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2.0
本书先提出“泛最后贷款人”概念,分析其行为特征、行为后果,有利于澄清在“最后贷款人”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并发现我国实际存在的最后贷款人操作中的问题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重点及框架 四、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 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桑顿的最后贷款人思想 一、最后贷款人概念的提出 二、亨利·桑顿的最后贷款人理论 第二节 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最后贷款人之争 一、通货学派的观点 二、银行学派的观点 三、两派观点在实践中的印证——银行学派最后贷款人思想的胜利 第三节 巴杰特最后贷款人理论 一、巴杰特从桑顿处继承的观点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重点及框架 四、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 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桑顿的最后贷款人思想 一、最后贷款人概念的提出 二、亨利·桑顿的最后贷款人理论 第二节 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最后贷款人之争 一、通货学派的观点 二、银行学派的观点 三、两派观点在实践中的印证——银行学派最后贷款人思想的胜利 第三节 巴杰特最后贷款人理论 一、巴杰特从桑顿处继承的观点 二、巴杰特发展与创新的观点 三、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简要评论第三章 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研究进展 第一节 现代最后贷款人基础理论 一、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合理性——火灾大拍卖 二、银行挤提模型 三、同业市场失灵 四、危机的传染机制 第二节 对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挑战与发展 一、最后贷款人客体——有、无清偿力 二、最后贷款人方式——贴现窗口与公开市场业务 三、最后贷款人利率——惩罚性利率抑或是优惠利率 四、最后贷款人主体——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其他机构 第三节 当代最后贷款人模型 一、单期模型 二、动态模型 三、模型的简要评述第四章 国外最后贷款人实践与经典案例 第一节 国外传统最后贷款人实践 一、澳大利亚最后贷款人实践 二、英国最后贷款人实践 三、美国最后贷款人实践 第二节 国外现代最后贷款人实践与案例 一、各国有关最后贷款人情况概览 二、美国1987年股市危机 三、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 四、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与信托公司倒闭事件第五章 美国次贷危机及最后贷款人制度运作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生发机理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生发机理 第二节 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最后贷款人运作及评价 一、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LOLR功能的履行及评价 二、财政部的救市举措及评价第六章 当前我国泛最后贷款人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提出及其分类 一、泛最后贷款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二、泛最后贷款人的类型 三、案例剖析 第二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行为特征 一、中央银行实际上履行第一贷款人功能 二、中央银行几乎无决策权 三、中央银行主要提供资本而非紧急流动性援助 四、针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几乎成为唯一形式 第三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形成缘由与历史逻辑 一、政府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维护转轨期脆弱金融体系的稳健需要泛最后贷款人 三、风险补偿制度的缺位使政府不得已而承担泛最后贷款人功能 四、财政部与央行分工不当使央行被动履行泛最后贷款人职责 第四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泛最后贷款人产生的效益分析 二、泛最后贷款人实施的成本分析第七章 实现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必然性 第二节 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三层次论 一、转化的前提:基础性市场条件的构建 二、转化的配套:相关性补充制度的建立 三、转化的目标: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三大步骤 一、清收贷款、市场对冲、解决遗留 二、区分责任、收缩战线、集中救助 三、建立规制、迎接挑战、规范运作参考文献后记
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最初由桑顿在1802年《英国纸币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经银行学派与货币学派之争,到1873年巴杰特在《伦巴第街——货币市场的描述》一书的集中论述,整个理论框架逐步建立起来。其基本观点认为,为防止危机中货币紧缩对经济造成实质性损害,中央银行必须履行最后贷款人功能,用良好的抵押物、以惩罚性利率向任何个人或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19世纪英格兰银行等危机处置实践证明传统理论的科学性。但随着各国实践的发展,对传统最后贷款人关于贷款主体、对象、方式及利率等操作层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最后贷款人理论也逐步丰富起来,火灾大拍卖、银行挤提模型、同业市场失灵及危机传染机制等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现代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最后贷款人必须在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系统梳理传统与现代理论之后,转入国外最后贷款人实践与经典案例剖析。传统最后贷款人实践,选取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作为代表。现代实践活动则主要分析美国针对整个市场和单个机构履行最后贷款人功能的三个典型案例。实践与案例剖析主要着眼于印证和检验既有理论。 以上一切国外传统与现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均立足于解释和解决中国当前紧迫的现实问题。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民银行为关闭清理金融机构、推进国有银行改革多次而大额提供的再贷款,主流派肯定、少数派否定其为最后贷款人,本书将其称为“泛最后贷款人”,意指央行除履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外,还承担着应对清偿力危机的存款保险功能和财政功能。定义为:央行对陷人流动性危机或清偿力危机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或资本注入。并进一步将其区分为流动性、偿付性与营运性三种类型。随后,对格尔木、渭南中心支行两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泛最后贷款人形成的历史原因、逻辑基础,并通过中外案例的对比揭示其行为特征,并对其成本收益进行总体评价,指出泛最后贷款人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在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将愈来愈难以维持我国金融稳定。因此,必须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具体实施“三层次、三步骤”战略。首先,从宏观思路上把握三层次:一是转化的基础性市场条件,涉及金融机构、货币市场、社会公众、中央银行四个主体;二是相关性配套制度的建立,重点考察金融监管、存款保险、强制性市场退出等制度与最后贷款人的相互关系和职能定位;三是现代最后贷款人自身的确立,包括其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其次,具体实施分三步骤:一是清收贷款、市场对冲、解决遗留;二是区分责任、收缩战线、集中救助;三是建立规制、迎接挑战、规范运作。通过这一战略的全面实施,使其成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政府宏观主导、央行全权实施,贯彻成本收益原则,全方位覆盖银行业,迅速处置流动性风险的有效工具。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最后贷款人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85186 如需购买下载《最后贷款人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