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

张晓玲, 著

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6.0

书籍简介:

无声无息地,赵菲步入了她的青春,就像多年前她的母亲在一条河流上开始她的青春一样。因为一张令人尴尬的告示,赵非和孟文川相遇,开始了她人生中最初的一段悸动,也在挣扎中送走了她生命里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前后两代人的时光,你能看到美好的东西被冷却和珍藏,心灵虽然添了新的伤疤,却获得了新的力量。

书籍目录:

后记

我的少年时代,是另一个故事,也许比这个故事更加大胆和纯粹,然而我没能把它写下来。我本来是想很真实地写下当年那些故事,那些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写着写着,写成了另外一个人,另外一拨人。

也许在骨子里头,我仍然拒绝进入那段真实的回忆。或者写的故事越逼近真实,它就越危险,因为我会因一个细节而陷入迷惘当时真是这样的吗?还是经过了回忆的重组而被美化或删改?也有日记,蒙着十多年前的灰。有些地方被墨水涂掉过,有些地方情绪和语言都很激动,有几页被撕掉了。那时候我喜欢用蓝黑色的钢笔墨水,好几本日记,一如既往的蓝黑色,一如既往的交织和撕扯。十六七岁,已经不喜欢过于纯粹的蓝色或黑色,十六七岁,已经有了自以为非常复杂的情绪。

记日记的时侯,往往是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所以日记里有满满的阳光。

有很多愤懑的语言,很多流着泪写的东西,通通被烧掉了。我记得有一天,大概是十八岁,夏季的风透过栏杆吹进我的房间,我把所有的信件、信物和日记中灰暗的页面全部聚拢在一个竹编的簸箕里,慢慢地将它们烧成灰烬。

那个簸箕也被烧穿了底。所以关于痛苦,那些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痛苦,没有了书面资料的佐证,想起来就很淡。现在甚至还有些后悔,如果留下当年的只言片语,也许会更能了悟当年的情绪。可我当时只是想着要遗忘和前行。

现在想来,我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

当时我是文学社的社长,也是文科班的班长,成绩很差,然而享受着班主任几乎无限度的宽容。我要什么,他给我什么。我撒野的范围有多宽,他就给我多宽的天地。因此我心底一直对他有着非常深非常深的感激。我知道这世界并非如我想象,但是在他的羽翼之下,我在自己的童话王国中一直生存到我十八岁的末梢,甚至延伸到我的大学时代。他顶住巨大的压力,保护我们这群少年对于文学的梦想,他尽可能地让我们的高中时代变得绚烂,虽然后来的发展出乎了他的预料,但他给予我们更多的仍是宽容和理解。我至今保留着我们当年办文学社的资料,书中的部分引用文字,便出自那几本油印刊物。有的地方做了些修改,当然也有更多的出自杜撰。文学社与文学社之间的纠纷,它们之间分分合合的过程,都是真实的。只是我写得过于简单。我至今仍然惊叹我们少年时代所显露出来的逼人的锋芒和才情,然而它们此刻大多陷入沉睡。

我曾经在短篇《白鞋子》中间写到过一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在学校西边的一条巷子里租了一间小房子,这一次也是。因为这是真实的事情。我只要写到有女孩子去上学,立刻就想安排一个母亲陪读。我初中时代曾经做过非常叛逆的举动,我母亲认为我再这样下去,会毁掉我所有的前程,因此她放弃一切,决定陪伴我读完高中的三年。她甚至放弃了她跟我父亲之间的感情。这件事让我至今想来仍有锥心的痛楚,因为即便她整日整夜守护我,我仍然是一个找任何机会看小说、谈恋爱和逃课的坏孩子,我仍然仅仅把她看成是一个看守者,一个窥视者,和一个干预者。

一开始,我们租的就是一个独立在单元楼之外的灶披间,28元一个月,非常小。咪咪餐馆也是真实的事情,我母亲为一些寄宿生做中午饭,用新鲜酊平菇、鸡蛋和番茄做汤,有时还加入我们家屋后竹园里的竹笋,但是一直没好意思收费。后来终于决定开始了,却又关张了。这部小说里的母亲,比我自己的母亲要坚强得多,能干得多,也冷静得多。

