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十讲

曹守亮, 编著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8

书籍简介:

本书从客观历史的角度讲述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并将其中对现代人有所指导的地方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给人以启示,也有利于了解历史及唐太宗本人。

书籍目录:

第一讲少年英雄的政治资本

太原起兵:主谋还是响应

少年主帅的败绩

尉迟敬德:李世民的重要筹码

第二讲秦王夺嫡:功高者的自我膨胀

实力对比:处于下风的秦王

杨文干谋反:兄弟之争的变奏

联络突厥:曲线救国的险招

昆明池政变:剑拔弩张的争斗前奏

第三讲决战玄武门:明君的政治豪赌

政变:政治斗争的变数

夺取玄武门:胜负的关键

先发制人:反客为主的绝杀

出乎意料的结局

第四讲篡与弑:圣主心头永远的阴影

批判明君:抹不去的道德污点

道德阴影造就的“治世”

梦魇的力量:继承人过敏症

第五讲房谋杜断与“凌烟阁”:一代明君的特色团队

房谋杜断:皇帝的智囊

魏徵:皇帝的镜子

激励机制:画像凌烟阁

第六讲纳谏:宽容与求实的领导艺术

唐太宗的纳谏“七绝”

信任与谦虚:两面镜子给太宗的启示

从“闻过则喜”到“拒谏独断”

第七讲皇后与国舅:家事与国事的左右手

长孙皇后:政治安定的贤内助

忠诚的心腹:国舅与良臣

皇位交接中的重臣

第八讲贞观瓶颈:继承人选择的心病

痛定思痛的皇子教育

无赖太子:明君的烦恼

贤德魏王:虚伪的野心家

高宗大帝:无心插柳造就的明君

第九讲政绩与领导经验: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

责任心与爱民心

约束权力,完善法制

《贞观政要》:领导的智慧

第十讲开疆拓土:难以评说的千秋功过

“天可汗”的军事战略

武力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

守边猛将:唐太宗战略的亲历者

唐宗宋祖边疆战略的比较

文治武功:唐太宗与明太祖的得失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

皇帝人生的历史定律中国古代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所有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基本都能保持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然而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立了某个“盛世”或者“治世”之后,就会迅速走下坡路,而且从顶峰一直跌到谷底,再没有反弹的机会。

黄炎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古代王朝兴亡的轨迹,“新兴发展兴盛衰亡”这一发展过程也像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宿命,更是封建王朝无法摆脱的绝症。

事实上,这并不只是王朝的定律,也是皇帝的定律。中国古代有多少曾经励精图治的皇帝,在志得意满之后便荒淫无度、刚愎自用,将大好江山毁在自己手中。也有一些幸运者,江山没有毁在他们手上,但或者给王朝留下了后患,比如乾隆,又或者给自己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比如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是少有的一位皇帝。他没有以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可以说,从这些方面来讲,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皇帝的楷模,是古代皇帝的道德标兵。

他结束了隋朝末年以来长达十几年的战乱与经济倒退,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废止了许多不合理的政治制度,采用了精兵简政的策略,提高了行政效率;他遏制了野心勃勃的突厥南下进犯中原的阴谋,将边疆防线推进到广袤的西域。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大乱之后的大治,史称“贞观之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为世人所称颂的皇帝,也逃不过“黄炎培定律”。

在他统治的后期,对大臣不再信任,而是胡乱猜疑,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就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他面对大臣的苦谏,不为所动,远征高丽惨遭败绩;他对大臣不再坦诚相见,而是用权术考验他们的忠诚,将名将李勣一贬千里;他面对皇子之间的争斗一筹莫展,甚至想要自寻短见……这样的一个唐太宗,与意气风发的贞观天子简直判若两人。

真实与完整的唐太宗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对唐太宗这个特殊的个体进行分析,我们就能找出“黄炎培定律”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找到破解这一定律的办法。

首先,皇帝也是人,是有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的正常人。一个正常人不能将个人的欲望压抑太久,所以礼贤下士也好,虚心纳谏也好,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否则不是扭曲人性,就是变成形式主义。唐太宗没有让这些变成形式主义,所以他只能放弃。

原因很简单,在他建立起骄人的功业,志得意满之后,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会产生满足感与自大感,而这种情绪又影响了他的接受能力,一切直言进谏听起来都十分刺耳,他大概会觉得那是对自己伟大功绩的贬低与诬蔑。

同时,他又是一个在腥风血雨、峥嵘岁月中走出来的战士。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身经百战、杀人无数,看惯了生命的凋零,自然会产生一种麻木感。也许,在登基之初,他会有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驱赶着他将一切做到尽善尽美,但一旦时过境迁,久违的麻木感就会重新降临,让他不再体恤生命,因而发动一次次劳民伤财的战争。

另外,他还是一个对权力有欲望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能够励精图治,也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而他又不是按照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登上皇位的,而是靠一场血腥的政变。于是,这场政变成了他永远放不下的心理负担,篡位的罪名时时压得他喘不过气,他需要证明自己比死去的对手强,但证明了之后呢?他又能做些什么?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斗志,他被那沉重的负担吞噬了生命的活力,当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如自己当年一样明争暗斗,也许他会觉得这是一场报应,于是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唐太宗,一个完整的唐太宗。作为普通人、战士、政治家,他的一生显得复杂而矛盾、多彩而悲凉。读懂了唐太宗,也就能读懂被困在“黄炎培定律”中不能自拔的中国王朝和中国皇帝。

后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一代伟人对古代帝王的评价。的确如此,这些曾经雄霸一时的皇帝,最终都逃不过兴衰更替的“黄炎培定律”。

唐太宗也是一样,即使再英明,也逃不过后期乱政的命运。这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也是他的时代造成的。一个缺乏激励与压力的领导制度是无法让人发挥全部能力的,而一个缺乏定期更新与舆论监督的皇帝制度更是容易滋生惰性,暴露人性的丑恶面。

所以,这样的皇帝制度吸引着一代代的统治者,也毁灭着一个个有理想的政治家。康熙年少时如何英明神武,到了晚年还不是一样昏聩?这就是“黄炎培定律”背后那个黑洞一般的皇帝制度的杰作!同样,唐太宗有过文治武功、纳谏任贤的成绩,也开创了大乱之后的大治,也是前期贤明、后期昏庸的一个典型。他个人无法改变什么,只能接受这个制度的摧残,也许,在他戴上皇冠时,他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命运已经就此注定,再多的努力也拗不过皇帝制度的引力,缺乏生气的皇权体制必将把他打磨成一个无能之君。

如果知道这个结局,他是否还会发动玄武门政变?历史很难假设,但幸运的是,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唐太宗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借此对“黄炎培定律”有了全新而且深入的认识。

内容摘要:

  “新兴发展兴盛衰亡”,王朝的宿命,帝王的一生,无论他是谁都难逃历史的轮回。历史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数代王朝兴亡更替皆逃不出这个怪圈,掌控王朝的帝王亦如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纵然有如此宽广的胸怀,亦不能摆脱人性的弱点,纵然如此强悍的天可汗,亦不能阻碍生老病死。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作为普通人、战士和政治家的唐太宗,他的一生复杂而矛盾、多彩而悲凉。读懂唐太宗,就是从历史中还原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帝王形象。因此,也就能读懂被困在“黄炎培定律”中不能自拔的中国封建王朝和中国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唐宗宋祖,历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表率。提及唐太宗,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干百年来难以消逝。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唐太宗十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6999349
《唐太宗十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哈尔滨出版单位哈尔滨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唐太宗十讲是哈尔滨出版社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421 的主题关于 李世民(599~649)-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