,或是有故意引发东西方冲突的政治与军事战略,抑或有某种“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方案。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与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与各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美好愿望背道而行,美国和西欧等国掀起了一股歇斯底里的反苏反共的政治逆流,使刚刚度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旋即陷入冷战的凛凛寒冬。围绕着战后初期东西双方在政治、经济与军事领域的矛盾与分歧,西方国家许多政治头面人物,从既定的政治立场出发,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断章取义,凭空想象,随意夸大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扩张倾向”,任意解释苏联外交政策与安全战略中存在的危险与矛盾,故意激化东西方的分歧与冲突,制造并推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冷战。

本书选录了十二个西方政治人物,既有像邱吉尔这样的老牌政治家,也有像乔治.凯南这样的外交理论家,也有像马歇尔这样的军人政治家,还有像杜鲁门这样急于建功立业的草莽总统以及像福雷斯特尔这样以反苏反共为己任的职业政客。他们既是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的当政者,也是战后初期西方阵营外交与安全战略的决策者;他们不仅在西方各国的政治与安全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且在两大阵营的政治博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政客,具有反苏反共的共同政治理念,拥有同样的外交与安全主张,代表了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种政治运动、一种外交趋势。

本书尽管是一部关于西方冷战人物的著述,但却不是一部零散的人物传记汇总,而是一部以叙述西方国家冷战外交与实践为线索、以解读战后初期美苏冷战过程为目标的论著。全书以十二个西方国家政治人物冷战思想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为线索,以每位人物在战后初期的政治与外交活动为主要叙述内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战后初期西方国家冷战政策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探讨,进而对东西双方冷战进程的开启做出新的诠释。

全书紧紧围绕战后初期美苏冷战斗争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开论述,如联合国成立大会、“里约模式”、“铁幕演说”、“长电报”、署名x的“苏联行为根源”文章、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布鲁塞尔条约》、《范登堡决议案》、《北大西洋公约》、柏林危机、调停中国内战等,分别就在这些重大国际危机与冲突中西方国家政治人物所表现出的思想与理论、行为与活动进行了追踪探访,深入了解他们在战后初期东西方政治、经济与军事对抗中的作用,挖掘他们在西方阵营冷战政策形成中的作用。

这些冷战人物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试图制定某种积极有效的对外政策,坚持某种强硬的对抗态度,建立某种西方政治、安全与经济联盟,遏制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分化和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然而,冷战历史表明,他们对冷战的设计并不成功。引发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蒂,还在于冷战政策及其实践自身的矛盾与悖论。冷战使这些政治人物根本无法完成他们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使他们无法承受生命如此之重。在这些人中,从不乏计谋深远之士,亦不缺忠诚坚贞之人,但是优秀的个人品质,睿智聪慧的头脑以及圆滑娴熟的政治手段,却无法弥补冷战自身的缺憾与不足。

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战后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并不取决于某些政治人物或者他们的思想,历史的快车有时会停歇,但却从来不会止步。在冷战时代,新中国曾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困死、饿死新中国,改变中国社会。但是,面对强权、封锁、敌视以及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于西方的霸权,从未放弃与帝国主义的斗争。而且,面对着西方国家肆无忌惮的冷战政策与实践,新中国不仅站稳了脚跟,也日益强盛。今天,冷战虽已成为历史,但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华政治偏见,它们仍然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对手,因此,中国应当对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发起的“后冷战斗争”保持高度警惕,与之做坚决斗争。

许海云

2008年12月1日

内容摘要:

  这是一部关于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起源的著述,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着力刻画冷战对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西方政治人物的著述,全方位论述了世界政治人物与国际冷战的交互关系。书本以邱吉尔、杜鲁门等十二位颇具代表性的西方政要为对象,以他们各自在东西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对抗中的政治与思想活动为线索,以1945-1953年冷战形成这一特定的历史界面为平台,以构成东西方冷战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和冲突为内容,在东西方冷战的形成变化与重要政治人物的思想实践之间,相互穿插,互相映证,揭开了冷战这场没有战火硝烟、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政治博弈的缘起,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冷战画面。  本书以十二位颇具代表性的西方政要为对象,以他们各自在东西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对抗中的政治与思想活动为线索,以构成东西方冷战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和冲突为内容,揭开了冷战这场没有战火硝烟、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政治博弈的缘起,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冷战画面。【作者简介】  许海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先后在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执教,2004年、20052006年先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美国维里诺瓦大学进行访问研究。长期从事冷战史、北约史以及欧盟史等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加国家教委、教育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多项,现有专著及教材三部。其他著作五部,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他们制造了冷战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087569
《他们制造了冷战》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日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他们制造了冷战是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819 的主题关于 冷战-国际关系史-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