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

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

王晓华,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我国陕北黄土高原传统的生土住宅和聚落形态的实地考察和生活体验从单体的居住空间与院落的形制,以及地理气候条件与居住环境景观之间的有机关系。同时,从建筑结构与材料的运用,生活理念与室内家具和装饰艺术品的配置、生活习俗等方面来探讨人文精神在构成人居环境中的机制作用,从而探索传统的机制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与国内外较典型的生土建筑及人居环境作比较性研究。

作者介绍:

王晓华 ·1986年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毕业,1990年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2006年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至今,201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3年~2008年参与科技部“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文化部“西部人文资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1.1 建筑存在的原型及意义  1.1.2 走向终结的神话  1.1.3 尴尬的文明  1.1.4 生态文明理念生成的弱脉  1.1.5 生态与生土建筑 1.2 选题的价值 1.3 研究对象及目的 1.4 国内外有关生土建筑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及语言嬗迭 2.1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与黄土文明的足迹

前言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1.1 建筑存在的原型及意义  1.1.2 走向终结的神话  1.1.3 尴尬的文明  1.1.4 生态文明理念生成的弱脉  1.1.5 生态与生土建筑 1.2 选题的价值 1.3 研究对象及目的 1.4 国内外有关生土建筑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及语言嬗迭 2.1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与黄土文明的足迹  2.1.1 天然洞穴——孕育人类文明的地母之穴  2.1.2 生土穴居与黄土文明的足迹 2.2 穴居形态的变迁与生土结构语言  2.2.1 穴居形态的变迁  2.2.2 生土结构语言的丰富 2.3 生土家园的营造  2.3.1 穴居语言的繁衍和流变  2.3.2 黄土经营的意匠第三章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中的机制文化 3.1 生命意识与居住环境理念  3.1.1 聚落形成的基本内涵  3.1.2 聚落生活的精神结构与变迁 3.2 生命理念与伦理模式  3.2.1 定居生活的第一神  3.2.2 与天理相通的伦理意识 3.3 生活理念与院落空间形态  3.3.1 院落形态及空间意象  3.3.2 门堂分立与登堂入室之缘起  3.3.3 院落形态的地域性成因第四章 陕北黄土高原传统人居环境的生态价值分析 4.1 聚落形态与生态环境  4.1.1 地域概念及生态环境  4.1.2 人文历史的形成与演变  4.1.3 聚落形态及布局特征 4.2 生态空间与宅形理念  4.2.1 宅形的地理属性  4.2.2 气形观念与生态景观体系 4.3 建筑的人性、物性及天性  4.3.1 生活理念与空间语言  4.3.2 生土结构——会呼吸的有机生命体  4.3.3 石为骨、土为肉的生命模式第五章 黄土文明的生命指向及人性关怀 5.1 黄土崇拜与黄土文明的积淀与嬗变  5.1.1 抟土做人与黄土崇拜  5.1.2 女娲崇拜产生的文化原型  5.1.3 黄土文明的积淀与嬗变 5.2 黄土文明的生命时空观  5.2.1 三才合一的宇宙生境  5.2.2 万物交感的生命能量场  5.2.3 生命的守护 5.3 黄土文明的伦理观  5.3.1 和谐是天大的伦理  5.3.2 从门脸、门气到门风第六章 生土建筑人居环境设计理念及实践探索 6.1 国外生土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6.1.1 洞穴——人类共同的故居  6.1.2 泥土——古老而通俗的语言  6.1.3 土坯王国  6.1.4 生土建筑的新生与未来 6.2 设计理念的探索  6.2.1 回归天地之家的环境意识  6.2.2 机制文化更新与空间理念的拓展  6.2.3 生命模式的设计意识 6.3 设计实践探索——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生土建筑改造及创新设计  6.3.1 地理与人文历史背景  6.3.2 生土民居现状调研  6.3.3 对生土建筑走向衰落的反思  6.3.4 改造和创新设计结论参考文献图表索引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编自作者的博士论文(《机制文化与生土建筑的发展——黄土高原生土建筑人居环境的生态价值研究》)。 “绿色生活、低碳经济”等概念是当下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的迫切要求,以建筑为主体的人居环境既是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一大根源,又是人类文明价值体系的一大载体,对于古老而极具生态价值的生土建筑研究,本文因此从支撑这一人文创造活动的机制文化研究做起。 人居环境的背后是人,它既是人类生命存有模式的物质化转述,也是人类生命意义的延伸,因而有着复杂的精神结构,它关涉到人与天地、人与人、心与物之间相互关联的人类生命活动所涉及的一切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黄土地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以生命为最高原则来审视一切存有关系的哲学体系,本文故此以人的生命文化理念为价值核心来溯源传统人居环境的文化原型。 生土建筑起源于人工生土洞穴,它无污染、不留建筑垃圾、还原性好、有利于人身健康,特别是能够蓄热、保温,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和新陈代谢的物理特征更符合当代生态建筑趋向生命模式的发展理念。所以,本文主张以生命模式去理解生土建筑和营造人居环境,它不但从场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系上,建筑本身所采取的结构形式及材料性能上,而且从物质环境对人性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上都应成为我们诉求的方向。

编辑推荐:


本书编自作者的博士论文(《机制文化与生土建筑的发展——黄土高原生土建筑人居环境的生态价值研究》)。 “绿色生活、低碳经济”等概念是当下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的迫切要求,以建筑为主体的人居环境既是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一大根源,又是人类文明价值体系的一大载体,对于古老而极具生态价值的生土建筑研究,本文因此从支撑这一人文创造活动的机制文化研究做起。 人居环境的背后是人,它既是人类生命存有模式的物质化转述,也是人类生命意义的延伸,因而有着复杂的精神结构,它关涉到人与天地、人与人、心与物之间相互关联的人类生命活动所涉及的一切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黄土地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以生命为最高原则来审视一切存有关系的哲学体系,本文故此以人的生命文化理念为价值核心来溯源传统人居环境的文化原型。 生土建筑起源于人工生土洞穴,它无污染、不留建筑垃圾、还原性好、有利于人身健康,特别是能够蓄热、保温,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和新陈代谢的物理特征更符合当代生态建筑趋向生命模式的发展理念。所以,本文主张以生命模式去理解生土建筑和营造人居环境,它不但从场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系上,建筑本身所采取的结构形式及材料性能上,而且从物质环境对人性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上都应成为我们诉求的方向。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12124497
如需购买下载《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0.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023 ,TU361 的主题关于 土结构-建筑-环境理论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