那时我和母亲每个月回一次自己在乡下的家,在和父亲的争吵和冷战中度过一天一夜,再启程回城。有时候整个寒假,父母亲的吵架和砸东西的声音都会成为催我起床的闹铃,即便是我起床后站在他们中间,这样的情形也不会有丝毫好转。我有时觉得那是因为我,有时又觉得不是。我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什么。当然,也有很多时候他们互相能够获得沉默和谅解,人生就这么过下去像一块灰色的布,布满了补丁,被风一吹,也能偶尔抖擞,呼啦啦飘扬一下直到终止。

我的父亲和赵咨的形象十分相似,我写赵咨的时候,就仿佛能看到我的父亲。也许他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赵咨更阴郁,但也能比赵咨更欢快。真实的人永远更有魅力。我的父亲做过木匠、开过运货的“天目山”、开过书中描绘的“三客”、养过鱼、养过螃蟹、种过果树……现在,还在开着另一种七个座位小面包车,不肯退休。他一生都在生活的漩涡中拼命挣扎,不让自己和家人沉溺。因为我母亲一直没有工作,他便尽最大可能承担着家里的一切开销用度,直到我开始工作。在他身上,我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被命运碾压过的痕迹,因为他,我至今不能心安理得地进行物质和肉体上享受,我总觉得没有理由比他活得更优裕。

所以我为赵非的父母编排浪漫的过去和圆满的未来,因为我希望在我视线不及的范围内,他们其实能够创造足够的幸福。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更为残酷。在我写完这本书之后不久,我母亲便去世了。在此之前,她经受了四十个月的病痛折磨。幸福永远只离她一步之遥。

可能是我内心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冷静的、宽厚的、中庸的女子,像很多人希望我变成的一样,所以赵非便出现了。说实话,我还真想写一部自传。

有人说,女人如果写作,第一部作品中写的总是她自己。但赵非不是我,她比我从容得多、理性得多。我希望她能重新替代我经历生命中第一次的情感,我想看看她怎么做。我想看看如果我变得更为冷静和理智,是不是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幸福。但我写到后来才发现,赵非和当年的我一样无法进入一个男孩的内心。就算我在书中规避了显而易见的自恋和自得其乐,我依然没能深入那些角色的内心。赵非在和孟文川有了刹那的心灵交会之后,又迅速地产生隔膜,就好像一只偶尔才能对准焦距的镜头,一下子清晰,一下子又模糊了,移开了,再回去找,却再也找不到了。

孟文川这个男孩身上,自然有我初恋的男孩的影子,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很有才气,很骄傲,很幽默,而且情感丰富。这是他的优点。因为舍不得写缺点,所以便成了一个苍白的符号。这大概还是源于对自我的爱。在回忆之中,那个男孩其实有阴骘的眼神和游移不定的心态,他的成绩永远是第一名,非常好胜,说话语速奇快,一边辅以激烈的手势。很多女孩都认为他喜欢过自己,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最要好的时候曾经举行过“婚礼”,比书中所写的气氛要欢快十倍,还切了蛋糕,交换了信物。班上很多同学都对此进行了祝贺,有人送了气球,有人送了五分硬币,有人送了贺卡和书签……他在周末的时候骑车到我乡下的家,叫我起床,带我去江边;他在我即将坐下去的肮脏地方细心铺上他的干净手帕;他用心跟我父亲下象棋,毕恭毕敬地回答我母亲的每一个问题;他夜夜送我回学校西边小巷里所租来的家,因为家离学校太近,我们特地每次都从附近的体育馆绕上一周、两周、三周……后来,因为闹出的动静太大,班主任不得不出面干涉。十六岁的我很暴烈地问班主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干涉,如果要我放弃感情,那我同时就放弃学业。然而到那天晚上,那男孩就让我冷静思考一下形势,因为和老师抗衡不是一件聪明的事情。我听到这话,便跟他说:既然你这么怕,那我们分手吧。现在想来,大概他是对的,我们大可以转入地下状态,进行曲线救国的策略。可是,对于两个骄傲的少年来说,没有什么回头的路,大家只看到自己眼前这一块委屈,看不到别人。他说,分手就分手吧。接着,他迅速爱上别的女孩,到毕业之前,在我之后,他大概一共谈了三次恋爱,两个在我们班,一个在隔壁班。而我只是看着。后来,他以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全国一流的名牌大学,我则跌跌爬爬地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在我上大一的时候,他来看我,然而同时又带来了另一个女孩(又是高中时的一个同班同学,与他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那一次非常不愉快,我买雪碧汽水,他说喝这个东西胀气,我买公园门票,他说又没让我代买,反正我做的一切事情都让他不爽。当然,他做的一切事情也让我不爽。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大一的暑假里,我去找原先的那个班主任,他和几个哥们来打球,我们在母校中心大道上擦肩而过,我看到他努力向我微笑,于是我也很努力地回报他微笑,并跟他说了再见。那时候,大家都刚刚十九岁。

