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本书按照技术专题进行章节划分,更具专著色彩,这样的安排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并纳入了更多的国内兄弟单位的技术经验。本书取名为“研制技术”,主要篇幅用于分析通常遇到的重要研制技术问题。为了使读者了解过去主要的理论文章,作者给出大量的参考文献,供读者参考阅读。
第1章概论
1.1行波管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管种
1.2行波管的工作机理和结构简介
1.3行波管电子注和互作用方面的理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况
1.4行波管研制工作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第2章周期永磁聚焦行波管的电子注流通率
2.1引言
2.2电子枪、周期永磁聚焦系统和收集极结构
2.3电子光学的基本公式
2.4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5阴极的微观结构和管内的实际情况
2.6栅控行波管在PPM中的电子注动态流通率问题
2.7有关提高PPM聚焦行波管动态流通率的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3章螺旋线型行波管慢波线的散热结构
3.1引言
3.2具体结构
参考文献
笫4章行波管的可靠性和长寿命
4.1引言
4.2行波管的“早期事故”及有关防护措施
4.3克服栅控脉冲行波管满负荷工作时高等级机械扫频振动条件下的打火问题
4.4大功率栅控管子的栅发射问题
4.5阴极近旁材料的真空蒸发问题和热子问题
4.6包装问题
4.7其余一些有关可靠性的问题
4.8行波管的寿命问题
4.9一套严格的环模检验规范
4.10行波管与电源的界面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章行波管的超宽频带问题
5.1引言
5.2一些实验报道
5.3一些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行波管的幅相一致问题
6.1引言
6.2慢波线的尺寸公差和工艺状况的影响
6.3介质杆的影响
6.4电子注质量的影响
6.5工作电压与相位的关系
6.6新的研制动态
参考文献
第7章提高行波管互作用效率的技术方法
7.1引言
7.2提高互作用效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章采用降压收集极技术提高总效率
8.1引言
8.2有关收集极降压的几个问题
8.3收集极降压的结构设想
8.4有关收集极深度降压遇到的困难
8.5一些降压收集极的实际结构和参数
参考文献
第9章行波管的非线性、失真及噪声
9.1引言
9.2行波管的非线性和失真
9.3行波管的噪声
9.4双渐变螺旋线在提高互作用效率的同时改善相位特性
9.5一只S波段、宽线性、中功率脉冲行波管
9.6文献中的一些研制工作报道
9.7有关外线路和仪器
参考文献
第10章提高螺旋线行波管微波输出功率的途径和限制
10.1提高螺旋线行波管微波输出功率的限制
10.221世纪初实用螺旋线行波管的最高工作电压达到18.8kV
10.3螺旋线行波管电压超过20kV的试验
参考文献
第11章环杆、环圈结构行波管的一些技术问題
11.1引言
11.2环杆结构行波管的一些技术问题
11.3环圈结构行波管的一些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耦合腔行波管的一些技术问题
12.1引言
12.2休斯结构耦合腔行波管的冷测参量
12.3有关休斯结构行波管研制的一些早期资料
12.420世纪70-90年代耦合腔行波管的一些试验
12.5耦合腔行波管技术方面的进展
12.6三叶草慢波结构行波管
参考文献
第13章毫米波行波管
13.1引言
13.2螺旋线毫米波行波管
13.3休斯结构毫米波耦合腔行波管
13.4改进型慢波结构毫米波行波管
参考文献
附录A常规千瓦级螺旋线脉冲行波管
附录B常规连续波百瓦级至千瓦级螺旋线行波管
附录C慢波线“切断”和一只高增益行波管
附录D超宽频带行波管
附录E环杆行波管
附录F21世纪初有关高效率行波管和空间行波管研制情况的文献报道
附录G小型化行波管
附录H耦合腔行波管
附录O复合管壳工艺讨论
附录J符号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本书共分13个章节,对行波管研制技术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周期永磁聚焦行波管的电子注流通率、螺旋线型行波管慢波线的散热结构、行波管的超宽频带问题、提高螺旋线行波管微波输出功率的途径和限制、耦合腔行波管的一些技术问题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在雷达、电子对抗和通信(含卫星通讯及深空高数据率通信)等重要领域,行波管是一类十分关键、不可取代的微波/毫米波功率放大器。200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单位在新的层次上,又掀起了行波管的研究热潮 本书取名为“研制技术”,主要篇幅用于分析行波管通常遇到的重要研制技术问题。按照技术专题进行引节划分,选材涵盖了绝大部分实用的功率行波管,既介绍了国内所研制生产的一些行波管,提出了研制中对工艺过程、材料选取、测试实验以及提高性能等方面的经验体会:又介绍了一些国外先进管型的参数,评述其特性并提出各种可尝试的研制方法。并在每章最后都给出大量参考文献,方便于读者查阅了解过去的主要理论。是一本对从事行波管研究、工艺、制造、使用、维护、销售等人员有很高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参考书。【作者简介】 郭开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负责完成多项行波管自行设计实用课题任务。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国防科工委二等奖;1984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一项较难的行波管任务,制管3只便达到要求;1993年2月鉴定60W微波固态源,专家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理论设计确特色、研制速度可以和国外先进公司相比;1993年11月鉴定一只行波管的可靠性,专家认为该管十余年间大量用于我国重大空间任务,无一事故,可靠性达国际先进水平。1974年,被推为《中小功率行波管设计手册》编写小组成员。1987年9月一1988年10月:应皇家学会邀请,赴英国从事合作研究。1988年3月首篇文章刊出。1991年11月,合写的书《PracticalMicrostripCircuitDesign》一出在世界六城市发行。负责并完成5项基金课题(从事光与微波交叉科学研究)。发表的40余篇文章中,7篇被美、俄英国文摘介绍,1篇被中国文摘介绍。1985年开始,连任3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有关行业评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行波管研制技术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21067938 《行波管研制技术》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