再后来,我就听到消息,说他和他最后一次带给我看的那个女孩子结婚了。有一次我上5460同学录,看到了他们俩的孩子。我看见那个婴儿歪歪倒倒地坐在沙发上,抱着一只维尼熊,我就想,那是他们家的沙发,他们家的维尼熊。如果我有个孩子,我也要让他抱着一个什么东西,拍得美美的上5460,我也要让他们透过沙发的图案和品位看到我现在的生活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永远躲着那个被伤害过的、好胜的、十六岁的骄傲少年。

不过,以上所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你看,自始至终,我都不知道当年的那个男孩在想什么。因而我也自始至终没去探究孟文川的内心,我只希望他对赵非好。我只希望,他们即便是分离,也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如果这篇小说有失败的地方,我想根源是在这里。因为孟文川的不真实,因为李眉舒和沈子岩的不真实,因为我对于他们的内心不敢深入探究,怕那些消瘦苍白的少年的脸庞,怕那些充满了狂欢、毒素、伤害和轻侮的少年的眼光,再一次将我击毁。

回头望望,事情总会变得清晰,而当局者是糊涂的,无论是情感,或是写作,都是如此。此岸的渴望,和彼岸的怀念,中间夹杂着梦境一般的河流,在那里,人人都在游荡和迷失。

这本书的出版,要衷心感谢章红老师,感谢她的催债,一她的鼓励,她的批评,她的小女人式的彷徨和撒娇,感谢她敏锐的触感和职业的精神,感谢她的美丽和真实。

张晓玲

内容摘要:

  青春的忧伤低徊与喜悦飞扬尽现笔端。一切只源于一颗不肯自欺、洁净的心。白球鞋虽然踢破了鞋尖,依旧干净;心灵虽然添了伤疤,却获得了新的力量。你不能错过这本书,正如你不能错过青春本身!  无声无息地,赵非步入了她的青春。因为一张令人尴尬的告示,赵非和孟文川相遇。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十五岁的赵非享受了她人生中最初的一段悸动,也在挣扎中送走了她生命里的第一缕阳光。赵非甚至怀疑,在这段情感中,她仅仅是在此岸遥望,或在彼岸回忆。然而穿透前后两代人的时光,你能看到美好的东西被冷却和珍藏白球鞋虽然踢破了鞋尖,依旧干净;心灵虽然添了伤疤,却获得了新的力量。【作者简介】  张晓玲在喧嚣的时代低调地写作,独自绽放,却并不寂寞。青春的忧伤低徊与喜悦飞扬尽现笔端。一切只源于一颗不肯自欺、洁净的心。你不能错过这本书,正如你不能错过青春本身!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此岸·彼岸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青春此时”小说文丛
9787534639678
《此岸·彼岸》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23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此岸·彼岸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